六十年
是歷史長河中的倏忽一瞬
于西藏大地卻是跨越千年
鑄就傳奇的壯麗征程
當今天的人們踏上進藏之路
走進雪域高原
總會情不自禁地追問
六十年前
這片曾被貧窮落后籠罩的土地
經歷了怎樣翻天覆地的巨變?
那些奮斗在祖國邊陲的先輩
又會以怎樣的目光
凝望今日高原的萬千氣象?
為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精心打造政論片《輝煌六十年:高原詩篇》,以光影為筆,描繪“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跡,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西藏篇章。8月17日起,在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每天連播兩集,央視新聞、央視頻、央視網等總臺新媒體平臺同步上線。
世界屋脊上的文明新篇
中國式現代化的高原答卷
《輝煌六十年:高原詩篇》共六集,每集30分鐘,分別為《千年跨越》《家國同心》《向新而行》《雪山飛歌》《和合共生》《向往之地》。該片集中展現西藏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不斷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六十年輝煌畫卷;聚焦在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指引下,圍繞“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西藏各項事業取得的全方位進步、歷史性成就;深刻詮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厚根基;生動解碼中國式現代化在雪域高原的成功實踐。
第一集《千年跨越》串聯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各時期的突破性成就,定格六十載滄桑巨變。
從封建農奴制的黑暗到社會主義的光明,從“馱在牛背上的家”到現代化的“零碳小鎮”,從缺醫少藥到“組團式”醫療援藏惠及萬民,從教育資源匱乏到“組團式”教育援藏讓西藏學生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資源,74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青藏、川藏、藏中、阿里四條“電力天路”相繼建成……這“千年跨越”的奇跡,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實現的?
第二集《家國同心》聚焦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向心力。從拉林鐵路首發司機斯朗旺扎的成長軌跡,到援藏干部王軍強送來牧居車的助農故事,從定日縣抗震救災中中華民族的守望相助,到玉麥鄉三代人“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的守邊誓言,再到藏族小伙阿旺兄弟騎行四千公里赴京看天安門升旗的赤誠熱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怎樣如雅魯藏布江般,在高原大地奔涌匯聚的?
第三集《向新而行》解碼西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密碼。從墨脫“云端茶園”的無人機運輸,到青稞餅干通過直播間香飄全國;從加娃光儲電站的“牧光互補”,到數字化生產的藏醫藥遠銷海外;從極端環境中篩選的“高原芯”菌株,到乃東花海孕育的甜蜜產業……西藏經濟發展的動力,究竟源自何處?
第四集《雪山飛歌》勾勒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共生圖景。從布達拉宮“潑甜墻”延續三百年的傳統配方,到十萬件文物在數字世界獲得“永生”;從少年藏戲團演繹的《白瑪文巴》,到唐卡畫師融合國畫的筆墨創新,更有實景劇《文成公主》以雪山為幕、星空為燈,讓漢藏一家親的歷史佳話在現代舞臺上煥發生機;從氆氌時裝驚艷巴黎秀場,到扎念琴旋律與街舞節奏的碰撞……傳統與現代的交響,如何在雪域高原奏響新時代的樂章?
第五集《和合共生》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原答案。從珠峰之巔的氣象站到326米長冰芯記錄的70多萬年氣候密碼,從尼洋河“水脈數字化”到森布日生態搬遷的民生溫度,從羌塘草原藏羚羊的遷徙足跡到拉薩南山“樹三代”的頑強生長,從嘎拉村的桃花經濟到種質資源庫的“種子銀行”……西藏如何在守護生態與發展民生之間,找到最美的平衡?
第六集《向往之地》展現開放包容的高原新貌。從“心連心?京藏號”旅游專列的歡歌,到拉薩進口商品展覽會上的全球好物;從吉隆口岸的繁忙通關,到洛堆峰下的登山盛會;從尼泊爾商人庫瑪爾四十年扎根拉薩的故事,到昌都青年在家鄉書寫“藏葡萄”跨越時空的傳奇……這片讓人心生向往的高原,還將書寫怎樣的青春華章?
以生動敘事點亮歷史
讓高原詩意照進世界
在表達方式上,《輝煌六十年:高原詩篇》跳出走馬觀花式的成就巡展,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人物為軸,構建起一場關于制度信念、文化自覺與時代抉擇的影像對話。
主創團隊執著于讓宏大命題在真實故事中自然流淌,通過可見、可感、可共情的敘事,用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打開歷史的橫斷面。
88歲的才旦卓瑪從農奴成長為歌唱家,歌聲里藏著《翻身農奴把歌唱》從苦難到幸福的蛻變;墨脫導游貢桑羅布帶著游客穿越雨林,講述公路通車如何讓家鄉從“孤島”變為“熱門旅游地”;90后旦增將CAD技術融入藏毯設計,讓千年工藝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護林員扎西曲培看著南北山綠化“十年樹木”初見成效,見證一個個生態奇跡……
從這些滾燙的生命敘事中,人們得以窺見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如何讓這片雪域高原在與時代同頻共振中,讓獨有的詩意被世界看見。而這,正是創作者在這部政論片策劃之初深植的匠心。
本片原創主題歌《心中的北斗星》由西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魯迅文學獎得主、詩人陳人杰作詞,音樂人欒凱作曲、藏族歌手降央卓瑪演唱,唱出了西藏各族兒女在黨的指引下,勠力同心、奮發進取,熱烈擁抱幸福生活的赤誠心聲。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新媒體)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