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任何一個民族都離不開地理環境所提供的生存條件,生于斯、長于此,其民族文化特質也會刻上深深的自然環境痕跡,正所謂生態興則文明興。西藏以其獨特的生態環境和大規模的保護活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生態基礎。一組真實、宏觀的數據,足以說明這個深刻的事實和道理。
西藏“高地”特征,為中華民族提供了有利的氣候條件。西藏自治區平均海拔4000米、面積120多萬平方公里,構成了青藏高原的主體,猶如一個隆起的高地。這個高地不僅構成了中華民族歷代政權抵御來自中亞西亞侵擾的天然軍事屏障,更是阻擋了西風、催生季風,讓中國南方免于沙漠化。
西藏“水塔”特征,為中華民族提供了有利的生命之源。《中國水資源公報》(2024)顯示,西藏地表水資源量4420億立方米,占全國的15%、位列第一。流域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8條,長江、怒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等世界級大江大河均發源或流經于此,是實實在在的“中華水塔”。
西藏“能源”特征,為中華民族提供了龐大的清潔能源基地。“火”成就了人類,清潔能源成就了藍色星球。西藏水能資源蘊藏量約2億千瓦,占全國近30%,太陽能理論蘊藏量為8.4×1015MJ,居全國之首。2025年7月開建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項目,計劃年發電量達3000億千瓦時,相當于替代9000萬噸標準煤,減少3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將有力支撐中國能源轉型。
西藏“碳匯”特征,為中華民族提供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沖擊的屏障。2023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顯示,全球變暖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加劇,過去十年間平均氣溫已上升1.2℃。2025年聯合國秘書長在氣候峰會上發出警告:“地球正變得越來越熱、越來越危險,沒有國家能獨善其身!”增加碳匯正成為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關鍵舉措。2024年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發布會顯示,西藏生態系統碳匯4800萬噸/年、人為排放1150萬噸/年、碳盈余接近3700萬噸/年,早已經實現碳中和,正為全國“3060”雙碳目標作出可觀的碳匯貢獻。
西藏“生物”特征,為中華民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基因寶庫。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西藏是中國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高原特色動物黑頸鶴超過1萬只,野牦牛達到4萬多頭,藏羚羊超過30萬只,特有植物超過1000種。在這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背后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偉大付出,在西藏國土面積中,自然保護區占比高達34%,生態保護紅線面積達到50%,生態相關用地面積達到90%。
西藏“高原生態文化”特征,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特色源泉。生活在高原上的各族群眾,長期以來同大自然相互依存,形成了同高原環境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這些生活方式、觀念及其影視作品如2024年《雪豹》,正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來源,推動著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并走到世界文明的舞臺。
簡言之,“數字”的背后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的西藏貢獻及其自然與文化支撐。事實上,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以來的歷史,正是一部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央關愛、全國對口援助支持下,利用其獨特生態地位和生態資源,持續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態之基的歷史。未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西藏的實現過程,推動西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也將是一次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態之基的新征程。
(作者楊濤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