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雪域高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半個多世紀的時光荏苒,西藏的山川與人民在偉大變革浪潮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到今年,西藏和平解放74周年,民主改革66周年,自治區成立60周年,這些重要的歷史時刻見證了西藏發生的社會巨變,在這片廣袤的高原上,曾經貧瘠的土地和封閉的環境被逐步改變,實現了從封閉落后到開放繁榮的歷史性跨越。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西藏已經進入社會和諧、經濟振興、文化繁榮、生態文明的現代化發展新階段。
一、社會和諧:團結穩定與民生改善
西藏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不斷深入,西藏社會在民族關系、社會事業、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
一方面,西藏民族關系和諧,社會穩定。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是西藏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藏族與其他民族如漢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等共同締造了西藏歷史,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中央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保障了社會的長期穩定。民族政策注重尊重和保護各民族的文化與習俗,促進民族之間的互信互助。黨的民族政策在西藏得到深入貫徹,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效保障了各民族的自治權利,加強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1965年至今,西藏社會秩序穩定,治安良好,尤其改革開放后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和社會管理的現代化,西藏建立了更為健全的社會治理體系,加強了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保障了社會的長期穩定。2025年,西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西藏的穩定態勢持續向好,各族群眾安全感滿意度保持在99%以上,這與我們在實際調研中了解到的情況相符,西藏的穩定、和諧發展有效增加了當地人民福祉。
另一方面,西藏的社會事業進步,民生得到改善。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是西藏社會事業進步的重要體現。教育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舊西藏人口中95%以上是文盲和半文盲。在教育優先發展理念的支持下,西藏在2012年率先實行15年公費教育,截至2024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為91.33%、97.86%、91.56%、57.81%,教育主要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體現了西藏教育事業的長足進步。醫療衛生也是民生保障的重要領域,自治區政府通過增加財政投入,建立了多層次的醫療服務網絡,確保了偏遠地區也能享受到基本醫療保障。數據顯示,2024年西藏每千人醫療機構衛生床位數為5.90張,相比自治區成立初期的1.19張有了顯著提升。此外,人均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地區醫療衛生水平和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的核心指標。從1965年的35.5歲到2024年的72.5歲,這一顯著變化的背后反映的是西藏醫療服務供給能力的提高,也充分說明西藏的社會進步。社會保障是改善民生的安全網,西藏社保制度逐步建立完善,保障水平不斷提升。2024年西藏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6%,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各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763.22萬人次,社會保障政策惠及全體,尤其是農牧區居民,為西藏的和諧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經濟振興:產業升級與高質量發展
西藏的經濟振興堪稱“高原奇跡”。2019年西藏徹底擺脫絕對貧困,與全國一道邁入小康社會,這是西藏亙古未有的歷史性成就。從農牧業為主的單一產業結構到當前產業多元化的現代經濟體系、從貧困落后到經濟蓬勃,西藏經濟發展始終以人民為核心,尊重西藏現實情況,形成了以民生為導向、以高原特色為支撐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首先,西藏的經濟發展始終貫徹堅持“發展為了人民”。一方面,經濟發展以民生為導向,通過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近年來,西藏大力投資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截至2024年,西藏地區的公路總里程突破12萬公里,是自治區成立初期的8倍;農村、山區公路條件全面改善,鄉鎮、建制村通達率達100%,通暢率分別達97.99%和86.05%,極大提高了居民出行的便利性;2024年全年西藏落實資金129億元,全力辦好21項民生實事,電信普惠、轉移農牧民、新建醫院與診所,提升民眾獲得感。另一方面,西藏的經濟發展被賦予民族團結與社會穩定的重要意義。西藏堅持“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理念,堅持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完善邊境地區基礎設施,例如,大力實施國家固邊興邊富民“七大工程”,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持續改善,智慧邊防建設扎實推進;西藏正在創建“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不斷加深,全社會呈現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生動局面。
其次,西藏的經濟體系得以建立和完善,產業結構升級、居民收入提升。自治區成立以來,西藏產業結構實現從第一產業為主到產業多元化的轉變。西藏的三次產業由1965年的一、三、二模式,已經轉型為當前的三、二、一的結構,2024年其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為54.3:36.7:9.0,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說明西藏經濟對自然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發展模式的依賴減少,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新型工業化步伐加快,更多更具科技含量的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潛力得以釋放。此外,西藏以服務國家戰略和促進富民興藏為目標,2024年,西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5444元,是1965年的121倍;農牧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578元,是1965年的199倍,西藏居民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改善。
不僅如此,西藏的經濟發展在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堅持因地制宜。具有西藏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特色農牧、清潔能源、綠色工業、高新數字、文化旅游、現代服務、藏醫藥、邊貿物流、通用航空九大產業作為發展重點,既充分發揮了西藏資源稟賦的優勢,也遵循國家的戰略布局,并進一步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產業間的互動和融合程度加深,如特色文旅產業與體育、農業、交通、商業等領域深度融合,增強了西藏自我發展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利用其特有的地理、文化和資源優勢與區域發展優勢,在推動第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依然重視第一產業的持續發展。2024年西藏的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占比合計達到91%,逐步形成了以現代服務業和制造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同時第一產業的持續增長和穩步提升仍然是西藏經濟的重要支撐,2024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1.9億元,同比增長11.5%,成為西藏經濟發展的基礎與底氣。
三、文化繁榮:傳承保護與創新發揚
西藏是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西藏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魅力。自治區成立以來,西藏文化正在以開放和包容的姿態,融入時代的潮流,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西藏文化在傳承中發展,在創新中繁榮。
西藏優秀傳統文化在保護與傳承中展現出強烈的文化自信和對歷史責任的擔當。中央和西藏自治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保護當地文物古跡。2016年至2024年,累計投入資金28.42億元,實施377個文物保護維修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近年來西藏文化發展的另一個亮點。目前,西藏已建成非遺四級名錄體系,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760個,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達106個,《格薩爾》、藏戲、藏醫藥浴法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在對我國日益提高的非遺保護水平予以肯定的同時,更是激發了民眾的文化認同感、自豪感和傳承保護的自覺性與積極性。
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進程,西藏創新推動文化產業的繁榮與發展。其一,數字化傳播和現代藝術的結合,使西藏的傳統文化與時代接軌,創造出了既具有地方特色又能適應市場需求的文化新業態。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已經運用到古建筑保護中。例如,數字展覽守護著布達拉宮建筑安全,從三維模型到壁畫細節,所有人都可以在云端游覽這座有著1300年歷史的古老藏式宮殿;唐卡藝術這一古老的繪畫形式,借助數字化賦能實現了數字唐卡等新型文化產品的開發;數字化藏文數據庫也助力著藏族經典文獻數字化保存的實現。其二,文化產業發展中出現一些新賽道,如文創產業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創造出具有時尚感和市場需求的文創產品。西藏文化元素如藏戲面具等被融入到小巧的飾品設計中,不僅保留了傳統美學,還與現代人的生活需求相契合,成為了一種新的文化產品,推動了藏文化的傳播和創新。依托文化和旅游業的發展,2024年西藏實現文化產業總產值111億元,同比增長23.8%。
四、生態文明:綠色發展與可持續未來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西藏始終堅持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設生態文明高地。西藏用實際行動證明,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可以相輔相成、并行不悖。
一方面,西藏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原則。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體,對保障我國生態安全、維護南亞及周邊國家生態平衡、氣候系統穩定具有重要作用。西藏一直以來秉承生態保護第一的發展原則,積極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生態政策,通過草畜平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治理草場退化等生態問題。立法是保護青藏高原環境的重要制度安排,《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于2021年在西藏兩會中得到全票通過,用法治手段維護生態安全得到群眾擁護。西藏將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結合起來,安排大量生態崗位,昔日的伐木工轉變為現在的護林人。國家對生態崗位補助的轉移支付解決了參與環保項目的當地農牧民的生計問題,截至2024年,西藏自治區共安排生態崗位43.98萬個、撥付補助資金超15億元,為生態管護和促進就業提供有力支持。生態補償機制、生態崗位安排、生態項目的參與讓西藏農牧民的轉移性收入、工資性收入等都有極大幅度的提高。西藏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成效顯著,西藏的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保持99%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
另一方面,西藏產業發展始終踐行生態文明理念。西藏自治區文旅產業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民族文化,打造“綠色旅游”,不僅在布達拉宮、納木措、珠穆朗瑪峰等景區進行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嚴格控制游客數量、建設環境友好的基礎設施等,還通過倡導生態文明的旅游方式,踐行綠色出行、低碳消費等理念,逐步推動旅游產業從“重經濟”向“重生態”轉變。在西藏的“十四五”規劃中,文旅產業被列為綠色發展的重要行業之一,借助生態旅游項目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旅游業深度融合,通過綠色旅游、生態旅游品牌,既發展了地方旅游業,又增強了社會各界對生態保護的關注。此外,西藏著力挖掘清潔能源潛能,持續推進相關項目建設,以風、光等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取得長足進步,截至2024年11月初,國網西藏電力當年“藏電外送”電量17.91億千瓦時,創造經濟效益約4.9億元。
結語
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在黨的堅強領導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西藏在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態等領域均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按照中國式現代化的路線圖堅定前行,西藏將以更高質量的社會發展、更具韌性的經濟增長、更強活力的文化繁榮和更可持續的生態保護,譜寫高原發展的嶄新篇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斷貢獻西藏力量!
(作者格桑卓瑪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李紅梅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科研人員 )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