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4718米的雪域之巔,被念青唐古拉山環抱的納木錯,不僅是世界最高的咸水湖,更是青藏高原難得的“生態方舟”。近年來,通過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實踐,納木錯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
從“亂丟”到“零排”
清晨,達布村村民巴桑正在打包家里的垃圾。“以前隨手就丟,現在大家都自覺分類,村子干凈多了。”她邊說邊把打包好的垃圾放到村口的回收點。不一會兒,轉運車便將這些垃圾送往縣里的處理站。
“以前我們游牧時,草場轉移后,帳篷一拆,垃圾就丟在那兒。”達布村黨總支書記達瓦多吉回憶道,“游客多了后,垃圾更多,草場也被壓得亂七八糟。”
村民撿拾垃圾
2016年,一場環保督察成為轉折點。當地政府實施“村收集、鄉(鎮)轉運、縣處理”機制,污水和垃圾實現“零排放”。達瓦多吉帶著志愿者挨家挨戶宣傳環保知識,還定期組織全村大掃除。“現在沒人亂扔垃圾了,大家還會主動清理湖岸沿線垃圾。”他笑著說。
在納木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納木錯景區工作的多吉,每天清晨都會組織同事一起環湖巡查。“以前游客自駕進來,露營亂丟垃圾。現在換成游客統一乘坐電動觀光車,垃圾少多了。”他指著干凈的湖岸說,“也減少了尾氣排放和草場碾壓。”
2023年,納木錯成功創建“無廢景區”,湖面重現湛藍本色。
沙地變綠洲
“草場退化曾是我們的心病。”納木錯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加措說,“我們遷走了納木錯核心區的商戶和牧戶,又人工修復沙化土地。”曾經沙化的草場,如今已是綠意盎然。“現在風沙小了,雨水多了,草長得特別好!”達瓦多吉興奮地說。
納木錯,湖水清澈,草場豐美
同時,科技也在助力當地生態保護。加措指著電腦上的數據說:“通過衛星遙感技術,我們能實時監測草場退化情況,連牦牛的活動都能用電子耳標追蹤。”此外,西藏納木錯高寒湖泊與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建立,更是為湖泊生態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撐。
共享生態紅利
“以前住帳篷,冬天冷得受不了。”達瓦多吉指著統一改造的黑色藏式新房說,“現在的新房采用了防火防震的環保材質,沒有地基和水泥,環保且牢固,再不怕風雪了。”
隨著生態改善,游客增多,牧民紛紛端上了生態旅游的“金飯碗”。“我在景區工作了8年,每月都有固定工資。”村民其美央宗笑著說。村里的合作社年收入超200萬元人民幣,人均年分紅1000元以上。
更讓牧民欣喜的是野生動物的回歸。“以前沒見過黑頸鶴,現在它們常來湖邊。”達瓦多吉望著遠處飛翔的鳥兒感嘆,“生態好了,生活才更好。”
納木錯美景
如今的納木錯,湖水清澈,草場豐美,牧民安居樂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赴“青綠之約”。
(來源:今日中國,記者:陳思佳)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