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對西藏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制定出臺了一些列重大政策舉措。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西藏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嘎拉村全體村民回信,強調“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護好”。要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同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結合起來,站在保障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歷史高度,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進一步推進西藏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
牢記總書記囑托,切實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自覺
生態保護作為西藏工作“四件大事”之一,是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再次體現了黨中央對西藏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彰顯了生態文明建設在西藏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要切實增強政治自覺、提高政治站位,以更實舉措、更強擔當推進西藏生態文明建設。
夯實思想理論根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增強西藏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自覺,要不斷夯實思想理論根基,通過開展生態大講堂、專題研討班等形式,引導黨員干部深刻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刻內涵,引導西藏各地各部門堅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把西藏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確保思想認識到位、責任落實到位。
深刻領悟“國之大者”。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西藏的生態環境關乎國家安全,是名副其實的“國之大者”。增強西藏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自覺,要始終胸懷“兩個大局”,堅持“三個賦予一個有利于”總要求,把生態保護作為捍衛“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的實際行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準確把握回信精神核心要義。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既是對嘎拉村發展成就的肯定,也是對西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強生態保護的再動員、再指示。增強西藏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自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認識到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基本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決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強化黨建引領和制度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強調,“大家在信里說得好,看著北斗星走不迷路,跟著共產黨走會幸福”。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成立自治區黨委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全區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統籌部署、重點推進,西藏生態環境質量始終保持全國領先水平,仍然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增強西藏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自覺,要進一步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強化監督問責,確保生態保護紅線守得住、守得好。
全面提升生態保護水平,推動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取得新成效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顯示,西藏自治區120余萬平方公里土地,每年生態服務價值為5.81萬億元,淡水蘊藏量近5000億立方米,占全國總量的16.5%,其生態系統功能價值巨大。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舉全區之力、集全民之智,全面提升西藏生態保護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協同性,全力推進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筑牢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
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體系,以更實舉措提升生態環境保護質效。西藏生態系統類型復雜多樣,要創新保護模式,建立起全要素、全流域保護新格局。扎實推進國土綠化、冰川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大工程。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鞏固拓展已有成果。針對冰川退縮問題,建立起重點冰川動態監測體系,推出“冰川保護站”建設等舉措。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快建設國家級公園,增建多種類動物遷徙走廊,對重點保護物種實施精準保護。強化科技支撐,構建起天空地一體化的生態監測網絡,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數智化轉型。
健全完善生態保護長效機制,以更強合力構建全民保護格局。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護好,是一項全民工程。要建立由政府主導、社會主體、公眾參與的長效機制,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制定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制度,建設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健全生態補償、損害賠償等機制,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村規民約,組織開展保護生態環境系列主題活動,形成人人關心、人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走好生態富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西藏在構建生態經濟系統的過程中要發揮特色資源優勢,發展高原特色綠色經濟,實現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為全國甚至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貢獻西藏的智慧和力量。通過發展高原特色生態產業、打造“地球第三級”區域公共品牌、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等舉措,讓更多群眾吃上“生態飯”,實現富民利民。
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示范地。生態文化是一種行為準則、是一種價值理念。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需要生態文化的支撐和引領。要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智慧、生態道德,以“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為切入點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和生態文明教育,廣泛傳播生態文明理念,普及生態系統、環境保護、污染防治、公共衛生安全、野生動植物保護、垃圾分類、災害預防和治理等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全民生態文明素養,形成生態文明社會風尚,共同“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護好”,全面建成美麗中國西藏樣板。
(來源:《中國民族報》2025年7月8日第5版,作者單位:陳萬儒,中共昌都市委黨校;蔣尉,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