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代化,它不僅賦予中華民族共同體全新的發展理念,而且深化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基礎。中國式現代化破解了民族現代化悖論,實現了民族性與現代性的統一、民族性保護和共同繁榮發展以及對西方現代化制度的道德超越;推動了民族發展觀從民族生存、可持續發展到民族永續發展的飛躍,以各民族永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進而使中華民族共同體堅不可摧;構建了共同體本體實踐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實踐中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從歷史共同體塑造為現實的、實踐的和創造著的現代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共同富裕進程中,將偉大斗爭精神和歷史主動精神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性地拓展為“民族的全面發展”,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的理論維度。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需著力探索民族地區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融”的現代化路徑,把握民族發展的歷史主動,并通過共同發展成就推動共同維護核心價值、國家安全和經濟相依,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全面有意識演進。
【關鍵詞】民族現代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有意識演進
【作者簡介】逯浩,天津人,現為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國情政策、“三農”問題及總體國家安全。溫鐵軍,河北昌黎人,著名“三農”問題和國情政策專家,中華民族“三交史”編纂委員會委員。現為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博士生導師。
【文章來源】《西藏民族大學學報》2025年第2期。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生態產品多元價值實現與鄉村振興協同機制研究”(項目號:21AZD125)的階段性成果。原文編發時略有刪節調整,注釋從略。
【轉載聲明】轉載本文僅供讀者交流使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
正文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明確場域和前進方向。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聯系,學界從多個角度作了較為系統的闡釋,提出現代性反思說、馬克思主義同源說、制度經驗說等,為深入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實踐指向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提供了學理參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作為新時代新征程“最大的政治”,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豐富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基礎,明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理論和實踐場域,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深化和實踐創新。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必將為維護民族團結、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以及推動民族復興偉業的實現凝聚強大合力,提供堅實支撐。
一、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理論創新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在目標、主體和任務導向方面高度耦合。在新發展階段,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并對其理論創新給予進一步的闡釋,能夠使我國民族理論和民族地區重大現實問題研究導向更加明確,從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期進一步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
(一)破解民族現代化悖論: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民族性與現代性的統一
“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在現代化進程中,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式使得西方現代化存在不可克服的狹隘性。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通過壓迫和剝削,“大工業到處造成了社會各階級間大致相同的關系,從而消滅了各民族的特殊性”,大工業創造了一個階級,“這個階級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樣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獨特性已經消滅”。因此,以資本主義發展方式為底層邏輯的西方現代化模式下,始終存在著民族與現代化的悖論邏輯——民族現代化的過程也是民族自身特性消失的過程,在西方現代化進程中民族逐漸失去生存根基,導致民族生存發展和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之間產生難以解決的矛盾和沖突。以資本增殖和擴張為特征的西方現代化,加劇了工業化、資本化和金融化先行國家與后發國家之間的結構性不平等和資源爭奪。一些國家盲目移植西方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模式,導致其陷入制度仿效與本土化適配的結構性矛盾。在此過程中,各民族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經歷劇烈重構,其傳統生計空間逐漸被資本邏輯所擠壓。那些承載文明底蘊、體現民族生存智慧的傳統生計方式,在現代化話語體系中反被視為發展障礙,致使民族從傳統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步履維艱。進一步而言,在資本主義邏輯主導下,各民族與其所處的自然及社會文化環境間原有的深刻聯系遭受侵蝕與弱化。由于這些民族群體對資本主導的環境變遷適應能力相對不足,資本邏輯與民族特性的內在矛盾使其在社會結構中趨于邊緣化,具體表現為失業率上升、生存條件惡化以及發展前景黯淡等現代化困境。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在中華民族的共同現代化進程中,各民族都能夠逐步適應現代化發展,保留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和文化根基的同時,為民族的生存發展注入現代化的活力,實現民族發展與現代化進程同步,扭轉了資本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民族被迫消失的趨勢。
同時,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充分借鑒汲取現代文明因素并結合具體國情而主動選擇的現代化道路,既超越了“西方中心主義”的現代化理論與西方民族理論,同時也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指明了民族生存發展和現代化發展之間矛盾的解決之道,還為世界貢獻了中國特色的民族現代化方案,即民族現代化的道路就不能是某個單一民族自身的現代化,而必須是通過中華民族共同體實現的“共同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由獨特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和基本國情所造就的,其歷史進程深深植根于社會主義制度和五千多年歷史文明底蘊,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現代化進程主體,兼顧各民族的民族性保護和共同繁榮發展,揚棄了基于資本主義制度的西方現代化模式,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在實踐和理論上破解了民族現代化悖論,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的制度和道德超越。
(二)實現民族發展觀飛躍: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民族永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人類社會的發展道路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即從可持續發展提升為永續發展,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體現了黨中央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刻思考和獨特見解。中國式現代化所實現的發展是永續發展,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引領,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同步進行改革,推動各民族永續發展的現代化。換言之,中國式現代化以各個民族的永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進而使中華民族共同體堅不可摧。
永續發展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天人合一”理念與實踐的現代化賡續。在我國民族地區,藏族對于自然的敬畏、哈薩克族對于草原的愛護、納西族關于“崇”(人)與“署”(自然)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觀念、侗族傳統的耕田輪歇制度等各民族日用而不覺、共有互通的生態價值理念無不是永續發展的思想源泉。
民族永續發展是更高標準的可持續發展,具備更深層次的民族發展內涵。它不僅要求中華民族共同體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各民族代際之間的公平和代際之間在資源消化上的平衡,而且要求每一階段的可持續發展都能轉化為中華民族共同體下一階段甚至是跨期發展的增長動能。相較于1980年國際自然保護同盟《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所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觀,永續發展觀內涵更加豐富,視野更加廣闊。這一理論創新,使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和理論邏輯起點不再歸溯為聯合國的千年發展目標或國際的可持續發展共識,而是上溯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在具體的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中的上升到理論層次的歸納,不僅消解民族現代化發展中的生存危機,而且將民族發展從維持生存提升到各民族及共同體之和諧永續,體現了中華文化自信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三)構建共同體本體實踐論:以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
實踐是區別于非對象性的自然存在的社會性存在。馬克思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階級和民族都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生成的。中國式現代化從理論層次上將社會實踐本體確定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科學地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偉大社會實踐的產物,中華民族共同體既是偉大中華文明的實踐本體,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本體。
中國式現代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實踐中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從歷史共同體到現代化共同體的跨越,帶領各民族從過去歷史上的共同體走向現實中的在實踐中創造著的共同體。就歷史邏輯來看,中國各民族基于多樣的空間條件開展生產實踐活動,創造出了各具特色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各民族逐漸突破空間限制,交往交流交融不斷深化,由多元聚為一體,逐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時又獨具民族特色的多彩中華文明。就現實邏輯來看,中國式現代化萌芽、發展、成熟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現代化道路探索同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過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兩者互促共進,具有歷史統一性和實踐同一性。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敢于斗爭和善于斗爭的偉大斗爭精神,是踐行中華民族“四個自信”的實踐過程,是增強各民族同胞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四個認同”,進而形成各民族對于其身份認同的構建過程。
二、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時代內涵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和時代精神。在此過程中,中國式現代化作為獨特發展路徑,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更融合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和現代文明的精華。在理論和實踐上,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工作必須更加充分地彰顯中國式現代化所賦予的時代內涵。
(一)中國式現代化是實現各族群眾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其要實現的不是部分地區、部分民族富裕的現代化,而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在此過程中,“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作為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發展觀的價值遵循,貫穿中國共產黨百年民族工作的始終,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于我國具體國情的深刻把握。
各族群眾共同富裕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在馬克思與恩格斯看來,各個民族雖在生產力和發展水平方面存在一定差異,但本質上是平等的,他們認為,“直到現在每個民族同另一個民族相比都具有某種優點。”基于對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深刻把握以及對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基本國情的準確認識,毛澤東指出,“中國是一個由多數民族結合而成的擁有廣大人口的國家。”他在“民族”識別時強調,“科學的分析是可以的,但政治上不要去區分哪個是民族,哪個是部族或部落。”中國共產黨正是秉持這一思想理念,在“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基本原則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各民族的主體作用,帶領各族同胞團結奮斗,積極投身實現共同富裕偉業。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共同富裕機制不斷完善,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
在新發展階段,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繼續堅持“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基本原則,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上,著力構建能夠支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經濟基礎,使得各民族基于共同體實現物質與精神的雙文明、雙富裕。各民族共同富裕絕不是簡單的物質財富的累積,而是要在推進各族群眾物質生活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加大對其精神生活的建設力度,實現民族地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發展。一方面,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思想基礎。在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過程中深刻把握共同性與差異性之間的關系,使各族群眾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另一方面,基于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觀指導民族現代化新道路,構建能夠支撐中華民族共同體永續發展的經濟基礎。
(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實現各民族全面發展的現代化
從“人的全面發展”到“民族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之于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也是民族現代化的重要時代內涵。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既要通過人的全面發展推動民族現代化的實現,又要通過民族現代化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得各民族在全面、有序、協同發展過程中共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國式現代化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過程中為“真正共同體”的實現創造契機。馬克思認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共同體”,而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必須依賴于“真正共同體”的構建。資本主義雖于人類文明進步有重要作用,但卻在“真正共同體”的實現方式方面存在文明自反性,使得現代文明陷入困境。作為資本的唯一目的,一味地追求利潤和資本增殖使人“成為高度抽象的存在物,成為旋床等等,直至變成精神上和肉體上畸形的人”。在這一過程中,人的“類本質”被異化,進入了由資本邏輯所構造的“虛幻共同體”之中,既無法實現真正的自由,也無法實現全面的發展。只有“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
中國式現代化基于我國具體實際,繼承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以現代化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實現對資本邏輯下“虛幻共同體”的脫離與超越,跳出了民族現代化悖論,其內在規定著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內涵擺脫了“虛幻共同體”的抽象與虛幻性,使得人與人、民族與民族能夠通過“真正共同體”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廣泛而平等的交往交流交融,實現全面發展與共同繁榮,實現“共同現代化”。
(三)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偉大斗爭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偉大斗爭的結果和產物。1840年以來,當我國面對外敵入侵,整個中華民族受到亡族滅種的威脅時,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領土完整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在抵御外敵過程中,各族群眾信念相同、情感相親,體現了空前未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拋頭顱、灑熱血,共同譜寫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開天辟地的壯烈篇章,中華民族也成了各族同胞身份認同的歸屬。為實現國家富強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團結帶領各族群眾謀幸福、求發展。在一次次的偉大斗爭中,各族群眾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不斷增強,并展現出強烈的斗爭精神和歷史主動精神,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向更深層次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新時代新征程各民族的共同偉大斗爭。中國共產黨要總結歷史進程中的有益斗爭經驗,在主動把握歷史發展規律中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主要特征,繼續帶領各族人民在新的共同偉大斗爭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提供思想保證。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世界范圍內文化思潮激烈交鋒,我國意識形態領域所面臨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新時期,做好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工作,維護民族地區社會和諧穩定,要在推動民族地區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帶領各族群眾同落后觀念作斗爭、同消極思想作斗爭,不斷發揚偉大斗爭精神,鞏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實踐進路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既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任務目標,也是重要保證。因此,在面對國內國際復雜形勢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前提下,立足基本國情,進一步探尋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實踐進路,對于維護民族團結,推進民族地區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重要意義。
(一)基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方式探索民族地區現代化新路徑
民族地區的中國式現代化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民族現代化,二是地區的現代化。其中,民族現代化不能照搬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模式,要根據各民族發展實際,基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方式推進有條件的地區實現“就地現代化”,在尊重和保留民族性的基礎之上推動各民族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融”與民族永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所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與各民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高度一致,推進民族地區的現代化要充分發揮各民族的主體作用,在尊重各民族傳統生計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基礎之上使各族群眾共享文明成果,穩步提升民族地區的現代化水平。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民族地區探索現代化道路的重要優勢,是推進民族地區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南針和方法論,為各民族如何踐行中國式現代化提出了可行性路徑。在推進民族現代化過程中,如果我國仍然走過去舊的、激進的工業化老路,那么民族地區不僅很難實現現代化,而且各民族自身所具有的民族性也很難得到保障。過去在推進現代化過程中粗放數量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雖然使得我國社會各方面得到快速發展,但是該模式還是使我國產生了嚴重的面源污染和生態赤字,具有不可持續性,而中國式現代化則從根本上回答了中華民族如何實現永續發展的問題。我國各民族本底的、具有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合一性質的自然屬性與中國式現代化所內含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觀念相承相通。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得益于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生存空間的內部差異,各民族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下經過與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相互適應、相互磨合后,各自形成了一套獨屬于自己的生態文化觀。這些與自然環境中一切生靈互為依存、旨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化觀深深植根于各民族對自然環境全面認識的基礎之上,從整體和系統的角度強調了人、自然和社會的辯證統一,凝聚著他們與自然環境相處的生態智慧,對于維系人與自然的和諧穩定關系和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推進民族地區現代化必須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觀指導下,構建能夠支撐各民族特色文化的經濟基礎。
(二)把握民族發展的歷史主動,在黨的領導下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演進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黨領導之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代化,是各族人民作為歷史創造者的“歷史自覺”和“歷史主動”。縱向來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中國共產黨與各族人民攜手并進,立足我國的歷史與現實,在科學認知社會發展規律和必然性的理性基礎上,引領各民族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在主動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過程中帶領各族群眾向偉大夢想邁進。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揮歷史主動性,實現主動創造歷史、創造美好生活和光明未來的有意識演進,充分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偉力。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初心使命,帶領廣大人民不斷創造歷史偉業,歷史主動精神貫穿于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百年征程的始終。其不僅體現了黨在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歷史階段的制度建設經驗,也展現了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路徑,即在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實踐中由黨引領中華民族實現經濟社會全面“有意識演進”。
在新發展階段上,推動各民族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內涵是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有意識演進,使中華民族共同體從歷史共同體演進為現實的、實踐的和創造著的現代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是56個民族共同的事業,離不開各民族的共同努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需要不斷團結各族人民,繼承和發揚各族人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鑄就的團結奮斗精神,并在新時代為其注入新的理論和實踐內涵,不斷豐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容,夯實實現偉大夢想的共同思想基礎。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把握歷史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促使各民族基于國情基礎和現實條件自覺地認知和運用自然社會發展規律共同創造發展歷史、美好生活和光明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有意識演進。
(三)以共同發展成就推動共同維護核心價值、國家安全和經濟相依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要以共同發展成就塑造共同價值觀。共同價值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有使各民族共同參與到國家發展并從中受益,才能使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不斷增強,鞏固各民族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因而,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要使各民族在國家發展過程中共享機遇、共擔責任,在加快推進民族地區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使各族人民共享現代化發展紅利,同時還應注重對各民族人民差異化的、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在正確把握差異性和共同性的基礎之上增強各民族人民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要以共同發展成就塑造國家安全觀。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是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前提和保障,需要各民族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團結融合、共同努力。具體來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要把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與塑造國家安全觀有機結合,以維護祖國統一和加強民族團結為導向,做好民族地區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加強對各族群眾的國家安全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引導各民族樹立緊密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發揮新時代愛國統一戰線凝聚共識的作用,以更和諧的民族關系、更穩定的社會環境構建中華民族安全共同體。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要以共同發展成就推動經濟相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平等相待、互利共贏”“共同快樂、共同幸福”“義利兼顧、義利平衡”的義利思想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文精神價值內核,也是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追求和積極踐行。因而,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要在各民族共同發展中引導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樹立以義為先、義利相兼、互利共贏的正確義利觀,在推進民族地區共同現代化過程中形成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基礎的中國式現代化民族利益觀和國家利益觀,使各族群眾在中華民族利益共同體和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建設過程中不斷凝聚共識,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不懈奮斗。
結語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對于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動力,彰顯了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對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偉大創造。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各民族共同現代化的過程中,需要深刻把握偉大民族精神,即各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凝練的傳統民族精神、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以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過程中所涌現出的時代精神,體現“兩個結合”,有形有感有效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使偉大民族精神成為推動民族地區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抓手,進而為復興偉業的實現提供磅礴精神力量。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