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薩(斯)爾》是一種在多地區、多民族中廣泛流傳,與時俱進的罕見文化現象。
《格薩(斯)爾》是“中國三大史詩”之一,流傳于中國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納西族、普米族等多個民族,于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演唱篇幅最長的史詩。
《格薩(斯)爾》代表中國民間文化與口頭敘事藝術的極高成就。它不用文字記錄,而由眾多民間說唱藝人歷經千年傳唱下來,其傳承內容和方式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并隨社會發展不斷獲得充實和創新。日前,全國《格薩(斯)爾》工作領導小組首任秘書長斯欽孟和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相關議題作出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格薩(斯)爾》是一部怎樣的史詩?
斯欽孟和:《格薩(斯)爾》是用韻文體創作的民間故事。人間大亂時,一個叫格斯爾(也稱格薩爾王)的神仙騎神馬下凡。他降妖除魔、抑強扶弱、統一各部,帶領百姓一起建立幸福家園。
之后,這個故事在傳唱藝人口耳相傳的吟唱和表演中,又被加入很多個人理解與表達。可以說,每一個傳唱藝人都是《格薩(斯)爾》的傳承者,也是創作者。
就這樣,《格薩(斯)爾》慢慢變成一個很長的故事。這些年,我們整理搶救的文本大都在1萬至10萬行詩左右。
1981年,我在新疆的13個縣市田野調查時,走訪45位傳唱藝人,搜集35部《格薩(斯)爾》史詩。因為口耳相傳、沒有文字記錄,即使是同一個人,他的每一次傳唱,內容都會受外部環境、個人心態影響而有所變化。
2019年8月10日,“2019年羌塘恰青格薩爾賽馬藝術節”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市開幕。圖為開幕式上的《格薩(斯)爾》說唱表演。中新社記者何蓬磊攝
中新社記者:《格薩(斯)爾》為什么能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歷史時期受歡迎?
斯欽孟和:《格薩(斯)爾》是一種在多地區、多民族中廣泛流傳,與時俱進的罕見文化現象。目前,在中國的內蒙古、西藏、新疆、甘肅、四川、云南、青海等省區和蒙古國、俄羅斯等國,都在民間發現了《格薩(斯)爾》的傳承者。
其一,《格薩(斯)爾》講的是一個英雄故事,其中包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英雄的崇拜、對惡勢力的不滿與抗爭。這其中包含了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容易引發共鳴。
其二,作為一種在民間流傳的說唱技藝,《格薩(斯)爾》的表演形式是“說+唱+演奏”,唱詞是詩歌,每一句都不長,配合以曲調,朗朗上口,便于傳播,因此有豐厚的民眾基礎。
其三,《格薩(斯)爾》又被稱為“活態史詩”。在民間傳承過程中,傳唱藝人為吸引觀眾,總會加入當下的流行元素來豐富故事內容。大到故事情節,小到人物服飾、表情、環境等細節描寫,都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最典型的就是《格薩(斯)爾》的個人故事中,能明顯看到當時流行的話本和著名英雄的“影子”,比如《三國演義》的關羽、《水滸傳》的武松等。有時,格薩(斯)爾在抒發情感時還會有唐詩宋詞。
在我看來,這正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體現。傳承至今的《格薩(斯)爾》都是章回體,這應該也是吸收了當時歷史長篇小說的特點。
2019年9月16日,四川甘孜縣格薩爾王城暨百村產業基地舉行開城儀式,城內以《格薩(斯)爾》故事打造的景觀小品體驗地有1000余處,游客可聽《格薩(斯)爾》說唱、看《格薩(斯)爾》藏戲等。中新社記者劉忠俊攝
中新社記者:相較過往,當前《格薩(斯)爾》的傳承與發展有無變化?
斯欽孟和:當然是有變化的。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系統性地開展了《格薩(斯)爾》的搶救保護工作,還于1984年成立全國《格薩(斯)爾》工作領導小組,其辦公室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之后,我們有組織地開展各項工作,經過努力取得了矚目成績。很多優秀的專家學者、民間藝人參與到這項工作中,收集整理了大量資料,也有豐富的研究成果。
我研究《格薩(斯)爾》40余年,體會很深。我認為,這一文化事象的傳承語境和傳承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傳承中遇到了實際問題。因為,時代變了。
之前,《格薩(斯)爾》是在民間流傳的說唱技藝,傳承人大多出身貧苦,傳承方式是師徒制。徒弟沒有上學的機會,七八歲起跟著師傅學習,經數年耳濡目染、口耳相傳,才能掌握這項技藝。之后,徒弟大多也會將其作為謀生手段,并在表演過程中不斷打磨作品。就這樣,《格薩(斯)爾》一代代傳承下來。
如今,中國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早已普及,民間師徒制的傳承方式面臨一定困難。此外,快節奏、碎片化、海量信息的社會特點,也對史詩的傳播影響很大。
在此情況下,以整理收集的大量成果為基礎,將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尤為重要。
現階段,《格薩(斯)爾》在中國的民間傳承與保護工作,可以從以下四個方向展開:
一是建立《格薩(斯)爾》的數據庫。以數字化形式將史詩完整保存下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二是選取《格薩(斯)爾》中的經典故事或精彩片段,創作為舞臺表演的演出作品。例如,一直活躍在內蒙古基層的烏蘭牧騎演出隊正在成為重要載體,演出隊成員有著扎實的表演基礎,他們在民間、基層的帶頭作用,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式。
三是在中小學推廣科普,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組建校園格薩(斯)爾樂隊等。在素有“格薩(斯)爾之鄉”之稱的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不少中小學都在課余時間組織這樣的樂隊。
2020年10月14日,青海省雜多縣第二民族完全小學的小學生表演《格薩(斯)爾》史詩說唱藝術。中新社記者蘇丹攝
四是將《格薩(斯)爾》影視化,以動畫片、電影等形式展現史詩中的故事。
受訪者簡介:
斯欽孟和。受訪者供圖
斯欽孟和,蒙古族,《格薩(斯)爾》研究學者、全國《格薩(斯)爾》工作領導小組首任秘書長。其學術領域為蒙古語族民族文學、民俗學及游牧文化,于20世紀80年代起參與《格薩(斯)爾》的搶救整理和相關民俗文化的記錄保護與研究工作,已收集整理民間錄音資料4000余小時,其中包括1600余小時、百余位《格薩(斯)爾》民間藝人的口述資料。所著《〈格斯爾〉版本源流研究》等3部作品被譯成蒙古文、俄文在海外發行。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