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駐藏大臣聯豫與張蔭棠在拉薩創辦的石印報紙《西藏白話報》。它是西藏最早的報紙,也是中國最早的藏文報紙。資料圖片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遭到列強入侵,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封建農奴制度下的西藏也難逃厄運。1888年,英軍發動第一次入侵西藏戰爭,以武力脅迫簽訂了《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及續約,給西藏地方的社會歷史發展帶來了嚴重后果,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嚴重損害。1903年冬,英軍再次入侵西藏,脅迫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拉薩條約》,讓本來就貧瘠的西藏陷入更深的苦難。
面對危局,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的清政府并未放棄西藏。光緒皇帝提出“亟應思患預防,補救籌維,端在開墾實邊,練兵講武,期挽得權而資抵御,方足自固藩籬”。
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朝派唐紹儀為全權代表,率領參贊梁士詒、張蔭棠前往印度與英方談判。次年,唐紹儀奉調回國,留張蔭棠與英方續商。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中英續訂藏印條約》簽訂后,清朝派張蔭棠以五品京堂候補并賞副都統銜入藏“查辦藏事”。
張蔭棠是清末頗有政治抱負的一位官員,他曾參與對英議約事務,深刻認識到英帝圖謀西藏的險惡用心,力主迅速整頓吏治,進行改革,挽回主權。張蔭棠到任后,參劾原駐藏大臣有泰等人對外乞憐于敵、喪權辱國,對內貪污腐化、魚肉百姓、營私舞弊的丑惡行徑,積極推進各方面改革,得到當地民眾擁護。
清末西藏興學之風,與“清末新政”有關。庚子之變以后,清政府為了挽救危機,實行新政,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在教育方面,主要措施包括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堂等。在此背景下,張蔭棠結合西藏地方實際,將興學、練兵列為最緊要的事,大膽革新。
設立西藏學務局。張蔭棠在西藏推行改革,提議設立“財政、督練、路礦、鹽茶、學務、巡警、農務、工商、交涉九局”(《清史稿》),興辦學務、發展新式教育是其中一項重要舉措。他在《咨外部為西藏議設交涉等九局并附辦事草章》中明確提出辦學方針,主張設立西藏學務局統管西藏教育,官員為總辦二員,“下設管理員、監學員、收支員、管理書籍司事、書識等各一員”。學務局依據《奏定學堂章程》,結合西藏地方實際擬定了十二條章程,詳細規定了教師聘用、課程內容、生源選拔、教學場地設備、辦學宗旨等,既體現傳統辦學理念,又具有新式教育氣息。比如,在教學內容上吸收了近代西方自然科學成果,在尊重西藏地方傳統寺院教育的前提下,規定學堂無論漢藏僧俗學員皆可收錄,不分界限,暫免學費,打破了西藏地方教育基本被貴族和寺院壟斷的局面。
廣設漢文學堂。張蔭棠認為,西藏地方“語文不相通,辦事致形隔膜”,宜“廣設漢文學堂,使通祖國語言文字,兼習學兵式體操……三年后兼教英文,六年畢業”(張蔭棠《致外部電陳治藏芻議》)。在生源方面,“凡藏童七歲以上,一律入學堂教以漢文漢語”(張蔭棠《奏復西藏情形并善后事宜折》),“兼習算學、兵式體操”(張蔭棠《致外部丞參函述籌藏詳情及參劾番官原委》)。為普及基礎教育,張蔭棠提出,“擬就戶口稠密之處遍設初等蒙小學堂,專課漢文漢語,凡男子七歲以上,皆許就以識字談話之音,造句成章之法”(張蔭棠《上外部條議籌辦藏政經費說帖》)。
興辦醫學教育。張蔭棠認為,“衛生一節,民眾攸關”,“亟應設衛生總局,附設施醫院,派北洋醫學堂畢業生數人,贈施醫藥,并設醫學堂,招聰穎藏童數十人,教以西醫諸法,五年畢業,學成俾往各屬地治病謀生,以廣傳授”(張蔭棠《奏復西藏情形并善后事宜折》)。同時,他還把西醫西藥引進西藏,并通過教育使之推廣。
推行近代實業教育。張蔭棠認為,“凡天文、地理、機器、工藝、商業、農業、算學、兵刑、錢谷、水利、礦務、一切經典史書皆要學習。至于聲光電化醫諸學,皆有益于民生日用,并宜設學堂,分門肄習”(張蔭棠《頒發訓俗淺言》)。他提出在西藏地方籌設實業學堂,“路政局須選派聰勤少年往印度或入學堂,或入鐵路局學習鐵路工程,學成俟商務礦務興旺后,以為修筑鐵路之用”(張蔭棠《咨外部為西藏議設交涉等九局并附辦事草章》)。這些主張反映出清末民族危機日甚情況下,以張蔭棠為代表的官員以革新來挽救危局的努力。
加強軍事教育。張蔭棠主張練兵興學,提出一系列措施改革西藏軍事,大到軍隊的編制、裝備,士兵的訓練、糧餉,小到士兵應配備的背包、糧袋,團里應有的望遠鏡、指南針、鉦鼓等,可謂細致入微。在軍事教育方面,他主張“查照陸軍部練軍新章,改練洋操隊六千名”,“建立軍官學校,并聘請大洋陸軍學校畢業生為教師”,入藏統帶訓練,以達到提升軍事水平、保衛邊疆之目的。
大力獎學勸學。新式學堂興辦之初,當地民眾對此不甚了解,不愿送子女入學。張蔭棠認為,“藏人寒素居多,欲施教育,困難向收學費,尤需供給伙食、書籍、筆墨、紙張”,大力推動完善相關措施。為解決學堂教員的后顧之憂,學務局給教員以優厚待遇,“教習越境就聘,薪水亦當比內地為優”(張蔭棠《上外部條議籌辦藏政經費說帖》)。為了保證辦學費用,張蔭棠向清政府申請撥款,還帶頭示范,動員地方官紳捐資助學。他將“金砂拾包,計重伍拾兩,大寶銀柒錠,計重三百伍拾兩”,分給拉薩現在已設及將來續開各學堂漢文學生,作為年終大考獎賞之款(張蔭棠《咨駐藏大臣捐助各學堂漢文學生獎賞基金》)。在他的帶領下,西藏地方士紳紛紛捐資助學,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辦學之初經費緊張的問題。
張蔭棠的舉措,得到了西藏地方僧俗百姓擁護。遺憾的是,張蔭棠在藏時間過短,新政剛開始實施,他便被調往印度與英方協商江孜開埠事宜。他的許多設想雖然未能實現,卻給人很多啟示,為其后的駐藏大臣聯豫在西藏地方繼續推行教育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來源:《中國民族報》2025年6月17日第7版,作者林松系伊犁師范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本文系202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代駐藏大臣漢文文獻整理與研究”(項目號22&ZD268)階段性成果】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