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文旅融合運作方式是值得深入討論的課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旅游融合是甘肅迭部扎尕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路徑。家庭和合作社的結合是當地農文旅產業融合振興的組織基礎。該組織模式不僅使當地村民能夠與外來主體溝通和協商,也可以實現鄉村社區利益共享和維護社會公正的目標。扎尕那的社會組織不再是村落傳統結構的反映,而是一種適應現代社會的鄉村組織。村落組織和農文旅產業共生共變實踐能消除將民族地區村落組織視為靜態事物的誤識,從而準確理解當代民族地區的鄉村社會變遷,有效推進民族地區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文旅融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作者簡介】李正元,博士,蘭州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農業文化遺產、民族學;馬蕾,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學、醫學人類學。
【文章來源】《貴州民族研究》2025年第1期。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西北民族地區農業文化遺產地鄉村振興實踐調查研究”(項目編號:23BMZ059)的階段性成果。原文編發時略有刪節調整,注釋從略。
【轉載聲明】轉載本文僅供讀者交流使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鄉村產業經營主體是產業振興的重要力量,關聯鄉村組織振興、文化振興和生態振興等各個方面。我國鄉村產業發展路徑因區位、地理和歷史等因素而產生差異。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鄉村經歷幾十年發展,其產業發展方式趨于多元化。農文旅融合產業是我國農業文化遺產和旅游相結合形成的發展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扎尕那的農文旅融合產業是民族地區鄉村發展的典型。扎尕那是藏族聚居的半農半牧村落,位于甘肅甘南州迭部縣城西28公里。2013年,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進入農業部命名的“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扎尕那被農業部評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2015年,扎尕那被國家評為“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2017年,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22年,扎尕那村入選第四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023年,第25屆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全體大會在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開幕,扎尕那村入選當年“最佳旅游鄉村”名單。甘南頭條公眾號2020年10月7日發布數據顯示,2020年國慶中秋節假期前4天,扎尕那大景區接待游客數達4.1萬人,比2019年同期增長45%。顯然,扎尕那已是國內外熱門的遺產旅游地,是農文旅融合產業發展的名片。
在民族地區鄉村生態旅游中,家庭和集體等社區內生組織是維護社區參與旅游權益,實現鄉村可持續旅游的重要組織。針對鄉村不同組織的優勢和不足,有學者認為農業經營中的“家庭農場+合作社”是鄉村組織振興理想模式。然而,已有研究沒有關注到鄉村內生組織和旅游發生的共變關系,從而將鄉村內生組織視為不變的組織,一種純粹不受外界影響的民間組織。實際上,鄉村旅游過程中,鄉村內生組織根據產業發展做出調整,實現自我再生產。顯然,農文旅融合產業經營實踐中組織模式會影響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開發經營的復雜關系,要關注鄉村內生組織的這種變化。為此,本文不再使用內生組織這個詞語,而用鄉村社會組織一詞,這就要超越鄉村組織的內生外在之分。因此,對農文旅交融產業中的主體經營方式及作用的調研關乎農文旅融合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路徑。2022年1月,筆者對迭部扎尕那東哇村農文旅融合產業振興的內生組織模式進行了調查,通過實地考察旅游線路,訪談迭部縣政府文旅部門負責人,合作社負責人、村落老人、民宿經營者和一般村民,搜集家庭和合作社農旅融合產業經營的數據資料等。本論文基于實地調查和電話、微信調查資料撰寫而成。論文除引用資料外,其余資料均為調查搜集整理而成。除能公開的信息外,報告中受訪者姓名根據學術規范進行處理。
一、農文旅融合產業的生成
農牧交錯帶是地理、生態、文化和產業等自然、人文系統復雜交錯、協調和融合之地。迭部位于北方水平農牧交錯帶和南方垂直農牧交錯帶的交匯地帶,其文化和民族具有半月形文化帶和西北民族走廊地帶融合共生的特色。草原、河谷、高山、溪流、森林和雪山等地形地貌是迭部所在區域的地理氣候特色,迭部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和農作物種資源。迭部是秦嶺與青藏高原的過渡之地,高原氣候與東南季風氣候在這里相遇,高寒草原植被與溫帶森林植被在這里交織共生,草原與高山密林錯落分布。自古以來,古羌人、吐谷渾、藏族、蒙古族、漢族、回族、裕固族等民族成員在迭部生存繁衍和互動融合。
扎尕那位于甘肅甘南州迭部縣西北部的益哇溝。從東南到西北,扎尕那依次分布東哇、業日、達日和代巴4個自然村。2021年,扎尕那有219戶家庭,人口1617人,家庭平均人口為7人。益哇溝北面和西面分別為卓尼縣屬的高山草場和若爾蓋草原,其東面和南面則靠近白龍江兩岸適應農耕的河灘臺地。農田環繞著扎尕那村落,緊靠農田的則是部分草地和森林。扎尕那放牧的草場位于鄰近迭部縣的卓尼縣、岷縣等地。為此,扎尕那村落的居民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帶因地制宜創造出農林牧復合生產系統。當地農牧民靈活地因應海拔從低到高創造了河灘耕種、淺山林地采集打獵和高山草場放牧的垂直立體經濟類型,建立和保持了農牧復合、林牧復合以及農林復合等生態—技術—文化復合體系。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孕育著牦牛、犏牛、黃牛、馬、綿羊、蕨麻豬、青稞、蠶豆、油菜、小麥、馬鈴薯等農牧物品,也滋養著梅花鹿、雪豹、盤羊、紅豆杉、秦嶺冷杉、羊肚菌、蟲草、松口蘑等珍貴動植物。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的生產方式在傳統上被人們視為半農半牧,但是,扎尕那的半農半牧生產與農牧分立的季節性放牧不同,也與區域內部實行的農牧分營系統不同。扎尕那的半農半牧生產跟當地家庭結構緊密聯系在一起,其特征是基于家庭內部分工而形成的農林牧結合系統。扎尕那村落家庭類型一般為大家庭,家中若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在家種植農作物,一個兒子在草場放牧。目前,扎尕那每戶人均7人的數據仍能體現大家庭對村落農牧生產系統的影響。顯然,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的生成不僅與當地自然環境和社會組織有關,還與當地各民族的生產傳統有關。農林牧復合系統的生成離不開以吐蕃人為代表的游牧群體的墾荒種植和游牧文化傳統,也離不開以漢族為代表的農耕群體的生產文化傳統,還離不開吐谷渾在迭部的積極經營。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迭部地區在明清時期形成完整的農林牧復合系統,并延續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扎尕那的農牧民只能借助兩山之間的狹窄石門和山溝與外界開展聯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國家修通了迭部通往卓尼的公路,該公路穿過扎尕那村。這條公路不僅強化了扎尕那與外界的聯系,還成為現在“洛克之路”的一部分。21世紀初,一些文人和游客進入扎尕那,并被扎尕那優美的自然風景和獨特的文化景觀所吸引。他們通過文字、圖片和視頻向外界介紹扎尕那,扎尕那逐漸被外界所知。隨著越來越多的游客進入當地旅游,扎尕那東哇村于2006年蓋起當地第一家民宿。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成為國家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后,地方政府大力依托農業文化遺產資源系統地規劃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2017年,迭部縣職能部門在扎尕那景區生態保護、民宿經營、景點開發、衛生服務、停車設施、電暖設備、人員培訓等方面出臺指導意見,進一步規范扎尕那旅游。扎尕那景區既兼顧農林牧復合系統的保護,也關注到野生動植物保護。農林牧復合系統中的農地、森林、草地、峽谷、神山、寺廟、榻板房、水磨坊、民俗等自然和文化景觀是當地旅游開發的重點資源。農文旅融合產業已成為當地主要經濟收入來源,2021年,東哇村觀光車門票一項收入就達5997022元。農文旅融合產業成為推進扎尕那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二、農文旅融合產業中的家庭和合作社
(一)家庭重塑與農文旅融合產業經營
東哇村是扎尕那形成最早、人口最多的自然村,共110戶,709人。東哇村大部分家庭都在經營或準備經營民宿。歷史上,扎尕那村落中的兄弟之間很少分家。已婚的兒子們和未婚的兄弟姐妹生活在同一座房子中,家中的農牧生產則由家長負責組織安排。這種以房屋共居為原則的家庭生產模式在康區和迭部其他村落都存在。這種類型的家庭一般包括父母,尚未分家的兄弟及其妻兒,也有可能包括招婿上門的姐妹及其子女。農文旅融合產業發展以后,當地家庭模式開始變化。當地村民依靠賣牲畜來獲取民宿修建和裝修的成本,使得兄弟分家,各自經營民宿。東哇村的扎西在父母主持下與哥哥將家中的牛賣掉,各自修建民宿。父母跟扎西住一起。這樣,一個擴大家庭分成一個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擴大家庭、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是東哇村農業種植和經營民宿組織。東哇村家庭還從事餐飲接待、為游客做向導和牽馬。
扎尕那農文旅融合產業發展起來后,家庭普遍經營民宿。民宿裝修需要大量的資金,民宿資金主要來源靠賣牧場的牛羊、親戚借款和銀行貸款。“當地的藏民出租車司機阿勇……家里有牧場,有上百頭牦牛和羊,經濟收入和家庭條件不錯。但是游客的到來,讓他家的經濟收入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擁有草場或耕地資源可為牧民逐步積累資金,為農牧民參與旅游業提供啟動資金的積累”。我們在調查中搜集整理63家貸款情況,每家均為30余萬元。
榻板房是當地建筑特色,其建造技藝被定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榻板房是以木頭為主,土、木和石頭結合的建筑。石頭主要用來做房屋墻角的基石,土和草混合攪拌成草泥用來糊墻,這種墻可以防風耐寒。榻板房既是家人的居所,也是接待游客的空間。民居與民宿的關系有三類:一是與民居結合在一起的建筑,二是與民居分開的建筑,三是民居和民宿既有結合也有分開的建筑。民居和民宿在空間關聯上有差異,但都以家庭經營為主。家庭類型不同,其民宿經營方式也有差異。
扎西家的房屋建筑就是將民居和民宿在空間上結合的代表。扎西家一樓住人,二樓為民宿,名叫吉祥緣農家樂。扎西家目前有7口人,他和妻子、父母以及三個兒女一起生活。他跟哥哥沒有分家的時候,扎西在牧區住了14年,哥哥和嫂子在家種地。后來,扎尕那旅游興起來后,他們家將牧區家中的牛全部賣掉,蓋了兩棟房。哥哥家一棟,他家一棟。每年的5月到10月是扎尕那旅游旺季,高峰期則在7月到8月中旬之間。每年這段時間,扎西全家都在忙碌,連上學放假在家的子女們都要參與到民宿經營的活動中。扎西在景區賣門票,妻子在景區為游客牽馬,上初中的女兒在家為游客辦理住宿,小兒子為游客準備早餐,大兒子則到景點引導自駕的游客到自家的民宿中來。農家樂的衛生則由扎西母親和妻子負責。
丁久家原生態吧農家樂是東哇村民宿與民居分開的建筑類型。丁久是扎尕那村最早建民宿的家庭,他家的民宿現有38間房,為一棟三層樓的建筑。建筑下面兩層是木頭和水泥墻組合而成,第三層全由木頭建造。丁久把民居西邊廂房改造成商店和餐廳。2021年,丁久把正房上面一層改建成民宿。丁久家為一個聯合家庭和農旅結合的家庭。他家有11口人,包括父母和弟弟一家4口。農文旅經營中,弟弟一家在牧區放牧。丁久負責外聯和看商店,妻子負責家庭事務,兼做特色藏式餐食。旅游旺季時,他請附近岷縣的川菜廚師來做菜。他大女兒則負責去哪兒、攜程等網上預訂和住宿登記的事情。游客想去牧區,他就讓牧區放牧的弟弟帶游客到牧場玩。
才讓和桑吉交家的民宿建筑則屬于第三類。才讓家一開始把自家二樓改建成民宿,民宿叫東方古閣客棧。現在,除二樓的8間民宿外,他家房前興建一棟獨立的民宿。才讓家有5個人,包括父母和一個在外上大學的哥哥,是典型的核心家庭。哥哥暑假回來幫忙打理農家樂,母親負責農家樂衛生打理和游客的早餐。才讓負責接待游客,他還從事牦牛干等農家特產的銷售。此外,才讓家最近買了80多只羊,平時讓卓尼的親戚幫自己一起放養,等有游客需要時,他還會親自做向導帶游客到牧區感受田園牧歌的生活。桑吉交家的民宿叫扎尕那人家酒店,主要是夫妻二人負責,旅游旺季則招募服務員。桑吉交精明,交往廣,他家的民宿跟“美吉達旅行”和“花兒戶外”等機構有合作關系。
可見,家庭及其內部分工不僅改變原有家庭生產方式,而且是東哇村民宿經營的重要特征。民居和民宿不僅因為空間結合在一起,還因非遺和家庭結合在一起,且蘊藏著家庭生活的體驗。民宿和民居的多種聯系表明家庭根據傳統農業文化和旅游不斷進行空間生產,是農文旅融合產業對家庭空間的影響。
(二)合作社再生產與農文旅融合產業開發經營
2018年11月,迭部縣東氏旅游開發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成立,合作社是東哇村集體進行農文旅融合產業開發經營的組織。合作社前身為2015年東哇村108戶家庭以土地入股方式建立的甘南扎尕那旅游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擁有股東108位,注冊資金為1000萬元。各家庭年終分紅就按土地計算。2018年,入股的每個家庭分紅為25000元。合作社主要經營項目為旅游資源開發和經營管理、旅游宣傳促銷策劃、旅游商品開發銷售、旅游景區配套設施建設、景區游覽服務、旅游項目投資、文化傳播、園林綠化、住宿、餐飲、旅游線路開發、徒步穿越、登山協助。除此之外,藏中藥材種植購銷;蕨麻豬、牛羊養殖購銷;山野菜加工、購銷;青稞酒加工銷售和農牧產品加工銷售也是合作社的業務內容。
合作社股東成員是代表每個家庭的家長。在股東之外,合作社還有一個負責合作社事務的管理團體,這個團體共23人。家庭數不到20戶的措哇選2人,東哇村共4個措哇家庭數不到20戶,共選出8人。人數超過20戶的措哇選3人,2個家庭超過20戶的措哇,共選出6人。再加上7個村中精英和2個村干部,成為合作社的管理人員。這23人中,由6人組成核心團體負責日常事務。這23人負責合作社的旅游開發和經營決策、組織和具體事務。合作社成立之初,他們以個人名義向銀行貸款,貸款費用作為集體旅游開發啟動金。他們在合作社旅游經營收入中獲得工資。2020年,管理人員每人一年的工資為15000元。合作社內部構成跟村落家庭、措哇和村集體存在密切的聯系,這是一個融合家庭、措哇、基層行政組織和現代經營理念形成的組織。
合作社主要負責經營的景點為仙女灘景區、念甘達瓦神山公園。合作社收入主要靠觀光車收入、商鋪租賃、停車場租賃和集體民宿酒店收入。合作社2020到2021年的收支花名冊上顯示的事務主要為2020年到2021年修建神王廟,2021年維修售票點和景區公路,修建大峽谷馬道,購買售票點配套設備和供游客從東哇村橋頭進入容納溝的6輛觀光車,安排村民給游客講解民俗等。此外,合作社還負責其他事務和活動,比如在兒童節為當地小學捐款、武漢疫情捐款、村中困難戶慰問和組織節日活動。2019年以來,合作社旅游開發最大的項目就是興建集餐飲、停車、住宿、民俗演藝和展覽為一體的村落“民族文化宮”。
“民族文化宮”是合作社從旅游收入中所獲得的資金投資建成,主要目的是增加村中的旅游收入。為此,合作社2019到2021年的旅游收入除基本開支外,沒有給村民分紅。村落“民族文化宮”主體建筑為一座四層樓的建筑。地下一層是停車場,一層被命名為扎尕那民族風情演藝中心,這里主要為游客展演當地民俗節目。二層地面高度剛好跟后面的廚房相連,里面為扎尕那吉祥圣緣藏宴廳,是游客用餐休息的地方。餐廳的外面修建成瑪尼堂,是村民轉經之地。三層是圖書閱覽室,書架上主要擺放扎尕那相關的民俗出版物。一層前面的水泥場地則被設計為一個大廣場,名為“東哇村文化廣場”。這個廣場專為跳鍋莊而設,廣場中間有一個電子點火點。晚上,火被點起來后,游客就能在這里欣賞并參與跳鍋莊。村落文化廣場的西面有一家酒店。酒店乃合作社修建,被承包給外地漢族老板經營。老板每年給合作社繳納40萬元的費用。
合作社負責協調家庭的旅游經營活動,如安排村落家庭成員在景區售票、駕駛觀光車和景區為乘客牽馬等。扎尕那容納溝一線天景點的騎馬路線圖注明了游客騎馬的價格。從一線天景點到神王廟景點,游客騎馬單程為每人200元。從一線天景點到小瀑布景點,游客騎馬價格則是每人每次300元。從一線天景點到光蓋山景點,游客乘馬價格為每人每次500元。東哇村大部分家庭都會養馬,這些馬主要為游客服務。在當地旅游旺季的時候,每家婦女會在容納溝景點處為游客牽馬。這里最短路線,即從一線天景點到神王廟需1個多小時。每個婦女每天可以走三個來回。根據騎馬路線圖上標注的價格,每人每次200元。這樣,一個婦女牽馬每天可以掙600元。按照旺季一個半月的時間計算,一個婦女在一個半月的時間內牽馬所掙的費用最低可達2.7萬元。因為東哇村養馬家庭多,所以,若讓東哇村每家每天都能到溝中牽馬掙錢,這就會讓家庭之間發生矛盾,影響遺產地旅游的良性發展。為此,東哇村合作社將自然村中所有家庭分為三組,三個小組的家庭按天數輪流牽著自家的馬匹到容納溝中為游客牽馬。可見,東哇村集體組織不僅在結構上與家庭聯系在一起,還在農文旅融合經營活動方面與家庭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協作的關系,共同推進扎尕那農文旅融合產業的發展。
三、扎尕那鄉村組織在產業振興中的作用
東哇村家庭+合作社組合模式不僅經營農文旅融合產業,還在村落社會中承擔其他的事務,發揮相應的作用。
(一)維護社區權益
農民是農文旅融合產業的主體,參與農文旅融合產業是社區重要的權利。2019年,地方政府計劃招商引資負責扎尕那景區的旅游開發和經營,允許開發商在景區修建旅游服務設施,禁止游客自駕,旅游公司統一用大巴接送游客進出,取消村民處理垃圾的補貼,景區內所有停車場免費等。在獲知消息后,合作社和村民以請愿書的形式表達社區在農文旅融合產業開發和經營中的各項權利,其中涉及集體合法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家庭旅游合法經營權、景區門票收益分配、景區耕地使用、景區環境衛生和旅游培訓等。同時,社區希望游客能夠自駕,這樣,家庭和集體的民宿才會有較為穩定的客源。停車場為村民集體投資修建,停車場免費會損害村民利益。開發商在耕地上興建旅游設施需要獲得村民認可,并依法辦理相關手續。景區管委會招聘工作人員,優先考慮景區村落大中專學生和閑置人員就業工作。此外,村落希望政府聘請有資質的培訓公司對村民進行客房、超市經營等方面的培訓。在社區和地方政府的溝通協商下,東哇村有效維護了自己的權益,激發了社區參與農文旅融合事業的積極性,有利于農文旅融合產業的長遠發展。
(二)農業文化遺產的動態保護
農文旅融合產業涉及農業遺產和旅游之間的關系,農業生產及其衍生的文化是旅游經營的基礎。扎尕那農文旅融合產業的振興,必須將農業文化遺產的動態保護放在首位。牧場生產為民宿提供啟動資金是農文旅融合的體現,但也導致部分家庭農牧生產失衡。為此,村民在民宿經營中安排游客體驗農家和牧場的生活,品嘗當地特產的內容,重新認識到牧區生產的重要性。合作社在村落文化宮的修建中考慮到農業民俗表演和展覽。此外,民宿文化宮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生活和村民的精神需求,延續了村落敬老愛老的文化傳統。家庭和合作社是村規民約的制定和維護者。2017年的村規民約對偷盜、土地糾紛和森林神山保護做了明確處罰規定。如,東哇村組那寶、扎瑪和阿尼高不準濫伐樹木和采挖蟲草,任何人亂砍濫伐樹木,大樹每株罰500元,小樹每根罰100元。阿尼高不準挖蟲草,違者一次罰1000元。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重點保護區禁止棄耕拋荒或者損毀耕地;禁止侵占、損毀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水利工程及水文觀測等設施;禁止移動、拆除、損毀文物古跡和具有代表性的民俗建筑物、構筑物;禁止擅自采砂(石)、取土、采(選)礦;禁止擅自新建、擴建生產企業、旅游設施或者其他建筑物;禁止在非指定地點丟棄、傾倒、堆放垃圾和其他有毒有害廢棄物;禁止擅自引進外來物種。
(三)縮小家庭貧富差距
東哇村合作社帶有藏族傳統的平等主義思想,為此,合作社優先安排無民宿的家庭在景區上班。社區對景區管委會招聘工作人員的要求中也體現了這一點。東哇村莊稼收獲的七八月也是旅游旺季,莊稼收割方式和輪流牽馬也由集體安排。這種安排剛好把每組家庭收莊稼和牽馬的時間錯開。若某家收莊稼和牽馬時間沖突,收莊稼的家庭則可以請村落中種莊稼的婦女幫忙收割。一個婦女幫忙收割莊稼,每天費用是130元。沒有經營民宿的家庭女性可到景區為游客牽馬。丹珠家相對貧困,丈夫常年生病住院,三個小孩上學,生活重擔落在女主人身上。扎尕那發展旅游后,丹珠一家沒有資金開民宿,只在合作社安排下到景區為游客牽馬。合作社每年年底都會拿出部分收益慰問村中困難家庭,不同家庭在農文旅融合產業中通過各種路徑建立了利益共享的共同體。
四、結論
在黨和政府的積極領導和農文旅融合產業規劃下,扎尕那農文旅融合中創造性地形成家庭和合作社相結合的組織模式,這種模式存在結構和文化上的關聯。“家庭+合作社”既是半農半牧時期親屬關系原則的活態傳承,也是農文旅融合產業影響下的傳統社會關系的再生產,從而更好地讓村落民間組織適應鄉村社會經濟的發展。扎尕那的“家庭+合作社”組織模式有效地發揮了農業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且在旅游中做到維護社區權益,推進農業文化遺產活態化和建立村落利益共享的共同體。“家庭+合作社”模式既有傳統家庭和親屬關系的影響,也融入新的組織理念和結構。民族走廊地區的鄉村不再是一個封閉和同質的社區,同樣,民族走廊地區的家庭等村寨組織也不再是一成不變的、封閉的、完全基于血緣原則而構成社會單元,而是順應社會變化而不斷調整的社會組織。在農文旅產業生成過程中,這種新的組織模式能有效調動勞動者積極性,合理分配村落勞動力,減少生產管理和監督成本,維護社區公平。“家庭+合作社”模式為遺產旅游發展中處理家庭與集體、農業與旅游、企業與社區等關系提供了組織保障和相應的操作方式。可見,這種更新的組織能夠較好地適應民族地區遺產旅游地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發揮組織在鄉村生態、產業、文化等方面振興的作用。
與此同時,農文旅融合經營的現實中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家庭內部農牧復合等影響農文旅融合產業發展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在整體農林牧復合系統動態保護的原則下,積極引導鄉村組織發揮作用,提高村民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同時,相關部門保障社區農文旅融合經營的合法權益,解決好農文旅融合產業振興中農牧失衡、政策支持、遺產保護補貼和技能培訓等問題,就能更好地推動農文旅融合振興中農業遺產的動態保護,以及鄉村產業、生態和文化振興。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