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品德上能服眾”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對宗教界人才隊伍建設提出的“四條標準”之一,是杰出宗教人士贏得信教群眾信賴、助力社會和諧進步、發揮關鍵作用的先決條件。四世班禪深受藏傳佛教各教派的擁護和敬仰,在愛國愛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德,為宗教界樹立了榜樣。縱觀其一生,他始終做到謙虛謹慎、生活儉樸,嚴守清規戒律,關心百姓疾苦。四世班禪的這一系列優秀品格,是17世紀西藏地方宗教界的標桿,為新時代培養藏傳佛教界愛國愛教宗教人士提供了啟示和經驗。
【關鍵詞】四世班禪;藏傳佛教;愛國愛教
【作者簡介】達瓦,西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文章來源】《西藏研究》2025年第2期。本文系西藏自治區重大招標項目“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西藏卷(元明時期)”(項目編號:XZMWSJS202307-01)階段性成果。原文編發時略有刪節調整,注釋從略。
【轉載聲明】轉載本文僅供讀者交流使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
建設好宗教工作“三支隊伍”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我國宗教工作提出的要求,他強調:“要培養一支精通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熟悉宗教工作、善于做信教群眾工作的黨政干部隊伍,讓他們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黨的宗教工作理論和方針政策、宗教知識,不斷提升導的能力。要培養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隊伍。要培養一支思想政治堅定、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學風優良、善于創新的宗教學研究隊伍,加強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學科建設。”宗教界人士在信教群眾中具有引領示范作用,加強其自身道德修養是引導信教群眾愛國、守法、團結、進步、持守、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前提,是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重要措施,也是推進宗教中國化的重要內容。士有百行,以德為首。“品德上能服眾”是黨對宗教界人才隊伍建設提出的“四條標準”之一,也是歷史上杰出宗教人物所具備的共同特點。四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確吉堅贊(1570—1662)生活于明清更迭、西藏地方內亂不斷的特殊時期,他憑借在宗教上的影響力和成熟的政治智慧,積極與剛建不久的清中央政府進行聯系,全力協助五世達賴進京朝覲,為增進西藏地方與清朝中央政府關系作出了歷史貢獻。當時的四世班禪不顧年邁,忍辱負重,左右斡旋,“成功調解了西藏內部的多次沖突,并與蒙古勢力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為格魯派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為維護西藏地方社會局勢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四世班禪精通顯密教法,同時兼任前后藏幾大寺院的法臺、王公貴族的根本上師,成為無數信徒崇敬的對象,“在四世班禪的領導下,扎什倫布寺成為格魯派的重要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僧侶和信徒前來學習和朝拜。”故而四世班禪在包括苯教在內的西藏宗教界擁有崇高的威信,深受各教派僧俗的擁護與敬仰,在愛國愛教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他身上所反映出的諸多優秀品質對培養新時代愛國愛教杰出宗教界人士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和示范意義。
一、始終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四世班禪自幼在恩貢寺出家,因其聰慧過人贏得了克珠·桑杰益西等為首的恩貢寺長輩們的賞識。經過長期觀察,一致認定他為洛桑頓珠之轉世。雖其非凡才智折服了身邊的僧眾,但他始終保持理性與謙遜,認為“前幾世的尊者都是集大成就者,他們的學識猶如天空般廣闊,與此相比,本人相差巨大,無可比擬”。隨著閱歷的增長,四世班禪的名氣越來越大,但他從未以此作為炫耀的資本,總是低調謹言,虛心聽取他人見解,他的謙虛態度得到了更多信眾的尊敬。
在四世班禪多次提出進一步深造學習的迫切愿望后,終于獲得恩貢寺的批準,前往扎什倫布寺求學。此時,他雖已是恩貢寺德高望重的活佛,仍執意低調前往,只有一名叫格西班覺的學徒相伴而行。在扎什倫布寺求學時,四世班禪與普通僧人無任何區別,寺院管理層也“多次請求他在大殿中專設一處高座位,卻被婉言謝絕,認為設專座既無必要更影響其潛心學習”。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業的精進,四世班禪在宗教上的悟性越來越高,不但見解獨到,辯論才能亦相當出眾,多次受邀到各地講經布道,得到了僧眾廣泛擁護與愛戴。但他不覺得自己道行高深和能力超凡,相反認為“自己只不過是托福前一世廣行布施、善待僧侶、父母、病人等福田而積累的功德罷了”。外出講經布道時,他總是以普通僧人的形象,自己背負行囊,徒步前行,體現了品德高尚、溫恭自虛、節儉樸素的品質。四世班禪以賢正善良的品德,廣博的學識,堅定的信念,被各教派的學者認為是米拉日巴在世,“第二個宗喀巴大師”,信眾們認為,雖然“歷史上出現過無數個對佛祖釋迦牟尼之教法精進之人,但四世班禪是圣人賢者中的代表”。但是他從來不因別人的夸贊而自滿,常常提醒自己不能成為“雖有穿著鮮艷袈裟的外表,但內心被三毒所侵蝕,猶如披著獅皮的狐貍”。他遇人就講:“若把不懂教法者視為法王,自己也傲慢地認為自己是合格的上師,那么,不就成為文賢大雅等十大才氣皆備者的反面嗎?”總之,他始終保持恭敬謙虛的作風,樹立了藏傳佛教學者的良好形象,贏得了西藏各教派的擁戴和廣大信眾的敬仰。
二、始終嚴守教規戒律,勤勉盡責
佛教界普遍認為:“顯密乘之根基,師法之根本,上界與解脫之道,今生來世一切吉祥之源,不共成就與共通成就之本,觀修本尊之道,是顯密佛教教義的根本,乃是爾應守持戒律。”四世班禪認為:“在我未正式入寺學經之前,就對十不善行為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并從內心深處修持警戒心。因此,勿說在出家之前從事過罪孽之事,就連一條小昆蟲都未曾有過傷害。當時,我對世俗家庭生活感到厭倦。有人為了迎合童心,說我應當娶妻持家,我對此觀點不以為然,并且不停地哭泣。見到出家僧人,尤其是見到來自溫寺的比丘時,心里特別高興,并樂于同他們相處。由于對出家人的好感,我玩耍時常常扮成僧人裝束,談論講經、辯經、建寺等話題。”說明四世班禪自幼就有嚴守清規戒律的意識和身體力行的自覺。在他還未滿七歲時,便懂得戒律的持守不能靠外部的監督,而是通過高度的自我約束和自覺來實現,所以無論走到哪里,四世班禪都強調要遵守清規戒律,批評那些不遵守戒律的現象。他在自傳中寫道:“不守教規和戒律,自稱大乘瑜伽師,如同破損舊屋上,搭建莊重大殿堂。相鄰民居寺院中,搭建豪華講經臺,婦女跟隨作服侍,如何守戒請思索。不聽三恩上師勸,疑是聽到地獄中,沒有煮燒這一說,踏入佛門著僧服,違背戒律無廉恥,疑是惡趣視作為,神仙居住之樂園。削發為僧入佛門,心被毒水皆侵染,不愿依法遵行止,對于佛法禍害大。”
四世班禪一生嚴守清規戒律,為無數宗教教職人員做出榜樣,即便年近百歲,仍舊舍棄閑適生活,繼續擔任授戒堪布一職,為千萬弟子傳授沙彌戒和比丘戒。正因如此,五世達賴贊揚道:“博覽群書且才識淵博,嚴守戒律且德行謹嚴,情系眾生且心地善良,宛如阿底峽大師再現。”同樣,松巴堪布·益西班覺(1708—1788)在介紹完四世班禪的生平事跡后總結道:“歷代扎什倫布寺班禪活佛,在不同經師的開導下,修習宗喀巴的經典和教義,完全具備賢正善良的四條標準,做到了不為名聲而垂涎的,令漢、藏、蒙三個民族的廣大信徒所信服,心生無上崇敬之情,成為尊貴佛法尤其是格魯教法的集大成者。這恰好應驗了大成就者瑪吉拉珍所言將來會有羅桑堅贊之稱者,將肩負起佛法傳承之重任的預言。”
三、始終做到嚴于律己,刻苦精進
四世班禪嚴于律己、誠信友善的高尚品德享譽17世紀西藏宗教界,信徒遍布漢、藏、蒙各地,其弟子稱贊其“講法智慧如云海,杰出辯才如雷鳴,所著經典如甘露,宛如佛祖再現世。顯密理論皆通達,精鉆細研究其意,識廣學深心有悟,才智如同那若巴。推己及人赤誠心,看透世間一切法,神通廣大降服魔,祈愿現世三怙主”。五世達賴對其根本上師四世班禪有著堅定不移的信仰,在他的各種著作中不惜筆墨大加贊賞,稱其為名副其實的大班智達,將四世班禪比作第二個“佛祖”“那若巴”“三怙主”等,以此表達對四世班禪的敬仰之情。
從個人經歷來看,四世班禪進入恩貢寺不久便顯露出背誦經書過目不忘的特點,即使“未曾專門地學習過詩學理論,機緣巧合想為妙音佛母撰寫一篇贊詞,于是提筆成詩”。到了14歲左右,他已完全能夠獨立地創作高水平詩詞。在恩貢寺奉命擔任法臺后,四世班禪的求知欲愈發強烈。他說:“從孩童時期開始,我們就懂得努力精進地獲取知識的道理,如同龍樹尊者所言,即使變成滿頭銀發或滿臉皺紋,也不能停止學習知識,通過努力學習,積累知識,終將大有所用,不會徒勞無功。我銘記龍樹尊者的教言,求知若渴,有了系統學習因明學的想法。”于是,他多次向克珠·桑杰益西提出請求,希望能到更大的寺院去研修因明學。得到同意后,他帶著克珠·桑杰益西大師的囑托和強烈的學習意愿,前往扎什倫布寺聞思院開始了求學之路。在扎什倫布寺,四世班禪以一名普通僧人的身份,抓住一切學習機會,夜以繼日地學習,此后,四世班禪前往甘丹寺,主修中觀論及因明學,期間,“由杰出的諸多格西長時間與我辯論,托三寶之福,我的觀點未出現自相矛盾之處。在辯論中,有些人故意使用刁難之詞,但均一一被我反駁。”自此,四世班禪在西藏中部地區名聲大振。很多寺院都希望四世班禪擔任他們的住持,在盛情邀請下先后擔任恩貢寺、崗堅群培寺的法臺。之后,“扎什倫布寺總管特派嘎究巴桑結白桑、熱江巴云丹、熱江巴列巴、嘎究巴崔成等邀請我前去就任扎什倫布寺法臺。近侍羅桑巴說:您作為扎什倫布寺僧人,就任崗堅寺堪布,而拒絕擔任扎什倫布寺法臺實為不妥。因此,最終答應就任兩三年的堪布。”后來,四世班禪又陸續受邀在夏魯寺、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等各大寺廟擔任法臺一職,為當時艱難的寺院,給予幫助。四世班禪雖然在自傳中寫道:“寫作方面,依靠學識可以創作很多新的格言警句,但并沒有太大的必要性,因此,被暫時擱置。為了炫耀自己有多少部著作隨意寫一些沒有質量的文章,并沒有實質意義。但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見解,以及在他人的請求下,寫有三四部著作。”然而,他以自己的見聞覺知陸續為弟子撰寫的、至今廣為流傳的著作至少有102部(篇)之多,包括《傳法比丘羅桑確吉堅贊善行詳述寶石串珠》《三世班禪洛桑頓珠大師贊》《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傳》《大菩提言寂天傳》《菩提道次廣論講稿》《扎什倫布寺佛塔簡志》《密集五次第疏》《上師供養法》《大手印本釋》等著作。李安宅認為:“四世班禪不僅是宗教領袖,還是一位杰出的學者,他的著作涉及佛學、哲學和醫學等多個領域,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始終關心百姓疾苦,與民同憂
四世班禪向處境困難的寺院、貧困僧人施以援手。如,“之前綽浦寺在舉辦法會期間,每天只能為僧眾提供兩次齋貢,使得該寺僧眾生計困難,經常挨餓,所以我動員財力較好的信徒給予幫助,確保每天都有三次齋貢,這樣的做法并非臨時之策,而是一直延續到了現在。”他的這一善舉為該寺僧眾解了燃眉之急。他十分重視普通信眾的生活疾苦,“有一次去姬隆地區弘法,當舉行灌頂儀式時,此地聚集了很多民眾前來聽法,我看到他們手捧貢物、用虔誠的眼神注視著我,想到眼前的信徒們將日積月累積攢的那一點財物都奉獻于我,而心生無限同情之心。”四世班禪珍視信眾的供奉,將信徒所供財物用于民眾的福祉。四世班禪從未將信眾奉獻的財物歸為己有,而是“為不浪費施主一點一滴節儉下來的財物,依照信徒之愿,盡最大誠心用于修建寺院、塑(鑄)立佛像以及佛法傳承等利他之事上”。在扎什倫布寺,四世班禪修建了密宗院、響銅殿、聞思院等眾多殿堂,使扎什倫布寺成為殿堂眾多、規模宏大的寺廟建筑群。在甘珠爾殿內新建鎏金佛像、檀香木彌勒佛像以及《甘珠爾》佛經五套等。總之,“班禪羅桑確堅修造了十五座殿堂及其內供佛像佛塔等,粗略估計大概有大小佛像五千余尊,大小鎏金銅塔二百三十多座,銀質佛像八十多尊,銀質佛塔八座,檀香木質的佛塔和佛像十多個。以上是身所依和意所依。語所依有金字經《甘珠爾》五整套。另外,還修造了三世佛大緞質佛像三幅,東和好塔高十五尋,塔內裝藏有如來舍利、克什米爾班欽宣講過九次的圣無著的諸經卷。另外還裝藏了《般若八千頌》等佛經。另外,在班禪羅桑確堅時期,為各扎倉增加了米村”等。有一次,四世班禪受邀在南部門隅地區傳教時,看到“在南部門隅之地,民眾對各自信奉的教派和僧人分得很清楚,偏袒于各自的教派和僧人……村民間經常發生械斗,造成成百上千人的傷亡,而當地的僧人們對此束手無策,不知如何制止”。為了不讓這種陋習延續下去,四世班禪憑借“自身對所有教派沒有任何偏見”的觀念和廣受尊崇的口碑,贏得民眾的高度贊揚和信任,通過講經傳法,勸人守戒從善,對有復仇情緒者,“以布施錢財在先,將佛珠放在此人頭頂,要求他們立下不殺生的誓言,從而制止了許多復仇行為,杜絕了無辜的生命被無情踐踏的事件發生,從此以后,直到現在該地方一直處于安定祥和之中。”為解決扎什倫布寺底層僧人往來雅魯藏布江河時沒有能力支付船費的困難,四世班禪從自身節省下來的財物中一次性給予船夫足夠船費,“使得扎什倫布寺僧人長達三十三年不用支付船費。”起初他來到扎什倫布寺深造時,正值寺院經濟落敗,僧眾生計十分困難,雖為學僧,但他借助自己在信眾中的影響力,積極化緣,主動聯系扎什倫布寺周邊村落的頭人,幫助寺院解決僧眾的生計問題。1603年,四世班禪在扎什倫布寺開創了每年舉辦“莫朗欽姆”(傳召大法會)法會的傳統,解決了扎什倫布僧人每年需遠赴拉薩參加法會的困難。特別是在扎什倫布寺內新建密宗學院后,解決了扎什倫布寺僧人徒步前往拉薩學習密法的勞頓,還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密法修學體系。四世班禪總是盡其所能幫助民眾解決燃眉之急。有一次,藏巴汗邀請噶瑪巴到桑珠孜傳教灌頂,扎什倫布寺安排僧眾出寺迎接,由于路況不佳等原因噶瑪巴未能按時抵達,大家因“等候時間過長,所帶食物均已用盡。我不忍目睹他們的困境,動員周邊大寺院為他們提供了茶食供養”。
四世班禪生活的年代正值西藏劇烈動蕩的時期,他回憶道:“因局勢動蕩,戰亂頻仍,饑荒不斷蔓延,民眾饑寒交迫,我盡量想辦法為他們布施果腹的糧食。”作為一名佛教學者,他不忍看到因內亂和戰爭導致無數生靈遭遇悲慘境遇,屢次不顧個人安危,竭力去化解矛盾,消除沖突。例如,四世達賴云丹嘉措逝世后,其大管家索朗繞丹和吉雪地方官第巴·措結多吉所率領的軍隊與藏巴第司的軍隊在江塘崗和藥王山一帶內斗時,四世班禪立即結束閉關,前去斡旋調停,挽救了上萬名士兵的性命。他看到民眾疾苦和高高在上的個別僧俗的官僚作風,常予以嚴厲抨擊,說:“我對有違于佛祖教導的個別第本官(地方頭領)與徒有喇嘛虛名者的行為感到厭倦。其實,這是每一個有悲憫之心的人都應有的舉措,你們的這種行為,諸賢者知道后也不會感到欣慰。”對于那些位高權重而妄自尊大之人,四世班禪言:“生活富足權勢大,驕傲蠻橫目無人,物欲枷鎖所禁錮,令人可憐又可悲。”四世班禪的一生視他人之苦如同身受,“目睹很多因貧窮而處境非常困難的人,心生無限憐憫之情,”并且身體力行毫不吝嗇予以幫助,“堅持將自己的食物同他人分享,自己得到任何一樣食物,都不忘分給身邊的乞丐等需要的人員,甚至是狗、鳥禽等動物也不例外。”四世班禪為宗教界僧俗樹立了榜樣,五世達賴曾這樣評價道:“三世諸佛以無限的智慧和慈悲為解救所有眾生化身為不同形象。特別是現如今迎來的千佛中,具備可以戰勝濁時頑疾的凈飯王之子所創佛法,無數圣賢為之修習。其中,杰出圣賢、經教之主堪欽卻吉杰布——溫薩巴班禪羅桑確吉堅贊白桑布的生平事跡無法一一道盡。”
“品德上能服眾”是宗教界人士遵行的“四條標準”之一,也是杰出宗教人士贏得群眾信賴、助力社會和諧進步、發揮關鍵作用的先決條件。四世班禪在宗教界信眾中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始終保持待人有禮、謙虛低調、生活儉樸的作風。從不吹噓和吹捧自己,對前輩始終秉持虛心學習的態度,將自己比作上師身上的“一根汗毛”或“一根汗毛都不如”。他在生活起居上與普通僧人一樣,不接受寺院為其提供的特殊待遇,在各地講經時不允許地方官員和百姓以特殊的禮節相迎。五世達賴、松巴堪布、五世班禪等將他比喻為“重回人間的米拉日巴”“第二宗喀巴”,而他本人始終認為自己離合格的釋迦比丘還有很大差距。四世班禪能夠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身體力行推動社會進步,對佛學等知識具有濃厚興趣和精進態度,始終保持樸實謙遜的生活作風,遠離追逐名利,關心他人,為眾生利益殫精竭慮,這些都是宗教界杰出愛國愛教人士具備的基本品德。四世班禪的這一系列優秀品格,為17世紀西藏地方宗教界樹立了德行標桿,也為培養新時代西藏宗教界愛國愛教杰出人才提供了重要的現實啟示。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