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川青藏地區民間文學承載了川青藏地區各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內涵,強調對族源的血緣認同、對中華原始神話傳說故事的精神認同,贊頌民族團結,展現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弘揚近代以來川青藏各族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斗爭精神,證實了中華民族同根同源、休戚與共、榮辱與共、同仇敵愾的歷史事實,反映出“三個離不開”“四個與共”“五個認同”的思想,有助于增進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認同,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身份認同,促進文化認同。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間文學;交往交流交融;文化認同
【作者簡介】馬寧,男,羌族,甘肅隴南人,現為西藏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人類學、民族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章來源】《西藏民族大學學報》2025年第1期。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項目號:22VRC116);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委托課題“西藏文化史·明代卷”(項目號:2020WT008);國家民委委托課題“西部地區基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問題及對策研究”(項目號:2024-GMI-172)的階段性成果。原文編發時略有刪節調整,注釋從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謀劃部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川青藏地區是指四川、青海兩省及西藏自治區,以漢、藏、回等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該區域總面積約為243.44萬km2,總人口約為9327萬人,平均人口密度約61.75人/km2,除漢、藏、回等主體民族外,還包括蒙、彝、羌、苗、土家、傈僳等三十多個民族。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相互依存、水乳交融的鮮明特征,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民間文學承載了川青藏各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和經驗,不僅是各民族的文化財富,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財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需要國家宏觀政策與精英群體的引領,也離不開地方微觀記憶與大眾群體的文化認同支撐。人民大眾的中華民族歷史記憶和認同是通過民間敘事和社群記憶體系來保存的,喚醒和發掘這些歷史記憶,能夠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有力的證據和寶貴的經驗。
一、同根同源:川青藏地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血脈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是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的真實寫照,川青藏地區民間文學往往通過表述民族文化標志性的母題來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各民族的民間故事、歌謠以及諺語中就蘊含著民族起源、同源共祖、和諧共處、民族團結、文化認同等主題思想。
(一)血脈相融:對族源的血緣認同
血緣認同在民族認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共同世系的追溯,對同源共祖的認同,一直都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標志。川青藏地區雖然族群眾多,但卻能從神話傳說、詩歌諺語中窺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母題,表達出各民族一母同胞、難舍難分的兄弟情誼。如墨脫縣的《珞巴五兄弟》講述了太陽的兒子達西和月亮的女兒亞姆生了五兄弟,分別為漢人、藏人、珞巴、門巴和僜人。鹽邊縣的《苗、漢、彝族本一家》有:“伏羲兄妹生了三個娃娃。三個娃娃中,最先落地的說苗話,第二落地的說漢話,最后落地的說彝話。親親的三弟兄各說各的話,他們便是苗族、漢族、彝族的老祖先。”海北州的《我們蒙古人民的家鄉》有:“同我們共處的兄弟有漢、回、藏,共同繁榮幸福日月長。”川青藏地區各民族對共同世系的追溯、對同源共祖的認同說明在各民族的意識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緣關系認同,是中華民族互幫互助、相互依存的歷史命運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川青藏地區各民族在長期的遷徙、雜居、貿易、婚姻中建立起持久穩固的共生共存關系,在民族融合和民族團結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如青海回族歌謠有:“回民漢民是一家子人,大家要團結成一心。”“政策教養成一家人,回漢是同胞的弟兄。”西藏的《民族團結的贊歌》有“漢族藏族兩民族,語言不同一顆心。”甘孜州的《團結在祖國的大家庭里》有:“北方的蒙族,高原的藏族,內地的漢族,雖然各在一方,但都團結在祖國的大家庭里。”同仁縣的《藏漢兩家拜弟兄》有:“上面住的是藏人,下面住的是漢人,藏漢兩家拜弟兄,唱支弟兄和睦歌。”川青藏地區各民族表達出中華民族“血脈相連,手足相親”的認識,有利于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信念相同:對中華神話傳說故事的精神認同
中華神話傳說故事是孕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土壤,也是凝聚其精神內核的血脈基因。川青藏地區各民族的神話傳說都有盤古、神農、伏羲、女媧、炎黃、堯舜禹的內容,表達出“同源共祖”的敘事。如川青藏地區的藏、彝、羌、苗等族都記錄有盤古開天辟地、創造日月、捉惡龍、治洪水的神話傳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土族的《混沌周末》神話詩、苗族的《盤古》古歌、瑤族的《古老歌》、布依族的《混沌王和盤果王》、傈僳族的《盤古造人》等。民間故事《神農皇帝制五谷》《神農找谷子》《谷王畫像》《神農吃茶》《神農和生姜》《神農傳藥》《神農嘗百草》《藥仙神農》等反映出各民族尊奉神農氏為中華民族之祖、農業之祖、醫藥之祖的普遍共識;《伏羲兄妹造人》《伏羲與女媧》《伏羲兄妹與猿猴》《伏羲兄妹與石頭》《女媧煉石補天》《女媧補天》《女媧造人》《女媧娘娘的眼淚》等體現出各民族對中華上古神話始祖神伏羲女媧的崇敬與認同;《堯訪舜》《舜射九日》《大禹治水》《禹王開夔門》《禹王戒酒》《大禹和端陽節》等說明不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堯舜禹時代的文化基因都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軌跡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此外,很多漢族的神話傳說故事成為了川青藏地區各民族民間文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包公審泥神》《包公斬天王公子》《魯班趕山》《杜康釀酒》《張良燒廟》《關公的紅臉》《朱元璋與金角寺的傳說》等典型的漢族傳說故事都是歷史上與內地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刻印證,構建起各民族交往發展的紐帶,為中華民族精神認同奠定基礎。
二、同休共戚:川青藏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全景展現
川青藏地區民間文學對邊疆地區與內地的交流記述得非常廣泛,內容十分豐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強調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共同性,贊頌民族團結,是各民族人民情感互通、文化互鳴、心靈相契的歷史見證和真實寫照。
(一)政治層面的交往交流交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秦統一中國后,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都始終堅持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歷史充分證明,我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也必須由各民族共同維護、鞏固和發展。”可以說,這種動因讓少數民族自覺地與中央王朝產生了政治經濟制度的聯系,在民族意識上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格薩爾王作為藏族人民心目中偉大的英雄人物與精神支柱,在民間文學中同樣有與中原王朝密切交往的記述,體現出漢藏之間的血脈聯系和藏族人民對中央王朝的高度認同。安多牧歌中唱到“最高的首領是內地皇上,和他相匹比的只有格薩爾大王。”山南果諧也有相似的歌唱:“想念著內地的皇帝來西藏,希望著藏王也到內地去一趟。”若爾蓋縣的酒歌中有:“虹降落在草原上,格薩爾王誕生了,穿皮襖的藏族都高興。虹降落在漢區,漢區的皇帝誕生了,穿藍衣服的漢人都高興。”將內地皇帝與格薩爾相提并論,可見西藏人民在內心深處向往中原王朝并承認其對西藏的管轄。“我是漢地的大外甥,漢藏兩家的好兒男。”“親不過漢族三外甥,親屬間不能起戰爭。”“我這把雅·西嘎徹寶刀,是中華皇帝的傳家寶。”其中“三外甥”是指格薩爾的漢族外甥賈察,“雅·西嘎徹寶刀”為格薩爾同父異母的哥哥賈察協嘎所有,因其生母是漢族女子,其名寓意為白臉蛋的漢族后裔,表明藏族人民也以皇帝賜予的寶物為榮,對中央王朝具有強烈的依附感和歸屬感。
有關文成公主以及唐蕃聯姻的故事在川青藏地區廣為流傳,見證了中原王朝與地方的交往交流交融,對于中華民族的民族團結、經濟發展、文化交流都產生了極大影響。川青藏地區各族人民創作出了很多膾炙人口、千年傳頌的文學作品。如四川流傳的《文成公主入藏的傳說》《甲薩公久卓瑪成婚》;青海牧區傳誦的《文成公主的日月寶鏡》《修建大昭寺》《祿東贊選兒媳》《日月山與倒淌河》;西藏不僅有《文成公主》《文成公主與“甲莫溫曲”》等民間故事,而且用高亢動聽的歌聲來歡迎和歌頌文成公主,有《文成公主進藏》《請求文成公主嫁到西藏來》《公主,迎接您》《公主多么幸福》等家喻戶曉的民歌。這些作品都體現出川青藏地區人民對文成公主的尊崇,也反映了高原諸民族希冀民族團結、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二)經濟層面的交往交流交融
茶葉作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在歷史上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創造了條件。從川青藏地區的民間文學中可以看出“茶葉來源于內地”的說法已成為共識。拉薩的《藏王赤都松和茶》闡述了藏族喝茶習俗的淵源來歷。四川蒙頂茶最為出名,唐代被列為“貢茶”,民間故事《蒙頂皇茶》《峨蕊茶》《青城茶》講述了四川名茶名稱的由來和與其相關的人物故事。筠連縣的《茶小伙和鹽姑娘》講述了吃了鹽要喝茶的風俗來歷:一對相愛的男女都被女子的哥哥射死后,男子變成了茶樹,女子化成了有咸味的水,河水也因之變咸,人們喝了帶咸味的水感覺不舒服,就把茶樹上的一些枝葉摘下熬湯喝,這才安逸,吃了鹽就要喝茶,小伙子和姑娘也相會了。青海的儀式歌中有:“漢地的茶山上長滿茶,黑、黃、綠色三寶茶,這里的茶葉名氣大。”在婚嫁時有揚茶、贊茶、敬茶的習俗:“大姐將樺木的鍋蓋揭開,二姐把柏木的杓子拿來。鍋的當中就像蓮花盛開,五個銀碗在鍋臺上擺開。”正如玉樹的諺語所說:“茶葉離不開鹽巴,漢藏兩族是一家。漢地香茶藏地水,親不過漢族三外甥”,茶葉作為聯結各民族的媒介,增進了各民族的互信和情誼,強化了各民族的國家認同和中華文化認同,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
哈達、牲畜、絲綢、服飾等也都作為商品流通在川青藏地區與內地之間,將各民族的生活關系緊密地聯系起來。哈達源自內地,長期以來被川青藏地區的各族民眾廣泛使用,“哈達生產在漢地,興在黑頭藏人區。”“哈達遠買自漢地,世界各地均習用。”那曲的婚禮儀式歌《白螺號》有:“要知手捧這哈達,下部漢地吉祥門,漢地織女巧紡織,商人羅布桑布購。”八宿縣的《卜卦歌》有:“哈達來源于漢地,七位漢女同紡織,沒有黃金難買到,沒有騾子運不來。”這些歌謠講述了藏族商人把哈達從內地轉運販賣到西藏的艱辛過程。絲綢同樣是藏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經過青藏高原的古代絲綢之路早已形成。“從西藏到內地,自古往來人煙稀;好心的商人結成隊,趕著騾馬常來去,上等的磚茶和綢緞,源源不斷送到藏民手里。”西藏的《搬新房儀式歌》中祈愿:“元寶漢銀堆得與城墻平,五彩絲綢織得與大地平。”巴塘縣山歌《花布與氆氌》有:“內地的花布美麗鮮艷,藏區的氆氌柔軟耐穿。”若爾蓋縣的《我的心愿》有:“漢區的綢緞萬千,綢緞做衣是我的心愿。”湟源縣的《貨郎詞》有:“天津好,上海轉,蘇州的緞子多好看。”“蘭州城,地方大,萬樣的貨兒辦了個全。”打箭爐(今四川康定)、西寧等城市不僅成為內地物資進入康藏的中轉站,也是川青藏地區貿易互通的中心地帶,促進了川青藏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日喀則的《跳繩歌(六)》有:“問:你到西寧辦何事?答:買‘巴珠’。”樂都縣、平安縣的《迎賓歌》中有:“這是西藏的氆氌氈,這是安多的銀毛氈。這是北京的錦緞氈。我鋪下三條四方的珍貴氈,百家巧匠的手藝在上面,來博得尊貴的客人喜歡。”《獻衣歌》中也有同樣的表述:“騎上頭一匹快馬往西藏跑,到西藏去把鮮艷的五色找。騎上第二匹快馬往北京跑,到北京城里把黑礬找。騎上第三匹快馬往安多跑,到安多再把白礬找。”川青藏地區各民族在歷史長期的經濟互動中建立了不可分割的紐帶關系,形成了相互依賴、經濟互助的共生關系,促成各民族結成經濟共同體。
三、同仇敵愾:川青藏各族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斗爭精神
近代以來,中國面臨帝國主義的侵略危機和國內軍閥割據、各自為戰的困難局勢,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心,同仇敵愾,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一歷史時期,川青藏地區民間文學從以反映歷史典故、日常生產生活、愛情為主要內容逐漸轉變為抵抗外部侵略,保家衛國,歌頌毛主席、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革命先輩等具有家國情懷的精神內涵,融入了大量以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斗爭精神為核心的創作元素,從內容到形式都完成了突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轉向。
(一)保衛家園:抵御帝國主義侵略、反抗地方軍閥和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為核心內容的民間文學
鴉片戰爭以來,川青藏地區成為帝國主義傾銷剩余商品、掠奪資源和進行文化侵略的重要場所,各族人民反抗強烈。特別是西藏在1888年、1903年兩次受到英國侵略,西藏各族軍民不畏強敵,團結一心,發起了兩次抗英斗爭,彰顯了中華民族英勇無畏、誓死保衛家園的頑強抗爭精神。如表現工布民兵與英軍戰斗的歌謠《全被鮮血染紅了》:“阿達工布軍來了,洋人人頭落地了。乃寧寺的石板地,全被鮮血染紅了。”《落花流水被打敗》:“外國洋人大鼻子,落花流水被打敗。”以及“英雄好似格薩爾,揮刀殺了外國軍,顯示神威真壯觀,嚇得英軍逃無蹤。”“英國侵略西藏,哪有那么便當;碩、達、洛地的軍民,早已劍拔弩張。”反映出西藏人民保家衛國的堅定決心。此外,還有以抨擊舊西藏噶廈政府貪污腐敗,揭露上層僧俗貴族對英國侵略者卑躬屈膝的丑惡姿態為主的內容。如拉薩市的《烏焦》:“二百品買個烏焦,二十五號那天戴起;五百品買個‘孜本’,這手腳做得秘密。”嘲諷了噶廈權貴賣官鬻爵的腐敗行為,官員對上諂媚,對下鎮壓,給民眾造成了極大傷害。如《良心付之流水》所唱:“拉薩八廓街中,遇見來登軍官,敬禮稱呼長官,右手袖被崩掉。”這里的“來登”指的是英國軍官,在中國的街上,稱呼英國人為長官,可見舊西藏上層官僚的腐朽程度。日喀則的諺語有:“新舊第巴交接時,禾苗卻被茅草吞。”拉薩的諺語有:“拉薩河水卷走干大便,噶廈政府不會派船去打撈。”可以看出,面對外部局勢的劇變,以及內部官僚的腐朽,西藏民眾創作出了越來越多針砭時弊、反映時政的內容。這種情況在過去的西藏民間文學中是不多見的。
“中原大戰”爆發后,馬麒、馬步芳家族長期統治青海,激起了青海各族人民的強烈抗爭。“國民軍進了西寧城,西寧城,馬麒和馬麟坐鎮。兵荒馬亂亂哄哄;難活人,逼到西口外逃生。”“馬家傳令打蒼蠅,害得百姓心不寧……好一個吃人的世界,靠蠅抽人筋。”“馬家官吏下鄉來,人人都是土皇上。”“身上一把皮,骨瘦像干柴;四面加壓力,層層壘上來,誰來把肉吃?馬家土皇帝!”這些歌謠反映了馬步芳家族統治青海時期人民遭受地方政府官吏層層剝削、苦不堪言的悲慘生活。勞苦大眾在這一時期也創作出了越來越多諷喻國民政府吏治腐敗、剝削底層勞動人民的文學內容,同時也寄托著能夠安居樂業、過上幸福生活的樂觀期盼之情。例如,樂都縣的《總有禍終福臨時》有:“三十年河到東,三十年河到西。億萬百姓吃盡苦,總有禍終福臨時。”《機關算盡終有日》有“貪官敲骨吸髓,富漢吃肉喝血;機關算盡終有日,三十年等下個閏臘月。”
川青藏地區各族人民在抗戰時期創造的民間文學飽含凄慘悲涼的色彩,體現出川青藏各族人民誓死保衛家鄉,與日寇血戰到底的壯志豪情。例如,江油縣的《日本強盜進了我中國》有:“不分兵種和宗教,不分黨派一起來,打倒日本狗強盜!”資中縣的《抗日謠》有:“同胞團結緊,抗日一條心,趕走那日本狗強盜,百姓享太平。”表明了四川人民堅決抗戰到底的決心與勇氣。洪雅縣的《好男要當抗日兵》、華鎣市的《打日本報仇恨》、安縣的《送夫出征歌》、富順縣的《五更哭郎》等民歌激勵人民擁軍抗戰,奮勇殺敵,足以證明四川在抗日戰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為抗戰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青藏高原雖處在抗戰的大后方,但青藏人民或積極參軍,或捐款捐物,或祈禱誦經,以不同方式參與抗戰,涌現出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在抗戰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西寧的《一心要發國難財》有:“舉國上下打倭寇,四億壯志沖斗牛!出力出錢又出人,不勝鬼子誓不休。”表明青海群眾懷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滿腔熱情投入到抗日救國中的決心。《血債要拿血來還》有:“提起民國三十年,青海萬民怒沖冠!日本鬼子太猖狂,轟炸西寧頗兇殘……同仇敵愾發誓言,血債要拿血來還。”抒發了西寧廣大人民對1941年日本飛機轟炸西寧的無限憤怒,表達了戰勝倭寇的決心。
(二)翻身解放:對毛主席、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偉大歌頌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喜悅心情奠定了時政歌謠明朗歡快的基調。人們由衷地歌頌共產黨,歌頌毛主席,歌謠也從形式古樸、情感真摯的民間歌謠,轉變為融合民族特色,吸收國內外現代音樂元素的新式歌謠。毛主席不僅是解放中國人民的大救星,也是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光明的引路人,其歷史功勛銘刻在各族人民的心中,川青藏地區贊頌毛主席的歌謠內容非常豐富,代表性的有山南的《唱歌要站在高山頂上》:“層層的雪山快低下頭吧,讓我的歌聲飛到毛主席身旁。”日喀則的《在高高的雪山頂上》:“如果沒有毛主席領導,藏族人民不會解放。”丹棱縣的《共產黨領導我翻身》:“毛主席是我的大恩人,共產黨領導我翻身。”營山縣的《中國有了毛澤東》:“太陽出來紅彤彤,中國有了毛澤東;過去我們當牛馬,如今做了主人翁。”樂都縣的《毛主席出下的好主張》:“一處花開百處香,新農村大變了樣樣!毛主席出下的好主張,大生產搞下的美當。”互助縣的《毛主席比我的娘老子親》:“毛主席比我的娘老子親,走到的路兒上打聽。”道孚縣的《哈達獻給毛主席》:“走!帶著虔誠的心到北京去,把雪白的哈達獻給毛主席。”海東地區的《好不過毛澤東時代》:“天上有一個北斗星,它是指路的明星;世上有一個毛澤東,他是引路的明燈。”
贊頌中國共產黨和解放軍的歌謠則更多地表達出各族人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救人民于水火中”的感激之情以及對黨的深刻認同,用不容置疑的語氣來說明與黨的親密關系。如那曲的《天上布滿五彩云團》:“第一杯向毛主席敬獻,第二杯向解放軍敬獻,第三杯向人民政府敬獻,第四杯向勞動人民敬獻,喝了吉祥的美酒,得到幸福圓滿。”山南的《天上出現了彩虹》:“地上飛來了駿馬,像是解放軍要來了,我們男女青年集合起來,我們歡迎解放軍叔叔。”互助縣的《永遠跟著共產黨走》:“永遠跟著共產黨走,好日子還在個后頭。”門源縣的《翻身莫忘共產黨》:“吃米惦念種谷人,翻身莫忘共產黨。”興海縣的《幸福泉》:“共產黨和毛主席,是我們幸福的泉源。”宜賓市的《吃苦人離不開共產黨》:“吃苦的人兒,離不開共產黨。”瀘縣的《好比兒女望爹娘》:“窮人指望共產黨,好比兒女望爹娘。”此外,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四川時,極大調動了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因此產生了一批歌頌紅軍,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壓迫的革命歌謠。如“決心革命不怕難,永跟紅軍打江山。”“紅軍打仗在四川。都是為了老百姓,百姓江山萬年長。”還有對紅軍戰士和人民群眾進行階級教育的《土地歌》《窮人江山坐得穩》;有宣傳紅軍紀律的《紅軍戰士要記牢》《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紅軍三大任務》;有姑娘送別情郎參加紅軍的《送郎當紅軍》《哥哥要去當紅軍》。這類歌謠充滿革命激情,無不透著一股視死如歸的革命豪情,極具感染力,表現出各族人民對紅軍的不吝贊美和真情擁護。不僅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而且對于促進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三)英雄輩出:緬懷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
川青藏地區民間文學中融入了大量革命英雄的英勇事跡和熾熱的革命感情,表現了共產黨人的英明決策,用樸素的語言,對重大的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進行藝術的熔鑄、夸張、渲染、想象,使人物的某些性格特點和歷史重大場合躍然紙上。瀘州的《朱德將軍與放牛娃》講述了朱德和一群放牛娃下六子棋,帶孩子們騎馬的故事。《送對聯》講述了瀘州起義后劉伯承親自給城中賣豆腐的父女寫對聯,體現出劉伯承關心貧困人家生活,愛民如子的崇高情懷。冕寧縣的《彝海結盟的傳說》更是家喻戶曉、傳頌至今的佳話。樂至縣的《陳毅寫春聯》體現出陳毅年輕時就堅信革命終將成功的樂觀心態。巴縣的《劉伯承奇走木洞》描寫出劉伯承巧妙躲避暗探,路上化險為夷的英雄膽識。藏族人民也用歌謠表達出對周總理的樸素情感,如藏族歌謠《周總理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有:“雄偉的高山笑迎璀璨的太陽,蔚藍的大海使紅日更加美麗。毛主席是天上的太陽,周總理像高山大海伴著太陽。”《周總理的笑容》有:“看見十五的明月啊,周總理慈祥的面容呈現在我的眼前。”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全國各個地區都流傳起贊頌各軍區司令員和解放軍官兵的時政歌謠。南坪縣的《共產黨好像紅太陽》有:“朱總司令進兵忙,打垮戰犯蔣介石,全國才能得解放。”“解放東北攻太原,英勇善戰徐向前,九月消滅了閻錫山。”“陳毅領兵下江南,蔣黨匪幫抱頭竄,殘兵敗將逃臺灣。”“羅榮桓大戰四平街,蔣匪軍隊遭慘敗,蓋世英雄震天外。”“解放華北的聶榮臻,無敵將軍劉伯承,徐州大戰稱英雄。”“攻打華北的葉劍英,鞏固國防有力量,保衛祖國保邊疆。”“解放西北的彭德懷,賀龍將軍全安排,打垮了胡馬反動派。”歌頌了解放軍各軍區司令員對革命的重要貢獻,展現出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及解放軍的光輝形象。青海的新編“花兒”《翻身得解放》:“大紅旗繞著滿天下紅,彭司令領的是大兵;馬步芳匪兵消滅凈,老百姓才享了太平”,表達了青海人民歡呼雀躍迎接解放軍的激動喜悅的心情。民和縣的《十繡彭老總》歌頌彭德懷的功德,銘記他1950年在青海視察時對這里的少數民族貧農的親切教誨。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第二野戰軍挺進大西南,解放了四川,他們的不朽功績得到了西南各地區人民的稱頌。廣安縣的《新十想歌》有:“四想劉伯承,打仗好用心,一氣解放十三省,窮人翻了身。五想鄧小平,運籌如神人,揮軍挺進四川省,蔣匪逃不贏。”筠連縣的《夸人要夸鄧小平》有:“唱歌要唱好山歌,夸人要夸鄧小平,吃飯穿衣不愁了,他的政策很英明。”從這些民間故事和歌謠的出處來看,大多出自這些革命英雄人物的家鄉或其所經過和解放的地區,反映出各地區對革命英雄“歸屬本地”的自豪感,把英雄精神融入了心靈和血脈,體現著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內在凝聚力。
四、川青藏地區民間文學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
(一)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認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環節在于實現各民族的認同凝聚,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認同凝聚工具來實現。川青藏地區民間文學中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元素和愛國主義精神,對偉大祖國、偉大領袖、革命英雄、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贊頌無不表達出川青藏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刻認同,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成為中華民族領導核心的有力證明。中國共產黨作為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在凝聚各民族認同的進程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新時代新征程,川青藏地區民間文學的推陳出新有助于川青藏各族人民增進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認同,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勁動力和有力支撐。
(二)熔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身份認同
民族身份的自我定義和自我解釋是表達民族意識的核心方式,川青藏地區民間文學所描寫的藏、回、羌、彝、蒙等少數民族都與漢族有著骨肉相連、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各民族對共同起源與共同世系的認同是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前提,在民族凝聚和民族融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所記述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實加速了各民族相互依存和相互親近的關系,表明各民族開始從血緣關系認同向地緣關系認同轉變。鴉片戰爭以后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歷史時期,為爭取中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川青藏各民族團結起來英勇抗爭,創作出大量有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斗爭精神的文學作品,不斷強化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漸明晰。從川青藏地區的民間文學中我們可以看到從血緣關系的認同到地緣關系的認同,再到中華民族共同身份認同的歷史演變,有助于我們理解各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團結史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全面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三)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川青藏地區民間文學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出來的,是他們數千年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中華文明,是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文化寶庫。其所敘述的各民族神話傳說、人民對中央王朝的自主歸屬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各民族抵抗外來侵略和反動派黑暗統治的文學內容,是中華民族在多元一體格局的基礎上從自在走向自覺過程的真實寫照,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奠定了堅實基礎。川青藏地區民間文學中所表現的中華文化認同是各族人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發展的內生動力。這些民間文學作品,既為更多的人了解川青藏各民族文化提供便利,同時有利于促進各民族間的智慧碰撞和心靈相通。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