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一路奔騰,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境內,展現出別樣的溫柔與清澈。近年來,貴德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依托獨特的地理人文稟賦和優勢資源,充分利用“天下黃河貴德清”的旅游品牌效應,扎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景區”工作,從將民族團結進步理念融入景區宣傳,到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惠民活動,再到發展文體賽事、助力和美鄉村建設,處處呈現出文體旅繁榮發展、民生福祉持續增進、各族群眾團結奮進的美好局面。
宣傳為媒,繪就團結進步之形
“貴德縣將打造旅游景點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巧妙結合在一起,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宣傳,讓我們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如沐春風般接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感悟中華民族偉大精神,進一步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來自江蘇南通的游客李曉蕓說。
結合旅游景區人流量大等特點,貴德縣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與民族團結進步理念融入景區整體規劃,在潛移默化中有效發揮宣傳教育引導作用。
為提升景區景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成效,貴德縣組織文化館、博物館,以及導游、講解員等旅游從業人員等,圍繞貴德縣民族工作概況、民族團結進步故事等內容,開展了十余場次專題培訓,實現“一個導游就是一個民族團結進步宣講員”“一個景區就是一個展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果的平臺”的良好局面。
“通過一系列舉措,貴德縣實現了‘民族團結進步+文旅宣傳’質的飛躍,讓游客在游覽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感受貴德厚重的文化底蘊,共享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成果。”貴德縣委創建辦主任陜旭東說。
文化惠民,豐盈團結進步之感
每年清明節前后,貴德縣漫山遍野梨花綻放,潔白如雪,吸引著不少人前來觀花踏春。貴德縣以梨花為媒、以節會友,“梨花節”已成為一張亮麗旅游名片,在帶動群眾增收的同時,也促進了各族群眾相互了解、相互欣賞。
近年來,貴德縣積極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推動旅游事業全面發展,實現文旅發展與民族團結進步深度融合。
文化活動是貴德縣做好民族團結進步與文化惠民融合文章、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近年來,貴德縣精心編排文藝原創歌曲及舞蹈20多個,開展“送書下鄉·助力鄉村振興”、大美青海文藝輕騎兵下鄉、戲曲進鄉村等活動,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各族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同時,貴德縣通過講好各族人民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密切交往、守望相助、相互依存、血濃于水的歷史故事,改革開放以來貴德大跨越、大發展的時代故事,新時代涌現出的民族團結進步典型的先進事跡,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相親相愛、團結互助。
文體旅融合,彰顯團結進步之效
中國·青海國際搶渡黃河精英賽貴德站、“和美鄉村”籃球賽、“黃河杯”全省籃球邀請賽……近年來,貴德縣通過舉辦和協辦系列體育活動,讓各民族游客在游覽貴德的過程中感悟中華文化,增進交往交流交融,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景區更具親和力、感染力、影響力。
據了解,貴德縣借助各大文體賽事的“蝴蝶效應”,努力構建“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一村一景”新格局,讓各民族在共賞美景、共享文化、共促發展中,心貼得更近、情變得更濃。
同時,貴德縣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度融入和美鄉村建設,組織跨村、跨民族的文體交流活動。在各大文體賽事的帶動下,通過舉辦歌舞大賽、傳統體育項目競賽等,各族群眾踴躍參與,在比賽中增進友誼。
除此之外,貴德縣建立龍頭景區帶動、鄉村旅游拉動、“民族團結進步+文旅宣傳”撬動的發展模式,帶動各族群眾吃上“旅游飯”,輻射帶動周邊鄉村改善發展環境,實現“資源變資產、牧區變景區、牧民變股民”,讓更多農牧民群眾共享旅游發展紅利。
為壯大發展合力,貴德縣不斷加強對外合作,與銀川、蘭州、南通、上海、濟南等地簽署旅游合作協議,加強區域客源互送,打造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通過一系列合作,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臺更加廣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景區的影響力進一步彰顯。”陜旭東說。
(來源:《中國民族報》2025年5月13日第4版,作者:蔡得軍)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