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西藏生態文明傳播對中國國家形象建設意義重大,在國際話語權建構中起著重要作用。在美麗中國視域下,西藏生態文明傳播需要具備主線清晰、邏輯合理的出場語境,準確把握傳播意涵和文化基因,以建設和傳播綠色發展的美麗幸福西藏為核心指向,積極建構西藏生態文明傳播的國際話語權,抓住西藏生態文明對外傳播的實踐契機,明確西藏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建構的向度,通過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西藏形象,引領國際生態文明輿論場,展現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國家風采。
【關鍵詞】美麗中國;西藏;生態文明;國際傳播;話語權
【作者簡介】李煒,男,甘肅民勤人,現為西藏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新媒體傳播、跨文化傳播。
【文章來源】《西藏民族大學學報》2024年第6期。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社會治理視域下西藏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機制與路徑研究”(項目號:20BXW094)的階段性成果。原文編發時略有刪節調整,注釋從略。
正文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全球治理體系面臨深刻調整,西方話語霸權的意圖不斷被識破,中國迎來了提升國際話語權的時代契機。在“建設美麗中國”的思想指引下,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已取得階段性成就,西藏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生態文明建設成績斐然。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作出重要部署,強調“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需要對中國特色的傳播對象和傳播議程進行合理設置。
西藏生態文明傳播對中國國家形象建設意義重大,在國際話語權建構中起著重要作用。在美麗中國視域下,我們需要分析西藏生態文明傳播的出場語境,以“美麗幸福西藏”為生態文明傳播的意涵指向,把握生態文明高地的國際話語權,引領西藏生態文明傳播的國際輿論場,打破“中國生態環境威脅論”的藩籬,塑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西藏形象,彰顯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大國風采。
一、美麗中國視域下西藏生態文明傳播的意涵
生態文明傳播是與生物、自然、環境、氣候等議題相關的傳播活動。隨著媒介化社會的來臨,生態文明的傳播者和行動者包括了政府、團體、企業、媒體和公眾等多元主體。傳播主體利用各類媒介渠道傳播生態文明的理念、行動與價值,提高和凝聚社會共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我國西藏地理氣候條件特殊,作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綠色發展的美麗新西藏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也是西藏生態文明傳播的重要意涵指向。西藏生態文明傳播是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抓手,對于促進中國多民族國家身份共識、塑造中國國家形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美麗中國”與“美麗幸福西藏”
在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報告中,“美麗中國”始終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詞。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充分肯定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基礎上,全面系統闡述了我國持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思路與方法,指出“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作為祖國邊疆重要生態屏障的西藏與全國各地一道秉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原則,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全方位落實國家生態戰略。2021年7月,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藏考察,強調要抓好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在推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上不斷取得新成就,奮力譜寫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在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賀匾上,習近平總書記題詞“建設美麗幸福西藏共圓偉大復興夢想”,激勵西藏各族人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團結一心、踔厲奮發。“美麗幸福西藏”豐富了“美麗中國”的地域內涵與文化表達,西藏生態文明傳播是傳播“美麗幸福西藏”,塑造“美麗中國”國家形象的應有之義。
(二)西藏生態文明傳播的指向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顯著提升,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前所未有。當前中國向世界說明自己的能力尚未滿足中國與世界相互了解的需要,中國的國際話語權仍有待提高。這就要求我們下大氣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國家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的輿論環境。
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感。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指出要“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生態文明體現出我國科學發展的現代化水平,生態文明傳播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表征。西藏生態文明傳播的內容包含中華生態文明的價值理念和西藏生態文明的建設成果,不僅有助于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還能增強西藏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西藏的生態文明建設順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對西藏生態工作和綠色發展的高度重視,也向國際社會昭示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塑造出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國家形象。
講好美麗西藏故事,傳遞美麗中國聲音。如何有效傳遞中國聲音,讓國際生態環境敘事中增加正向的“中國含量”,是我國對外傳播工作的著力點。隨著互聯網和傳播科技發展,中國加強了涉藏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傳播力度,創作出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微電影等多種形式的優秀文藝作品,如《岡仁波齊》《西藏一年》《第三極》等作品在敘事方式上都體現出西藏人民對大自然的尊崇,映射出高原地理文化傳承和與現代生態文明并存的藏地景觀,豐富了國內外受眾對西藏形象的認知。西藏生態文化傳播的議程設置得到重視,高原生態保護和發展成為宣介會、文藝創作、文創策展的重要內容,多主體、多業態向世界講述“美麗西藏”故事,推動西藏生態文明理念和進步成就更好地走向世界,讓世界理解發展中的西藏。
展現大國擔當,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生態環境事關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影響范圍跨越地域和種族,氣候變暖、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銳減等不同的生態環境問題常常高度關聯,人類實際上是天然的命運共同體。西藏生態文明牽動著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關注。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西藏居于青藏高原腹地,是中國乃至南亞、東南亞的重要“江河源”和“生態源”,被稱為“亞洲水塔”,雅魯藏布江、印度河、恒河、怒江等亞洲著名河流或發源或流經西藏。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東西綿延2400多公里,連接中國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不僅是地理廊道,還是生態廊道。從國際視角思考責任擔當,做好生態文明傳播,不僅有利于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利于維護積極的周邊關系和國際關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
二、西藏生態文明傳播的出場語境
當今世界渴望了解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也需要世界理解。隨著中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顯著提升,中國應實現從生態文明國際話語體系參與者向構建者的轉變,豐富生態文明傳播的多元文化和話語體系。悠久的中華生態文明傳統、現代化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和成果豐碩的生態建設實踐,共同構成了西藏生態文明傳播的出場語境。
(一)西藏生態文明傳播的文化基因
西藏生態文明傳播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思想共識,也有中國式現代化對于生態文明的精神文化培育和制度性要求。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馬克思主義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類是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與自然是統一的有機整體,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緊密聯系、不可分割。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以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為基礎,實踐性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觀性和人類的主觀能動性,總結出尊重自然規律、合理改造自然的方法論,以期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中國共產黨人凝聚智慧,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實際相結合,創造出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理念。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充分吸收馬克思主義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理念、“兩山論”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論述,順應時代潮流,在繼承和發揚馬克思主義的同時,賦予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新的科學內涵和價值。
中國傳統生態思想。“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仁愛萬物”的倫理觀、“知止知足”的保護觀、“以法治農”的法治觀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深刻的生態哲學與生態倫理思想。儒家文化中倡導的“天人合一”理念,反映出人與自然不可分割的共生關系,強調了人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以敬畏自然為前提,才能與自然共存。“仁者愛物”認為天地保護萬物,倡導人要尊重萬物的生命,保護自然。道家學派崇尚“萬物一體、道法自然”,從天、地、人依存關系揭示出宇宙的深層規律,“順乎自然之道”,強調了只有與自然協同發展,才能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佛學中探討的“因果論”,同樣適用于解讀人與自然規律的關系。人對自然進行無節制的破壞,必然會遭到自然的反噬,尊重自然規律、善待自然、保護生態環境,才能為人類的永續生存奠定基礎。歷代哲學家凝練積淀的傳統生態思想,奠定了中國人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傳統。
西藏傳統生態思想。西藏的生態文明與西藏人民敬畏自然、保護自然的文化傳統息息相關。在高原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西藏人民始終保持著對自然的崇敬,以傳統質樸的生態智慧平衡高原生態與農牧業發展的關系。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信仰天神,崇尚萬物有靈,認為“自然是相依相連、整體的統一;人作為自然界的一員,應敬畏、善待和關愛自然”。隨著吐蕃時期印度佛教和內地佛教文化的引進推廣,西藏社會逐步形成以大乘佛教為基礎、吸納本土苯教文化和內地佛教文化的藏傳佛教。在西藏地區傳統的文化信仰體系中,“自然”不僅具有自然生命的特征,而且具有精神特性和生存意志,并多以神靈的形式出現。傳統宗教與民族習俗的融合使西藏人民養成了尊重自然、守護自然的信念品格。與高原山川相互依存,與自然和諧共處對于現代化建設中西藏高原的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二)西藏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性成就
西藏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性成就是講好西藏故事、傳播美麗幸福西藏的事實依據,真實客觀地報道西藏社會的發展進步是西藏對外傳播話語建構的邏輯起點,也是抵制西方輿論抹黑的有力武器。
1.生態保護富有成效
西藏是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和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生態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近年來,西藏嚴格貫徹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政策,在確保經濟建設和產業發展的同時,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不斷加強對森林和草地的保護力度。西藏全區森林覆蓋率達12.31%,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47.53%,全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9.8%,地表水質達標率100%。同時,西藏加速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大力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野生動植物的生存棲息地基本保持原生自然狀態,保護物種種群恢復數量明顯增長,有效保護了高原的物種多樣性。
黨中央高度重視高原生態科學技術研究領域,各地科研人才投身西藏,分析高原生態氣候變化規律。早在20世紀60年代,國家就針對西藏森林、草地、濕地、礦產、水資源等生態資源開啟了一系列考察和研究,為西藏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確保西藏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西藏的地面氣象站實現了鄉(鎮)全覆蓋,實現了74個縣(區)中短期及695個鄉(鎮)精細化預報全覆蓋,西藏區市縣三級成立了氣象防災減災指揮部。2022年5月4日,為配合開展國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珠峰科考登頂隊員在珠穆朗瑪峰海拔8830米處成功架設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進一步健全西藏氣象現代化體系,推動西藏生態文明高地的建設進程。
2.綠色發展持續推進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西藏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兩山論”被融入西藏綠色發展的全過程。西藏的綠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成為得天獨厚的經濟資源,潛藏著巨大的開發價值。
西藏長期因地理條件、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因素,存在著發展難度大、基礎弱、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西藏著力優化生態資源開發格局,確保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順應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要求,發展綠色生態經濟。在“兩江四河”流域植樹造林筑牢綠色生態屏障的同時,著力發展高原特色農牧產業,推動能源轉型,加強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設施建設,創新發展動能。對礦產、農牧、能源、旅游等冰雪資源進行科學開發利用,助推高原特色農牧業、自然風光旅游業、特色藏醫藥產業、少數民族特色手工業等西藏綠色產業經濟的發展,為美麗西藏建設注入綠色活力。
3.生態理念深入人心
生態資源是重要的民生資源,西藏生態文明傳播與民生建設融會貫通。西藏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路徑,通過政策宣傳、媒體報道、公益活動等形式多樣的公共傳播活動讓西藏群眾牢固樹立現代化高原生態理念。黨的二十大報告為中國式現代化加入新的注解,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新的高度。西藏綠色產業的轉型發展與民生保障相關政策相互配合,切實改善了西藏地區的民生水平,有效落實了“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富民”的民生政策,為滿足西藏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生態基礎。與高原生態共存共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已然在西藏人民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各族人民的自覺行動,在實現物質文明現代化的同時,也在不斷實現精神文明的現代化。
(三)國際氣候傳播的話語競爭
與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經驗和成就相比,中國在全球生態環境領域的價值輸出能力、議程控制能力、輿論引導能力還存在較多不足,國際話語權亟待提升。針對全球生態危機,西方傳播學者提出了“環境傳播”“氣候傳播”等概念,并發展出傳播學研究的分支領域。美國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進行氣候傳播的相關研究,英國在21世紀初著手通過氣候傳播提升公眾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識。與西方視域下的環境傳播和氣候傳播不同,“生態文明”作為中國語境中的原創性概念,倡導以科學發展觀審視生態環境變遷,以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為方向,融入了中華民族對地球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的理解。
1.中西方生態話語的競爭根源
西方國家獲得了工業革命的先機,依靠強大的經濟和科研實力,率先獲得了全球環境話語體系的定義權、解釋權,他們往往以自身的經驗知識和制度邏輯去評判發展中國家的成績和問題。近年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高舉”生態環境保護大旗,想扮演人類生態文明“衛道者”的角色,其本質是十分虛偽的。一方面,他們刻意掩蓋自己作為全球生態問題根源制造者的事實,由西方主導的不平等全球分工才是全球生態環境惡化的根源。另一方面,他們在國際上以環境污染為名對發展中國家橫加指責。同時,又不斷地將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冶煉等低端高污染產業和過量垃圾不斷地轉移至發展中國家與地區,減輕自身的資源環境壓力。面對中國發展,既得利益者們打著環境保護的旗號,對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打壓抹黑,大肆渲染“中國生態威脅論”“中國資源掠奪論”等論調,嚴重誤導了國外民眾的認知,致使我國在全球生態保護中的話語權被嚴重邊緣化。
為了沖破發達國家的生態話語霸權,中國一方面以綠色和平發展為基點,以實際行動推動國際合作的互利共贏,另一方面著力構建、闡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國際生態話語,倡導人類的可持續發展。201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理事會會議通過推廣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決定草案;201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2021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全球發展倡議,聚焦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綠色發展,呼吁國際社會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過程中,中國攜手友好國家和地區合作伙伴推動綠色發展走深走實,給各國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夯實了國際生態問題的話語根基,逐漸打開了國際生態領域的話語空間。
2.西藏生態文明傳播在構建中國國際話語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全球化傳播語境和國際信息傳播的動態博弈中,塑造國家形象和提升國際話語權刻不容緩。西藏是中國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中國的生態文明高地。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西藏和平解放以來,西藏堅持黨的民族政策,推動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但境外勢力對中國進步、中國形象的抹黑和歪曲注解,渲染“中國威脅論”,試圖給中國和西藏的發展設置壁壘。西藏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顯著成就是駁斥虛假信息和錯誤言論,消除國際傳播“信息不對稱”的重要事實依據。西藏生態治理中的中國聲音和中國方案反映出中國共產黨人對治藏穩藏興藏和西藏社會全方位發展的堅定信念。確立西藏生態文明傳播在國際生態話語體系中的話語權,形成堅強的輿論壁壘,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途徑。
三、西藏生態文明傳播的國際話語權建構
國際話語權是指掌握一定資源、信息、平臺與規則的國際行為主體,通過各類話語文本和傳播渠道影響其他行為體理念認知與實踐行動的能力。隨著國家戰略“互聯網+”的實行和社會媒介化水平的提高,西藏迎來了對外傳播的廣闊契機。西藏生態保護的現狀與成就令世界矚目,成為講好中國生態保護故事、傳遞中國生態保護思想的實踐基礎。通過以“西藏生態保護”為話題的議程設置,豐富了世界對于現代西藏的全面認知,有力地駁斥了西方敵對勢力針對西藏有關問題的歪曲與污名。在國際新聞輿論場中,構建西藏生態文明的話語體系、提升西藏生態文明傳播的國際話語權是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西藏,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關鍵環節,也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重要路徑。
(一)西藏生態文明對外傳播的實踐契機
在西藏生態文明傳播過程中,對外傳播領域仍存在著大量空白,在國際話語體系中發聲較少,話語權的把控力度薄弱。因此,必須牢牢把握西藏生態文明對外傳播的時代契機,勇于發聲、善于發聲,加快構建西藏生態文明的話語場域,提升西藏生態文明的國際話語權。
1.生態文明逐漸成為全球焦點議題
在“地球村”時代,以某個國家或地區為單一標準的西方生態話語敘事早已無法適應全球化生態治理的現實需求。西方傳統的生態傳播敘事秉承著生態中心論、資本中心論和市場機制論等生態傳播理念,并始終抱有明確的批判目標和強烈的現實規勸意圖。中國站在人類發展全局與總體利益角度的生態文明議程設置開始受到國際社會關注,成為全球生態傳播的焦點。2021年10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第一階段會議在云南昆明召開,大會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發布了《昆明宣言》,標志著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2022年3月,中國國家發改委、外交部、生態環境部、商務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這一意見的出臺被解讀為:“一帶一路”建設將執行中國和全球最高環保標準,綠色成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鮮明底色。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認識最深、力度最大、舉措最實、推進最快、成效最顯著的十年。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周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發展提供寶貴經驗,也迎來了生態文明對外傳播的大好機遇和構建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的絕佳時機。
2.新媒體助力生態文明對外傳播
傳統媒體時代,我國生態文明的傳播渠道相對單一,傳播效果缺乏互動反饋,國際媒體版圖中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有限,新媒體的無邊界、連通性、交互性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創造了對外傳播的契機,傳播主體也變得多元。新聞媒體創新傳播方式,延展了生態報道議題的廣度和深度;科技工作者通過開通自媒體賬號,解疑釋惑提升了生態科普的權威性;公眾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反映周邊環境問題形成熱議話題,為環保部門執法提供線索;許多地方政府著力發展綠色經濟,打造特色生態旅游產業。二十大期間,網民在微博生態環境的話題下積極建言獻策,體現出較高的環保素養。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傳播的主體不斷壯大,生態熱點的傳播更加及時迅速,傳播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傳播語言更加生動形象。2021年云南亞洲象北遷的相關報道,中國媒體的海外機構和社交賬號通過詼諧有趣的新媒體語言,實現生態文明的破圈傳播,讓世界人民得以看見中國所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央視網通過打造以大熊貓為IP符號的“熊貓頻道”,以5G直播、云游覽、AR互動等智能傳播手段,將中國的熊貓IP擴散至21國76園,為熊貓符號賦予跨國界、跨文化的傳播價值。這些生物保護的相關報道融合了多種視聽手段和新媒體技術,引起了海外媒體和受眾的廣泛關注,展現出中國可愛、可敬的負責任大國形象,為中國生態文明的具象傳播提供了范例。
(二)西藏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建構的向度
講好西藏生態文明故事、做好西藏生態文明傳播,需要解決講什么、如何講、在哪兒講的問題。國際傳播能力的提升與國際話語權的建構內外統一、相輔相成。構建西藏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不僅要拓展西藏生態文明傳播的話語傳播場域,也要注重西藏生態文明傳播話語表達的創新性。
1.話語場域的構建
提升國內話語自信,尋求國際話語認同。“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來源于實踐、來源于人民、來源于真理。”西藏社會的跨越式發展驗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西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西藏生態文明傳播話語自信的根基。西藏生態文明傳播是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立體式傳播,是“美麗中國”生態文明話語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積極回應國際社會對高原生態保護的關切,主動參與國際生態治理討論,推進全球生態治理探索也是中國的責任擔當。要發揮西藏在“一帶一路”和南亞大通道建設中的支點作用,推動經濟發展互惠共贏的同時,拓展中國生態理念對外傳播的新平臺,尋求更多的國際理解、國際認同和國際支持。
提升對外傳播水平,爭取國際輿論陣地。在全球傳播體系中,西方媒體長期以來憑借發達的傳播體系和先進的傳播技術掌握著全球傳播的注意力資源和話語體系,“國際輿論操控能力”成為美國等發達國家“軟權力”的構成要素。隨著國際化社交媒體的興起和我國主流媒體的“造船出海”“借船出海”“借筒傳聲”等一系列對外傳播策略的實施,中國的國際傳播能力日漸提升。Youtube、Twitter(X)、Facebook(Meta)、TikTok等全球性社交媒體中,不僅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主流媒體入駐,而且大量帶有中國身份和文化標識的自媒體賬號也積極傳遞中華文明的聲音。西藏地方宣傳部門和媒體機構應積極通過推動“互聯網+”轉型、融媒體中心建設,打造包括官方、非政府組織、海內外用戶在內的多主體跨平臺傳播網絡。
健全國際傳播理論體系,重視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生態文明與環境、健康、民生領域息息相關,中國生態文明國際話語體系的構建亟需符合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需求的生態文明理論體系作為支撐。為了實現全球參與對話和協同治理,我們需要對國際生態傳播的主要議題和理論研究進行反思,對“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生態農業(Eco-agriculture)”“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等源自西方的國際通行概念進行合理吸收與本土化闡釋,并納入中國生態文明的話語系統中,找準西藏生態文明國際傳播的結合點、突破點和發力點。同時,必須重視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形成可持續的人才儲備資源,以敏銳的新聞感知力和洞察力捕捉生態傳播的新動向。要鼓勵更多熱愛中華文化、對西藏發展具備認同感的海內外自媒體從歷史文化、自然風光、風俗習慣、日常生活等方面塑造真實西藏形象,講好西藏人民與高原生態相互依存的故事,展現豐富立體的“西藏人、西藏事、西藏景”,激發西藏生態文明傳播的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
2.話語表達的創新
適應對象國語態,提高生態文明傳播效果。面向全球的西藏生態文明傳播是一種跨文化傳播,生態文明傳播不僅需要實現生態文明思想和生態文明成果的高質量傳播,還需要靈活把握和適應不同國家、不同區域的受眾文化背景和傳播語態。較之以往的對外傳播經驗,我們的對外傳播更多是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快速發展等方面出發,較少能引起國外受眾的共情,在海外的傳播效果不夠理想。考慮到跨文化傳播語境的差異,推進西藏故事和西藏聲音的全球化表達,要善于構建西藏生態環境保護的事實框架,如以紀實手法呈現農牧民挖蟲草時的植被保護細節,在轉移牧場時讓草原休養生息的自覺保護等。采用大主題、小視角的風格將國家宏觀敘事與民間微觀敘事相結合,實現政治話語對外傳播向生態話語跨文化傳播的有效轉換。生態成就報道不僅要善于用數字說話,還要挖掘數字背后西藏人民面向現代化變遷的典型故事,提升西藏生態傳播的親和力、說服力和解釋力。特別是針對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周邊國家的傳播,要進一步凸顯山水相依的生態共同體意識,展示好中方對“亞洲水塔”、“圣山圣水”生態保護的切實舉措和為香客轉山信仰朝拜活動提供的保障措施,提升西藏生態文明理念的傳播效能。
設置生態文明相關議題,豐富渠道傳播。西藏生態文明國際傳播的議程設置需要及時關注全球生態熱點,爭取報道先機,并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把握跨文化傳播規律,適時調整議題。中國對西藏生態文明發展擁有充分的表達權、信息首發權和概念定義權,通過主動設置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還草、生態扶貧、水美鄉村、生態科研、生態旅游等議題設置,不僅能夠向國際社會傳達中國對于地球生態文明保護的高度重視和科學舉措,另一方面也能有力批駁了敵對勢力對于西藏進步發展的惡意抹黑,積極回應“中國威脅論”等負面議題,牢固樹立我國對于西藏生態文明的引領性話語權。要充分利用好傳統媒體、新媒體以及智能推薦平臺等多種傳播渠道,發揮國內國際環保公益組織的力量,培育具有多語種表達能力的國內外“網紅”,構建傳播西藏生態文明議題的節點網絡。應抓住“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藏博會、外交部西藏全球推介活動等重要場合,與國外政要、學者、民眾傳播交流中國生態文明的理念和實踐。
創新生態文明傳播形式,具化西藏形象。在以往的生態文明傳播過程中,多以官方媒體傳播的制度性、規范性內容為主,傳播話語從國家總體觀的角度出發,敘事較為宏大。隨著全球媒介生態的變遷,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中“微傳播”“生活化”的內容與話語更加生動活潑,傳播場景更為靈活,傳播內容更加具象化、個性化,采用可視化圖表、數據新聞、H5作品、MG動畫等傳播形式能夠更形象地呈現中國共產黨高原生態治理中的新成就、新理念和新范疇。在生態文明主題的微電影、紀錄片創作中宜使用或歸結“和平”“綠色”“美麗”“幸福”“自然”“可持續”等共通性話語,融入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和精神追求,淡化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現實利益上的分歧。挖掘西藏生態保護中真實可信、生動感人、以小見大的故事素材,以情感和精神為突破點進行報道策劃,多平臺、多視角、多維度展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西藏現代化建設進程,具化美麗幸福的西藏形象。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