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遐邇的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的拉卜楞寺,是傳統安多地區政治、經濟、宗教、民族文化匯聚、傳播與發展的核心區域,也是人才教育的主要場所,記載了漢藏文化交流互動的歷史。
一、藏地關公信仰:漢藏共融的關帝廟
關公所具有的“忠”“義”“仁”“勇”的精神品質,成為中華文化千百年來所敬奉的楷模。關帝廟宇遍布中華大地,在各個民族地區亦絢麗綻放。拉卜楞寺所在的夏河縣也坐落著一座享譽涉藏地區的關帝廟,它是甘肅省道教協會所轄的重點廟觀,也是甘肅省為數不多的關帝廟之一。
整個夏河縣的興起,正是寺院帶動周邊發展的典型案例。關帝廟的坐落位置雖未在拉卜楞寺寺圈內,但其形成和發展與拉卜楞寺的存在有密切關聯。在拉卜楞寺的影響之下,關帝廟成為一座融合漢藏文化特色的廟觀。
該廟始建于清朝末年。相傳當時來自山西、陜西、北京的商賈到夏河縣做生意,因當地人民樸實善良,漢藏民眾均講究信譽,他們的生意逐漸紅火。而彼時的關公早已在官方推崇下成為全民信奉的神明,在內地傳統民間信仰的影響下,被尊稱為“武財神”。因關公所擁有的高尚品質正是經商之人所秉信的生意之道,故極受商賈崇敬。于是,由外來商賈和當地漢藏群眾捐資建筑了關帝財神廟。
關帝廟的山門之上,用漢藏兩種文字鑲嵌著“關帝廟”的金字牌匾。大殿正中神龕上,關帝手托長髯,左手持《春秋》,威嚴而慈善,形象與內地無別。關帝神像前的香案上,供奉著水果、冰糖、青稞等祭品,還供有明亮的酥油燈,白色或黃色的哈達。神龕一側插著藏族文化中象征吉祥幸福的神箭,兩側供奉著藏族群眾崇奉的山神阿尼念欽神與藏傳佛教宗教領袖班禪的照片,均是當地漢藏文化融合、民族團結的真實寫照。而且這里一年四季香火旺盛,各族朝圣者絡繹不絕。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三日,是夏河關帝廟最盛大的廟會,眾多慕名而來的漢藏信眾觀瞻、朝拜與祭祀,這是漢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之碩果在安多地區的生動體現。
二、藏地羅漢信仰:僧眾敬奉“哈香”
羅漢題材是反映漢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典型實例之一。
羅漢信仰由古印度傳入,傳播到中國之后開始廣泛流行。最早是十六羅漢,其名稱體現在唐代玄奘所譯的《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在元代之后,加入了降龍、伏虎羅漢,構成十八羅漢。
受內地羅漢信仰文化的影響,藏地在十六羅漢的基礎上加入達摩多羅與布袋和尚,形成獨具藏傳佛教特色的十八羅漢組合。其中的布袋和尚,顯然是源自漢傳佛教。在拉卜楞寺,很多僧人(尤其是年長的老僧)在其僧舍內供有布袋和尚之像。他們稱之為“哈香”。其所供奉的“哈香”,身著亮色寬大僧袍,左手持佛珠,右手拿一小布袋,大肚翩翩,開口大笑,周圍還有五位童子環繞,與漢傳佛教的布袋和尚、大肚彌勒佛的形象極為相似。可謂是漢藏文化在各自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交流互鑒的真實寫照。
三、漢藏藝術交流:佛教器樂的融合
“道得爾”樂隊,又稱“嘉木樣樂隊”,是拉卜楞寺獨屬的寺院樂隊,如今已被選入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關于其來源:據說,在第一世嘉木樣大師從西藏東返途中,隨從僧人請求奏樂,大師應允。從此奏樂習俗得以流傳。凡寺院舉行盛大典禮時,均輔以奏樂,表示歡喜與吉祥。經歷世嘉木樣大師的組建與擴充,特別是到第四世嘉木樣時期,此樂隊還移植了清朝宮廷音樂和內地寺院音樂,使其逐漸趨于完善,具一定規模。
“道得爾”樂隊每年都會根據傳統習俗,于固定節慶日進行公開表演,如:在正月“毛蘭姆”大會(又稱“祈愿大法會”)中的初八“放生節”、農歷二月法會中的初八“亮寶節”等儀式中均發揮重要作用。樂隊所使用的樂器以藏式樂器、仿印度樂器和漢式樂器為主,同時也吸收了其他少數民族的樂器,包含大鼓、云鑼、海螺、骨笛、加林、揚琴、四胡等諸多種類。海螺號是具有鮮明藏族文化特色的樂器,其音渾厚、穿透力強,也是藏傳佛教八吉祥物之一。而其中藏語稱為“加林”的管樂器,早在西藏古代宮廷音樂中便有出現,音聲明亮而高亢,本質即是內地的嗩吶。
可見,拉卜楞寺“道得爾”樂隊融合了漢藏器樂文化與民族文化,其演奏效果既保留了藏族音樂的自由奔放,又體現出漢族樂曲的優美旋律,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突顯了漢藏文化的相互影響與交相輝映。
四、多元化僧才教育:佛學院的建立與發展
拉卜楞寺是甘肅省佛學院所在地。甘肅省佛學院創建于1986年,是培育藏傳佛教愛國愛教僧才的宗教高等學府。校園環境優美,功能設施齊全,辦學條件完備,師資力量雄厚。辦學目的是培養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合格佛教僧才和教學研究人才。
甘肅省佛學院逐漸采納新型教學模式,學習與借鑒了現代化招生與教學體系。在招生考試內容方面,分為佛學、政治、文化三個科目。中級學銜班的佛學辯經考試范圍為釋量論、般若論、中觀論;政治考試范圍為民族宗教政策、法律常識和時事政治;文化考試范圍為藏文文法、藏族歷史、佛學常識及寫作。考試方法上既保留藏傳佛教傳統中重要的辯經考試形式,也將內地的閉卷、開卷等考試模式貫通于其中,如辯經釋量、般若兩論由辯經人員提問,考僧進行立宗答辯,中觀論由考僧內部對辯;政治為開卷考試;文化為閉卷考試,形成融匯漢藏文化的現代學院式招生形式。最后依據考試成績從高分到低分選錄。同時重視考僧在寺院的政治思想表現和個人品德,進行綜合評價后錄取。
學院創辦三十多年來,認真貫徹宗教院校辦學方針,為甘肅、青海、四川、內蒙古等省區和北京雍和宮、山西五臺山、河北承德普寧寺等藏傳佛教寺院培養了大批優秀僧才。學院對畢業學僧堅持“寺來寺去”的原則,他們大部分于所在寺院擔任經師、寺管會主任及委員等職務,為該地區社會的和諧穩定、藏傳佛教的健康傳承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說,甘肅省佛學院的成功創辦與多元發展,是漢藏文化交融互鑒的精彩呈現。
(來源:《中國宗教》2025年第2期,作者其樂格爾為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