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一直以來,我國高度重視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西藏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出發,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西藏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始終牢記“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的重要使命,抓好“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切實守護好高原生靈草木、萬水千山。當前,西藏生態安全屏障日益堅實,美麗西藏建設步伐加快,西藏仍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人民生態環境權利得到充分有效保障。
全面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新時代西藏生態環境保護法治體系不斷健全,地方性法規制度加速完善,綜合治理能力顯著提升。2021年10月,黨中央印發《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案》,提出建立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2023年4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以國家立法的形式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解決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特殊問題、回應青藏高原人民群眾新期待奠定堅實基礎,對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起著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西藏自治區全面跟進,做好地方立法和制度配套建設工作,先后頒布施行《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西藏自治區冰川保護條例》《西藏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等30余部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出臺《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全面貫徹實施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的決定》《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等進一步落實落細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相關文件,為建設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筑起堅實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在綜合治理和政策配套層面,自治區始終秉承山水林田湖草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理念,全面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推進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完成排污許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等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督察制度、保護修復制度,為新時代西藏各族人民環境權利的有效保障提供全方位制度支撐。
卓有成效的生態環保舉措保障。新時代西藏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助力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一是生態功能區建設有效推進。高質量推進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逐步建立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將超過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占全區國土面積的50%以上,現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總面積41.22萬平方公里。二是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顯著。近年來得益于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西藏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西藏絕大多數保護物種種群數量恢復性增長明顯,大中型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居全國之首,森林覆蓋率和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持續雙增長。三是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穩步實施。科學實施國土綠化行動,通過實施退耕還林、植樹造林、草原生態保護、推進高海拔生態搬遷項目等工程,深入推進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現已完成營造林106萬畝,修復治理退化草原600萬畝,此外還通過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加強中國江河源頭的保護與修復。
美麗有序的城鄉人居環境保障。新時代西藏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環境質量,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西藏提供有力支撐。一是環境空氣治理成效凸顯。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持續推進減污降碳,著重對城市揚塵污染、企業無序排放、尾氣排放、煙塵等污染源進行專項整治,2024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高達99.7%。二是污水垃圾治理水平持續提升。通過建檔監測推動入河排污口規范化整治,入河水質達標率100%,自治區內主要江河湖泊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水體;強化技術工藝適用性研究,邀請國內權威專家制定高海拔地區污水垃圾處理地方標準,拉薩市、日喀則市試點城市垃圾分類體系已基本成型。三是農村人居環境持續優化。堅持從農牧民實際需求出發,人性化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全面推進城鄉廁所新建改建工作,截至2024年底,改造農牧區戶用衛生廁所43萬座,普及率達到80.3%;重點推行鄉村“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綠化植樹活動,全面實現在海拔4300米以下地區消除“無樹村”“無樹戶”目標,不斷提升鄉村生態宜居質量,為居民創造更加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
惠民利民的生態補償機制保障。新時代西藏建立了覆蓋森林、濕地、草原及水生態等多個領域的生態保護補償體系,統籌生態保護與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美麗西藏建設不斷釋放生態紅利。一是設立生態崗位推動綠色就業。2016年至2024年,西藏自治區年均提供包括森林管護員、自然保護區管護員、草原監管員等在內的生態崗位51.6萬個,為生態管護和促進就業提供有力支持,讓農牧民在守護綠水青山中實現穩定增收。二是發展生態農業帶動綠色創業。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真正惠及農民群眾,同時,推廣普及綠色生產技術,提高生態農產品的品質和附加值,進一步提升農民創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使各族群眾逐步實現從“生態守護者”到“綠色創業者”的身份轉變。三是生態旅游與鄉村振興協同并進。在持續推動國家生態富民先行地建設的背景下,西藏豐富的生態資源成為當地群眾看得見守得住的“幸福不動產”,一大批生態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成為網紅打卡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有機統一,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來源:《光明日報》2025年3月30日第3版,作者歐陽騫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