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宣俠父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民族工作實踐的先驅之一。1925年,他隨國民軍進入甘肅,在協助處理拉卜楞事件、幫助藏族民眾反抗地方軍閥壓迫的過程中,對涉藏地方精英黃正清等人給予重要影響,幫助他們樹立了正確的文化觀、民族觀和國家觀,使其認識到要著力推動內閉的藏文化與外界的交流,藏民族的命運必須與祖國和中華民族整體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從而開啟了甘南涉藏地區的社會轉型。宣俠父在涉藏地區的民族工作實踐是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寶貴財富,新發現檔案史料更為具體地揭示了相關實踐發展過程。
【關鍵詞】宣俠父;涉藏民族工作;文化觀;民族觀;國家觀
【作者簡介】劉鐵程,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暨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譚淇,高等教育出版社編輯。
【文章來源】《青海社會科學》2024年第4期,原文編發時略有刪節調整,注釋從略。
宣俠父(1899—1938),浙江諸暨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優秀黨員,黨在統一戰線和白區工作的堅強戰士,杰出的社會活動家和革命文學作家。涉藏民族工作只是他革命生涯的一個短暫篇章,但從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和民族工作的歷史來看,他的民族工作實踐具有深刻的啟發性。
一、研究史及相關史料文本
中國共產黨的早期民族工作,指從中國共產黨創建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歷史時期,“黨的民族綱領已經有了初步實踐的機會”。其中,李大釗和中共北方區委在北京、內蒙古以及國民軍中的民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如重視開展青年運動,建立了中共北京蒙藏學校黨支部,成為黨在少數民族中成立的第一個黨支部,使蒙藏學校成為黨培養民族干部的搖籃和基地;根據李大釗與馮玉祥達成的協議,一些共產黨員以國民黨員身份加入國民軍做政治工作。國民軍進軍西北后,宣俠父、錢崝泉等在臨夏等回族聚居區建立了黨的特別支部,積極幫助甘南藏族解決為期十年的拉卜楞事件,在此期間,倡議創建“藏民文化促進會”“甘青藏民大同盟”,最終迫使馬麒從甘南撤軍,“這場為期十年的艱苦斗爭終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勝利”,“可能是中國共產黨在藏區最早的一次革命活動”。
仁慶扎西和陳慶英較早研究了大革命時期甘南涉藏地區的革命斗爭,利用《西北遠征記》的相關記述,并通過實地調查和訪問黃正清先生,還原了宣俠父幫助解決拉卜楞事件的過程,提出宣俠父“開創了在西北和拉卜楞藏族地區進行革命斗爭的歷史,在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此后,鄭仁泉(1987)、張博(1993)、丹曲(2019)、呂乾坤(2020)、葉介甫(2021)等也均在相關文章中介紹了宣俠父的涉藏工作,主要從宣俠父播撒革命火種和反軍閥斗爭等方面予以認識。
通過宣俠父涉藏民族工作文獻與研究的梳理,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認識。第一,應該注意到宣俠父的作家身份,注意其作品的文學性和思想性,進而從大革命時期宣俠父的心境、思想出發認識其涉藏工作對其本人的意義。第二,宣俠父涉藏民族工作實踐的具體過程得到了較為充分和清晰的回顧,要進一步重視對拉卜楞事件中相關宣言、請愿書等一手材料的文本分析,從而探討在宣俠父影響下,拉卜楞方面斗爭策略的轉變。第三,對于宣俠父涉藏工作的認識,大多從革命火種傳播以及大革命時期反軍閥斗爭入手,從黨的民族工作角度總結宣俠父涉藏民族工作意義的專題研究還有待開展。第四,宣俠父觸動了黃正清思想的轉變,開啟了甘南涉藏地區的現代轉型,為此,應當進一步討論宣俠父涉藏民族工作的深遠影響。
有關宣俠父涉藏民族工作的基本材料,首推《西北遠征記》這部自傳體文學作品,特別是書中《蘭城風雨》《俄拉草地的蹄跡》兩章涉及宣俠父參與處理“拉卜楞事件”的記述?!斑@部書從頭至尾都是用詩的筆法來敘述一切的”,“它有小說式的趣味,傳記式的忠心”,“揭開了時代的另一重面幕,替將來的歷史,留下了信實的記載”。故而,研究者應避免只關注本書的“史料性”,而忽視其“文學性”。該書原名《灰夢》,反映了作者對“大革命”前途的悲觀和彷徨,在這種“灰色”的文學基調中,更能凸顯宣俠父對涉藏民族工作實踐的意義認知。
黃正清的相關回憶、訪談以及檔案、地方文史資料也是開展相關研究的重要資料?!饵S正清回憶錄》第四部分《驅馬斗爭》和第五部分《良師益友》,細致回顧了宣俠父幫助解決拉卜楞事件的過程。黃正清在甘南興辦文化教育事業、支援抗戰、參與新中國建設等的回憶也證實了宣俠父對他的影響?!独防闼屡c黃氏家族》對于了解拉卜楞和黃氏家族的基本情況有較大幫助,其中《黃正清訪問錄》為本書首次收錄。甘肅早期黨史和拉卜楞事件的相關檔案,被收錄在《甘肅黨史資料選編》中,亦構成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文獻。
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拉卜楞事件相關原始文獻是研究團隊調查時的重要發現。這批文獻均為手寫件,不少為正式文書的草本,反映了拉卜楞及黃氏家族與馬麒集團沖突的具體情況、訴求以及斗爭策略,草本上若干處用詞的修改經文本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還原宣俠父介入拉卜楞事件后,拉卜楞一方斗爭策略的轉變。以上文本資料為從文化觀、民族觀、國家觀視域下審視宣俠父的涉藏民族工作奠定了基礎。
二、宣俠父涉藏民族工作實踐概述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所部改稱國民軍,表現出依靠蘇聯,并與國共合作的意愿。1925年春初,李大釗赴張家口與馮玉祥會談,積極為蘇聯軍援國民軍奔走,同時建議馮玉祥重視軍隊的政治工作。1925年夏,共產黨員宣俠父、錢崝泉被派到國民軍駐地張家口開展工作。
宣俠父黃埔1期學生通訊錄
就在馮玉祥率軍駐扎張家口時,甘肅政局風云突變。1925年9月,甘肅陸軍第一師第一旅旅長李長清等發動兵變,甘肅軍務督辦、省長陸洪濤被迫辭職。段祺瑞執政府任命馮玉祥為甘肅軍務督辦,平肅甘肅局勢。對馮玉祥來說,與直、奉勢力在華北的對峙處于下風的情勢下,西向發展不失為良策。于是,馮玉祥令國民軍暫編第二師師長劉郁芬為總指揮率軍入甘,宣俠父、錢崝泉等也隨軍抵達蘭州。1925年10月,宣俠父、錢崝泉、張一悟建立中國共產黨甘肅特別支部。他們以國民軍甘肅督署宣傳部為平臺,創辦刊物、組織社團,舉辦文體活動。中共甘肅特支出版了《革命青年》《婦女之聲》等雜志。當時,蘭州的“政治人員訓練所”結業時,30多名人員中竟然有28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外,農會、工會、青年社等群眾性社會組織在蘭州和甘肅其他地方紛紛建立,促進了地方群眾的覺醒和組織力量的生成與發展,宣俠父先后組織了蘭州“挑水工會”“剃頭工會”,也包括本文研究的“藏民文化促進會”“甘青藏民大同盟”;發展文教事業,組建和創辦了一批大中小學校,對甘肅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產生深遠的影響。
所謂的拉卜楞事件,是指青海西寧鎮守使馬麒意圖染指、控制拉卜楞寺院集團,雙方的糾葛長達十余年。1925年,馬麒派兵占領拉卜楞寺,使雙方的沖突達到高潮。其間,黃正清等幾次來蘭控告,盼望省府給予解決,可惜毫無進展。1925年8月,北京政府又責令馮玉祥處理此案,《晨報》報道說:“馮當令蔣鴻遇及劉郁芬速性查辦,并于東日(一日)致電執政府,報告已派員查辦情形?!?/p>
根據宣俠父回憶,他是通過有赴藏經歷的延國符的介紹與黃正清相識的,時間為1926年春?!八麄兪堑教m州來控訴西寧鎮守使馬麒的,我和他們幾次會面之后,就變成了朋友”。宣俠父對拉卜楞地方的遭遇表現出極大同情,概括而言,圍繞拉卜楞事件的解決,其涉藏民族工作實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深刻影響黃正清,組織“藏民文化促進會”;二是遠赴瑪曲調查,會晤黃正清父親黃位中,倡議組織“甘青藏民大同盟”;三是幫助黃正清等人起草了相關控訴文件,制定了斗爭的策略。
(一)藏民文化促進會
藏民文化促進會由宣俠父首倡并幫助拉卜楞代表組建,會員不限民族,向社會開放。根據《藏民文化促進會組織大綱》規定,總會會址暫時設在蘭州,將來在涉藏地區可以設置分會。促進會的宣言、組織大綱、章程等均由宣俠父起草。組織大綱對于社團宗旨有明確的宣示:“本會之宗旨,在于提高藏民文化,使得與國內各民族有平等之地位;更進而與國內各民族共同奮斗,要求中國民族國際地位上之平等”。“提高藏民文化”成了促進會工作的主要內容。宣俠父后來在瑪曲之行時整天都在跟黃位中講這樣的道理:“一個民族只有提高自身的力量,才能不受外來的侵略和壓迫。在目前,關于其余的事業,還是談不到的,第一步就是先來團結近地的藏民,再慢慢由近及遠,去聯絡所有的藏民,在整個組織之下,集結起來,然后再設法提高一般人民的文化,充實自身的武力,只有這樣,就有十個馬麒,也不敢壓迫你們了。”這段話中有兩個核心要素,一是組織,二是文化。這個組織,先是在蘭州成立的“藏民文化促進會”,二是后來瑪曲成立的“甘青藏民大同盟”。組織成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一般人民”的文化,這成為藏民文化促進會及甘青藏民大同盟的目標。
藏民文化促進會是拉卜楞代表在蘭州活動的組織平臺。宣俠父利用同鄉關系選擇臨近蘭州府署的浙江會館作為促進會的會址。促進會成立的一個主要舉措就是漢藏語言的互相學習,宣俠父認為這是文化間互相了解的第一步,通語文,嫻文化,促進漢藏之間的理解。促進會成立前,宣俠父就跟黃正清講:“你們不懂漢文,我愿意幫助你們學漢文;同時,我也想學藏文,學好了藏文好了解你們藏區的情況”。在浙江會館內,宣俠父負責教漢語文,并跟拉卜楞代表學習藏語文,請教藏族的風俗習慣。他鼓勵黃正清到國民軍在蘭州新成立的五族學校每天教授兩個小時的藏文課。宣俠父反復說明通過語言學習加強漢藏文化交流的道理,并強調藏族學習漢語文,可以吸收新的知識,將文化轉變為力量。對此,他曾說:“一定要有文化,有了文化才能有力量,因此,你們要好好學漢文,我也要學藏文。你們的正清就在蘭州學漢文,并且學得很好。希望你們和他一樣,努力學習漢文。因為學好了漢文就能看很多的書,吸收很多新的知識,增強自己的力量?!?/p>
那么具體怎樣界定他所說的文化呢?促進會成立時,傳統文史學者、甘肅教育廳長沙明遠前來演說文化的意義,講畢,共產黨員錢崝泉立即予以反駁,提出促進會所需要的文化并不包括講經“這一類的無聊事業在內”,而是“民族的存在和獨立上所需要的文化,并不是奴隸文化”。這種新的文化,首先就是“民族平等”的觀念。黃正清第一次聽到宣俠父講民族平等,講少數民族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這樣新奇的概念和道理時,喜悅的心情難以用語言形容,激動地流下了淚水。成立促進會,當然有助于控訴、告狀,但是促進會的工作不能僅限于此。宣俠父說:“你能應該明白,光告狀是不行的,只有團結和進步,才能使反抗有力量,才能改變藏民的現狀”。
黃正清初見宣俠父時,還是個年僅23歲的青年人。宣俠父視黃正清為一個有為青年,著力加以培養,介紹他加入了少年同志會等組織,這為黃正清提供了不少開拓視野的機會。少年同志會與藏民文化促進會同在浙江會館活動。在蘭州期間,黃正清參加了多場少年同志會的活動,如到蘭州各大戲院宣傳國民革命,為英帝國制造的四川萬縣慘案募捐,做反帝國主義的宣傳,參加蘭州市轅門舉行的紀念列寧逝世的紀念大會。
藏民文化促進會在宣俠父離開甘肅后仍存在,“提高文化”這一宗旨得到很好的貫徹,此后一批小學陸續在青藏高原東北部的草原上得以建立。
(二)瑪曲之行與甘青藏民大同盟
1926年春,隴東鎮守使張兆鉀等地方勢力向國民軍發起進攻,蘭州陷入攻守對抗之中。黃正清多次建議宣俠父去甘南看看,這與他開展藏族運動的想法不謀而合。1926年7月,宣俠父以甘督代表的名義赴甘南調查拉卜楞事件,一路上目睹了馬麒部隊在涉藏地區造成的巨大破壞。見到黃位中后,宣俠父告訴他此行的目的不僅在于解決與馬麒的糾葛,更在于致力藏族的生存與自立,拉卜楞事件相信不久后能得到解決,愿意幫助嘉木樣活佛返回拉卜楞寺。他反復宣講從內在建設上增強藏族力量的道理,并請黃位中召集遠近的藏族部落,組織一個盟會。就在宣俠父到達歐拉草原的七八天后,黃位中將遠近各藏族部落的230余位頭人召集到此,盟會得以舉行。
宣俠父在盟會上發表演說,說明盟會成立和開展組織工作的重要意義,號召甘青藏族“團結起來,自求生存”。然后各藏族部落代表紛紛發言,確認本部擁護大同盟的責任。最后,盟主黃位中宣讀誓詞主誓,代表們紛紛起立附和。在黃位中和與會藏族代表看來,這次集會是在甘督代表見證下的一場“盟誓”活動。盟誓(mnav vbres)在藏族傳統社會生活和司法實踐中非常重要,其社會控制功能是在儀式場景中凝聚和強化參加盟會各方的團結,為各方搭建一種牢固的契約關系。宣俠父利用了這一傳統形式,并希冀賦予其新的意義。在他看來,瑪曲成立的甘青藏民大同盟,是比在蘭州成立的藏民文化促進會更大一級的社團組織,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都在通過組織上的努力,促進藏族文化的提升。
宣俠父完成甘南之行主要任務后返回蘭州。到蘭州后,他即要求劉郁芬設法使馬麒軍隊退出拉卜楞。彼時,甘肅國民軍的主要精力用來對付隴東、隴南的地方勢力,繼續實施綏靖甘肅諸馬軍閥的政策。劉郁芬只以“慢慢待我設法辦理”答復。1926年9月,訪蘇歸來的馮玉祥在內蒙古五原誓師,策應國民革命軍北伐,他接受李大釗的建議,采取“固甘援陜,聯晉圖豫”的八字方針,進軍河南對抗直系、奉系軍閥,宣俠父在蘭州的工作也告結束,啟程隨軍東進。
如果說,宣俠父涉藏民族工作在組織上的目標是“文化促進”,那么在細節方面則表現在從民族觀、國家觀著手,幫助拉卜楞方面修改了后期的各控訴文件,直接導致了拉卜楞方面斗爭策略的變化,在下一部分的文本分析中對其加以具體闡釋。
三、拉卜楞事件相關文本分析
拉卜楞事件的相關文件目前主要收錄于《黃正清回憶錄》,作為附件予以公布,本部分通過這些附件文件的內容變化,并與甘肅省博物館藏相關文件抄件做對比,分析宣俠父等人介入事件后,拉卜楞方面斗爭策略的變化。《黃正清回憶錄》收錄的文件簡稱“附件”,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文件簡稱“抄件”。
(一)《致北京各部院總長的哭陳書》
此件全名為《拉卜塄大寺嘉木樣呼圖克圖暨西南番各頭目代表黃正清等致各部院總長的哭陳書》,附件與抄件文字大體相同。兩件的關系,從文字判斷,抄件為底本,而附件應為正式件。如附件中最后一段在“雖有班禪哭訴轉求甘督關照之舉”一句前,加有“去年”的時間定語,更加嚴謹。附件與抄件在文字上的不同之處,主要是將一些名詞改為目前的通用寫法,如“拉卜塄”的“塄”改為“楞”,“香錯”改為“襄佐”等。兩件均沒有寫明時間,文中提到1924年班禪蒞蘭,嘉木樣活佛來蘭控訴一事,指出此事為“去年”,又提及1925年3月、4月、5月馬麒集團在拉卜楞的軍事行動,可判斷此件寫為1925年5月之后。1925年8月28日,《京報》刊登馬麒虐殺番民新聞,北京政府收到的控訴是在8月27日,控訴方為“甘肅導河番族聯合會”,而本件的控訴方為“番族代表拉卜塄寺主嘉木樣呼圖克圖暨甘邊各族千百戶頭目”。8月27日的控訴內容說“昨接甘肅導河番族聯合會來電,報告馬麒仍虐殺番民”,“馬麒不但不遵中央之命,虐番更甚”,表明拉卜楞方面此前即有一份致中央政府的控訴信。由以上信息,該件不是中央政府1925年8月27日接到的控訴,而是在此之前即已遞交的,聯系到本件中提到的最晚的時間(舊歷)“五月初二日”,此件發出的時間應在1925年6月—8月間。
該件對馬麒的血淚控訴集中于他的暴行與苛政,整個控訴信的重點在講馬麒“屠戮殘殺,敲骨見髓”。該件對政治語言的使用,只在第一段:“五族共和,自無畛域”一句,無意將拉卜楞事件與國家全局加以聯系。該件中講到馬麒對偽皇六子、呂光案的處置,實際上并不符合當時的時代價值,這些事件均被認為是復辟,馬麒的有關行動得到北京政府和甘肅都督的授權。由此也可以看出,拉卜楞方面在1925年夏季,對于馬麒的控告還是使用舊式官司的思路。
(二)《給馮玉祥的稟》(《乞訴書》)
此件全名為《甘邊拉卜塄暨西南各部番族總代表黃正清因馬麒殘殺番族給馮玉祥的稟》,抄件與附件文字差距較大,但基本意思相同。抄件較為潦草,且有個別字句不通順者,而附件語句邏輯較為通暢。兩件比較判斷,抄件為草擬的底稿,附件所錄為向馮玉祥提交的正式件。
此件提交的對象是馮玉祥,并稱陸洪濤為“陸前督”。1925年8月,段祺瑞執政府委任西北邊防督辦馮玉祥兼督理甘肅軍務,說明此件提交在馮玉祥受命督理甘肅軍務之后。兩件中均提及“適逢督辦蒞甘之幸”,加之此件的遞交者為黃正清、楊真如、羅占彪等代表,可以判斷是在國民軍入甘即1925年10月后不久,這時拉卜楞代表還沒有見到宣俠父,其文風、控訴策略與給北京部院總長的控訴大體相同。
此件控訴內容如前件,較之前件更明確指出馬麒“久欲并吞番族,獨霸西邊”,如若任其發展,有尾大不掉之勢,說明馬麒“私動官軍,擅殺番民”,提出了明確的訴求:一是撤換馬麒的官職;二是要求馬麒集團在涉藏地區造成的損失必須“依法抵償”。
宣俠父在蘭州紅泥溝的留影
(三)《甘邊番民泣訴國人書》(《泣訴書》)
此件作為附件收錄于《黃正清回憶錄》,甘肅省博物館不見此件的抄件。附件原名為《甘邊藏民泣訴國人書》,而此件正文中還只稱藏民為番民,附件名料為整理者所改,其正式名稱應為《甘邊番民泣訴國人書》。此件行文雖仍以馬麒集團的暴政、屠殺、苛政、搶奪為重點,但行文發生了重要變化,革命話語、民族話語占有相當的比重,時間應在拉卜楞代表給馮玉祥及國民軍遞交《乞訴書》之后,顯系受到宣俠父等共產黨人的影響,其提交時間可以判定為宣俠父初步介入拉卜楞事件之后。黃正清回憶當時散發此件的情形說:“這中間,最有意義和給我們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的轉折點,是同年夏在東教場舉行的一次‘慶祝誓師大會’。在那個會上,我們和宣俠父事先研究妥當,印了‘甘邊藏民泣訴國人書’,夾在大會的傳單內,不只是在會場散發,還郵寄到各機關。同時在蘭州各城門及通衢,都張貼了此項文件?!庇纱伺袛?,本件的形成時間是1926年夏,因為同年7月,宣俠父啟程赴甘南草原,故而此件應是7月啟程前幫助拉卜楞方面起草。黃正清分析,當時馬麒代表參加了東校場的誓師大會,傳單到了馬麒那里,被其認為是國民軍假借拉卜楞事件向他發難,才重視起來,有了和平處理拉卜楞事件的想法。實際上,這完全是宣俠父和黃正清等個人行為,劉郁芬對此曾質問黃正清,擔心引起馬麒的誤會。
宣俠父與黃正清、羅占彪密切交往后,給他們講國內政局、民族平等的革命道理,這些話語初步滲入《泣訴書》中。該件首先講到,國家主張各民族一律平等,“滿洲以一民族宰制于上”的政策已經被革命黨所摧毀。“番民”此次被馬麒欺壓,不能獨立面對,要“聯合一切被壓迫民族”,“共同奮斗”,以“取得自由平等”。這封信首次將馬麒定位為“軍閥”,對馬麒的斗爭屬于“民族革命”,進而獲得“民族解放”。拉卜楞方面寄希望于全國同胞的幫助,只有從軍閥的壓迫中解放出來,“番民”才能同中國各民族一道反對帝國主義,進而求得中國各民族的解放,獲得自由平等。
《甘邊番民泣訴國人書》的主要部分雖然也沿襲了前幾個文件對馬麒的控訴,但在開篇和第五部分“番民之憤”中,明顯是換了一套話語,盡管篇幅不多,卻通過民族平等、民族革命、民族解放等話語提升了該件的政治高度,寥寥幾句講清楚了“番民”獲得解放進而與全國各民族共同反帝的“全局意識”。宣俠父為拉卜楞方代表在開篇和結語中加入的這些價值觀,成為本件的畫龍點睛之筆。
(四)《給劉郁芬的呈》
此件全名為《黃正清等為呈請令飭馬麒軍隊退出拉卜楞、解除目前壓迫以救民族事給劉郁芬的呈》,作為附件收錄于《黃正清回憶錄》,甘肅省博物館藏抄件。此件所送呈的對象是馮玉祥和劉郁芬,希望二者勒令馬麒以最短時間退出拉卜楞。此件亦未注明寫作時間。文中提及“馮總司令翩然回國,并發宣言實行三民主義”。1926年9月17日,從蘇聯考察歸來的馮玉祥在內蒙古五原縣舉行誓師大會,發表了中共黨員劉伯堅起草的《五原誓師通電宣言》,明確宣布進行國民革命,參加北伐。由此判斷,此件起草的時間,是在1926年9月中旬五原誓師之后。
此件的寫作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簡略回顧了馬麒對拉卜楞的摧殘及歷次向政府的控訴情況,指責前督陸洪濤“尾大不掉”,即無法指揮調度甘肅局面,隱晦批評國民軍入甘后仍推延解決拉卜楞事件。第二部分將拉卜楞事件的嚴重性與涉藏地區的總體局勢,與中國的國防安全緊密聯系起來,說明宣俠父意圖幫助拉卜楞方面從民族觀和國家觀兩個方面,論述拉卜楞事件久拖不能解決的嚴重性。
在民族觀方面,此件雖然在結尾處仍將拉卜楞地區藏族稱為“各番”,但在正文中全部使用了“藏族”這一稱謂。前幾個文件中,拉卜楞方面的自稱是“甘番”“甘邊番民”“西南番”“西南各部番族”,盡管前件中也提及漢滿蒙回藏的“五族共和”理念,但是“甘邊番民”這個藏族的地方通俗稱謂,難以給外界一個各部番族同屬于藏族的整體印象。這也反映出包括拉卜楞地方在內的藏族群體,當時還沒有一個整體性的“藏族”的自覺意識。使用“藏族”這一整體性的稱謂,可以將涉藏地方出現的各種情況連接起來,講清楚拉卜楞事件與涉藏地區諸事件的連鎖性聯系,才能講清楚“五族”中之藏族求得平等的政治訴求。
在國家觀方面,具體論述了涉藏地方出現了一系列危機,整體影響了國家安全。首先,“南部藏民”地區受到了英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影響,該件中說,南部涉藏地區“已全在英帝國主義鐵蹄之下”,前后藏今日實際上已劃入英帝國主義版圖之內,雖屬夸張,但英國勢力大舉滲入西藏,確已成為國家安全上的重大威脅。其次,包括拉卜楞在內的“北部藏民”地區偷生于馬麒淫威之下,該件中說英帝國主義勢力已經在果洛部落蠱惑,說中國政府對北部藏民所受的壓迫置若罔聞,莫不如尋求英國勢力的保護。幸賴拉卜楞方面發揮作用,使事態暫時平息,但是并不能保證何時有藏民接受這種蠱惑,做出投靠英國的舉動?!皣耸勘厍邑熂安孛裢鎳峦獍睢保赋鲞_賴喇嘛即是前車之鑒。
該件通過將“番民”稱謂改為“藏民”,聯系青藏高原涉藏地區的整體局勢,通過高原南部和北部的局勢變化,指出英帝國主義已經漸次在南部和北部地區拓展影響,培育分裂勢力,中國在青藏地區的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而拉卜楞事件正是這個整體局勢的一部分。如果政府再置若罔聞,高原北部勢必將步南部之后塵。
以上論述很好地結合了大革命期間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話語,在民族觀上以藏族和涉藏地區的形勢為發論起點,以帝國主義侵略和中國國家安全形勢為背景,將拉卜楞事件嵌入其中,說明了事態的嚴重性和政府解決事件的必要性。該件繼續指出,民族主義保證了中國各民族的平等,藏族只有依靠國家才能獲得免于壓迫的自由。倘若“國家以藏民為化外之民,軍閥以藏民為俎上之肉”,則將傷藏民之心,而助長帝國主義之力。只有國家和政府出面解決拉卜楞事件,作為北部涉藏地區重要勢力的拉卜楞才能有機會“他日尚可惟國家供馳驅于西疆”。
(五)《甘邊藏民后援會宣言》
此件在《黃正清回憶錄》附件中名為《甘邊藏民向馮玉祥、劉郁芬的請愿書》,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抄件名為《甘邊藏民后援會宣言》。兩件文字無大的差別,不同之處在于抄件是草件,能夠清晰看出用筆勾勒、涂改的痕跡,而附件很有可能是在此抄件基礎上校錄的,但也不是正式的提交件。因為附件和抄件末尾時間均寫為“中華民國十五年十一月日”,空缺部分乃是十一月提交正式件時才會加入的具體日期。在本文所討論的各件中,唯有該件有明確標注時間,即1926年11月,這個時間正是宣俠父將要離開蘭州的月份。
從整體上看,該件與前述各件相比,語言上和邏輯上最為成熟。第一段扼要說明馬麒在拉卜楞的暴行,而政府的不作為使本地藏族失去信心,影響國家前途。第二段則就如何影響國家前途展開論述,指出西藏地方受到英帝國主義的影響,為強調事情的嚴重性,認為西藏已為“甌脫之地”,馬麒暴行的危險在于“藏民鋌而走險,棄其祖國而求托庇于英帝國主義旗幟之下”。這就抓住了拉卜楞事件要害,攪亂涉藏地區的整體局勢,使得英帝國主義勢力從青藏高原南部拓展到北部。如果說第二段使用的是大革命期間的反帝話語,那么第三段則從民族話語出發,指出國家的立國原則在于民族平等(五族平等),馬麒欺壓弱小民族,是對立國原則的公然違背。第四段則轉向國家法律,指出馬麒軍隊行動的非法。文中說軍隊的職能是防御外侮和維持治安,而馬麒軍隊對拉卜楞的軍事占領和暴行違背了這一原則,說明國法不存。馮玉祥既然以“救國救民”為宗旨,就沒有理由不救藏民于水火之中。第五段為總結段,重申民族平等原則,說明拉卜楞事件關系國家前途,請馮玉祥主持正義。
抄件為草件,可從中看出該件醞釀起草的過程,其中的幾處修改頗值得注意。在民族觀方面,將第一段、第二段出現的“弱小民族”,第四段出現的“彼等”術語均統一改為“藏民”,由此可以與五族共和、民族平等革命話語直接對接,方便從涉藏地區的整體危機出發論述拉卜楞事件的嚴重性。在國家觀方面,第一段“恐藏民對于省方必致漸失其信仰,其影響于國家前途”一句,原寫為“內地”,又改為“本省”,后定為“省方”。一開始寫為“內地”的話,實際上是針對中央政府,說明對中央政府失去信任,但將中央政府表述為“內地”,是將中央局限在內地,而與邊疆、邊區對立起來,且有對中央批評之意。斟酌之后,改為“本省”,后定為“省方”。一方面,避免了內地與邊區、邊疆的對立,而且將失去信任的對象定為“甘肅地方”,繞開了對當時代表國家的北京政府的批評。
工作中的宣俠父照
四、宣俠父涉藏民族工作實踐的意義
1926年11月,宣俠父隨國民軍離甘入陜,由政治處長賈宗周接手。經劉郁芬與國民軍的干預以及各方勢力施壓,拉卜楞與馬麒方面在1927年2月訂立“解決拉卜楞案件的條件”,規定了本年6月1日前嘉木樣活佛返回拉卜楞寺;駐兵問題上,馬麒方面保留50名駐兵,另由省方派100名兵額的保安隊維系治安;拉卜楞設立設治局,直隸甘肅省府。尤其是最后一點,明確了拉卜楞地區不是馬麒的轄區。至此,拉卜楞事件得到解決。
從1925年10月到1926年11月,在短暫的一年多時間里,宣俠父幫助成立藏民文化促進會,起草促進解決事件的控訴書、請愿書、宣言,又從蘭州到瑪曲調查了解事件真相,與拉卜楞代表朝夕相處,宣講革命道理,鼓勵他們吸收外界文化,勇于推動涉藏地區的社會變革。宣俠父涉藏民族工作的實踐和理念,也集中反映在解決拉卜楞事件的控訴文獻中。他介入后,這些文獻貫穿了一整套革命話語和民族話語,深刻影響了作為涉藏地區社會精英的拉卜楞代表。這些話語背后的深刻意義使他們懂得,保障涉藏地區民眾的根本利益,就要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民族觀和國家觀,從全局意識思考涉藏群體的前途問題。宣俠父的涉藏民族工作實踐推動了拉卜楞事件的解決,同時對他個人,對甘南涉藏地區的社會轉型,對中國共產黨早期民族工作的思想史均具有積極意義。
(一)從大革命的“灰夢”看涉藏工作對宣俠父的意義
對宣俠父而言,涉藏民族工作是其個人在大革命的“灰夢”中少有的一抹亮色。1927年春,宣俠父即感到國民黨上層人物的右轉,寫下“右派諸人亦可憐,反俄反共自囂然”的詩句。6月19日,馮玉祥與蔣介石徐州會晤后,國民軍即開始“清共”,宣俠父在遭軟禁近一個月后被“禮送”至漢口。7月15日,汪精衛召集“分共”會議,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完全破裂。1929年秋冬時節,宣俠父動筆寫作他個人的大革命傳記,即我們看到的《西北遠征記》。這本書原被宣俠父定名為《灰夢》,夢本也能表示對未來的期望,努力想要實現的愿景。然而夢也是虛幻的,理想之夢蒙上一層灰色,則表示在實現愿景的路途上多有荊棘曲折,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宣俠父大革命經歷的創痛感。這種創痛感也并不是事后才有的。1926年,宣俠父將自己的照片送給黃正清留念,相片后題寫了這樣一首詩:“空留一爪志鴻泥,二十八年夢已迷。此影是誰還是我,糊涂了也不須題”。鴻泥者,鴻鳥于雪泥中留下的爪印,乃指往事的痕跡。對于作者來說,這往事雖有跡可循,回首時卻是“空”,所有的努力似乎都看不到理想的結果。故而慨嘆說“二十八年夢已迷”,自己28年的人生中所追求、所努力的方向此時像是迷失,故而說“此影是誰還是我”、“糊涂了也不須題”,集中表達了自己的苦悶心境。
在這“灰夢”的基調中,涉藏民族工作的相關敘述,是少見的亮色。在宣俠父看來,他在國民軍系統三年多的時間里,涉藏工作是少有的有意義的工作。他自從認識黃正清等人后,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民族工作中,組織成立藏民文化促進會、甘青藏民大同盟,幫助起草系列控訴文件。他深刻影響了黃正清等拉卜楞代表,告訴他們解決拉卜楞事件是一時一地的事情,而通過學習文化而使民族自強則是長期的事業,必須著手推進。他甚至對涉藏民族工作還有長期的謀劃。另一方面,他的努力、才華、同情心,都被拉卜楞方面所接受,這些藏族同胞真誠地希望宣俠父給糾紛帶來改變,并且按照他的建議開始積極地“開眼看中國”。甘南之行中,宣俠父途經剛察寺時,寺僧們聽說甘督代表扎西才讓(宣俠父)蒞臨時,紛紛出來迎接。這令宣俠父大為感慨:“我曾經為援助他們費了不少心力,雖然實際上沒有絲毫的功效,但是我所有忠實的同情,已經被甘邊藏民所接受了”。
(二)宣俠父涉藏民族工作對甘南現代社會轉型的影響
黃正清曾說:“宣俠父同志是我的良師益友,我們的交往對我和拉卜楞以及拉卜楞地區都有深刻的影響”。宣俠父與黃正清的交往,當然有寄望于他推動甘邊涉藏地區社會變革的愿望。宣俠父幫助成立的藏民文化促進會,著重推動從文化上改變涉藏地區,推動黃正清這些社會精英開眼看中國,進而開眼看世界,而這其中關鍵的步驟就是在教育上有所行動,特別是學習漢語。通過語言的學習打開認知外部世界的窗口。藏民文化促進會后來遷置于夏河,其組織章程里清晰寫道:“本會為促進藏民文化,實施普及教育,發揚民族精神,刷新民族思想及改善風俗習慣為宗旨”。興辦教育,成為推動現代甘南社會轉型的重要舉措。1928年秋天,拉卜楞藏民小學成立,黃正清兼任校長,隨后又在果洛地區建立了兩所藏民小學。1940年,又在李安宅、于式玉兩位教授的幫助下建立了拉卜楞女子小學。黃正清說,在這草原偏僻之地,興辦教育“都是破天荒的大事,為改變文化落后狀況,作了開創性的工作。在這些學校學習的青少年,有相當一部分在解放后當了干部”。邊疆學家馬鶴天20世紀30年代在夏河考察時曾評價藏民小學的“國文成績不亞內地”,在這所小學里也走出了甘南涉藏地區的第一個共產黨員吳振剛。20世紀30年代以來甘南涉藏地區發生的社會轉型首先要從宣俠父、從蘭州的藏民文化促進會談起。宣俠父與黃正清的接觸是短暫的,但對黃正清和甘南涉藏地區的影響卻是長期的,黃正清說“直到解放之后,甘南地區不少年老的藏民,還在打問‘扎西才讓’同志哪里去了?”拉卜楞藏民小學迎來建校70周年紀念時,黃正清在賀信中寫道:“飲水思源,我們更加懷念宣俠父同志”,“他恩重如山,永遠銘記在我們心里,拉卜楞藏族人民永遠懷念他!”
(三)宣俠父涉藏民族工作實踐在黨的早期民族工作史上的意義
1924年5月,李大釗和中共北方區委即把爭取馮玉祥作為黨在北方開展軍事工作的重點。12月,李大釗赴開封與國民二軍司令胡景翼會談。1925年1月底,李大釗就協助國民軍積極爭取蘇聯派遣專家和援助武器。1925年2月,李大釗又赴張家口與馮玉祥會談。李大釗認為馮玉祥及其國民軍是可以團結的力量,他們雖然脫胎于舊軍閥,但馮玉祥可能成為“孫中山所提倡的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熱烈的信徒”。
在李大釗的影響下,1925年10月,中共中央北京擴大執委會對國民軍的看法轉向積極,認為馮玉祥有聯俄聯共的表現。1926年9月,五原誓師后,馮玉祥宣布接受國共合作的綱領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李大釗、劉伯堅等幫助馮玉祥確定了“固甘援陜”的方針,使國民軍逐漸發展為有較為鮮明革命傾向的武裝,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國民軍加入國共統一戰線,促進了北伐戰爭的勝利,推動了北方革命力量的發展。
宣俠父的涉藏民族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在涉藏地區最早開展的革命實踐。李大釗和黨在北方的統戰工作、特別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在國民軍系統展開的,其范圍從北京、內蒙古,延伸到了西北的陜甘地區。故而宣俠父的相關工作是在李大釗和北方黨的整體計劃下開展的,其涉藏民族工作也是中共北方區委整體民族工作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從黨的早期民族工作史上看,宣俠父的涉藏民族工作有以下兩點值得注意。第一,宣俠父認為拉卜楞事件是一時一地的,從長遠來看,涉藏地區要擺脫軍閥壓迫和剝削,擺脫帝國主義的入侵和利誘,唯有藏族團結自強,其方法即是“文化促進”,推動教育進步,并從語言學習著手,通過語言學習促進交融,通過語言學習打開了解外部時局的窗口,打破內閉,從內在增強力量。第二,引導藏族社會精英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將拉卜楞事件放到國家和涉藏地區的整體局勢中加以考量。從全局看拉卜楞事件,就能將其嵌入到當時的反帝、反軍閥的話語體系,提升解決自身問題的效力。他的這些實踐同時也揭示了文化、民族、國家三種觀念的聯系:在文化上追求團結和進步,通過互相交流與學習,可以打破內閉的地方與民族意識,將個體和群體的命運與中華民族和國家整體的命運聯系起來,從而樹立“共同體”意識,也即“由文化觀引領民族觀,由民族觀拱衛國家觀”,這一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和民族工作歷史上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