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進邊疆治理,需要強化理論支撐。要加強邊疆史和邊疆治理相關的多學科研究,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邊疆學知識體系。深化邊疆治理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推出更多具有影響力、說服力的研究成果。運用好邊疆研究成果,講好新時代中國邊疆治理故事。打造一支政治立場堅定、理論修養和綜合素質過硬的邊疆治理研究隊伍?!?/span>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做好邊疆治理研究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積極投身邊疆治理研究,推出更多具有影響力、說服力的研究成果,為深入做好邊疆治理各項工作、推動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深刻認識重大意義
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迫切需要。我國陸地邊界線長度約2.2萬千米,與14個國家接壤,大陸海岸線長度約1.8萬千米,同8個國家海域相連。邊疆地區不僅是對外開放的前沿,更是展示國家實力和形象的窗口,同時承擔著確保國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任。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世界進入了新的動蕩變革期,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我國周邊安全環境日趨嚴峻復雜。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必須深入開展邊疆治理研究,準確掌握邊疆安全形勢,構建起堅固的國家安全屏障,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迫切需要。邊疆地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區域,也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和交匯區。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深入實施,邊疆地區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深化邊疆治理研究,有助于更好發揮邊疆地區沿邊、沿海優勢,強化與周邊國家的經濟貿易合作,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迫切需要。邊疆民族地區多民族聚居,是民族工作的重點地區。當前,民族工作面臨著新的形勢任務,呈現出一些階段性特征。比如,民族地區發展邁上新臺階,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相對突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不斷鞏固,但國際勢力干擾破壞我國民族團結的風險不容小覷。深化邊疆治理研究,有助于探索形成符合邊疆地區實際的民族事務治理模式,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引導各族群眾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實現邊疆地區長治久安。
深層把握主要任務
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邊疆學知識體系。要立足中國大地,研究中國問題,提煉中國智慧,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邊疆學知識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一是加強邊疆治理基礎理論研究。從學理上弄清楚邊疆治理與國家治理、區域治理、社會治理的關系,厘清邊疆治理的核心要素和基本框架。同時,結合時代要求,對邊疆治理的內涵和外延進行拓展、深化,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形勢的發展變化。二是加強疆域史和邊疆治理史研究。我國陸地邊疆治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包括古代的邊疆開發與管理,近代的邊疆保衛與建設,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邊疆治理實踐。深入系統地研究邊疆治理歷史,可以為新時代邊疆治理提供借鑒。同時,要加快補齊在海洋開發史、海防史研究方面存在的短板。三是加強邊疆治理的理論創新與發展研究。新時代新征程,邊疆治理面臨著新形勢新問題,要在汲取傳統治理智慧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創新和發展邊疆治理理論。比如,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海疆話語體系,推進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論問題。
加強邊疆發展與安全等現實問題研究。一是加快邊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邊疆地區一個都不能少。要深入研究以下問題:優化調整邊疆地區產業結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完善沿邊開放政策體系,打造形態多樣的開放高地;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三個意義”;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等。二是維護邊疆地區民族團結與社會穩定。要深入研究以下問題:從邊疆地區實際出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高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依法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隱患,維護邊疆地區和諧穩定;加強邊疆地區社會治理創新,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三是邊疆地區生態安全與可持續發展。要深入研究以下問題:加強邊疆地區生態保護與修復,保護海洋生態,維護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穩定性;推動邊疆地區綠色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良性互動;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真正讓保護者、貢獻者得到實惠;加強生態治理國際合作,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四是維護邊疆地區邊防安全,加強國際交流合作。要深入研究以下問題:加強邊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邊防管控能力;完善海洋治理體系,維護海洋權益;加強反恐、禁毒、反走私等執法合作,維護邊境地區安全穩定;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外交溝通與協調,妥善解決領土、領海爭端和邊界糾紛;推動邊疆地區對外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改善并深化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
深入掌握和運用研究方法
堅持多學科交叉研究。邊疆治理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問題,涉及眾多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方法,需要運用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要打破學科壁壘,綜合運用歷史學、政治學、民族學、考古學、經濟學、地理學等人文學科,及一些自然科學的理論與方法,進行多學科、多角度、立體交叉研究。比如,運用歷史學研究邊疆地區歷史變遷,運用經濟學分析邊疆地區經濟發展模式,運用人類學探討邊疆地區文化與社會結構等。
堅持實地調研與案例分析相結合。邊疆治理研究不能坐而論道,必須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準確把握邊疆治理的真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真答案。要善于對邊疆治理的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分析研究,提煉出具有普遍意義的治理模式和方法。比如,對邊疆地區在民族關系、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等方面的一些成功案例進行剖析,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堅持歷史比較和國際比較相結合。比較研究有助于拓寬研究視野,從不同角度審視邊疆問題。要堅持以史為鑒,對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邊疆治理政策與實踐進行比較研究,對不同國家在治理邊疆、處理族群關系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進行分析,總結經驗教訓,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堅持政策研究與實踐應用相結合。開展邊疆治理研究,要立足實際,為推進治理邊疆提供參考。要密切關注黨和國家的相關部署,開展調查研究,提出完善和優化政策的建議,切實把研究成果轉化為解決問題、改進工作的實際舉措,為邊疆治理創新發展提供充沛動力。
(來源:《中國民族報》2025年3月5日第5版,作者王宏曉系北方民族大學副校長、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院長)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