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互嵌,搭建民族團結之“源”;文化互嵌,筑牢民族團結之“基”。
黃南州地處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區,全州總面積1.8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8萬人。在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匯聚,藏、漢、蒙、回、土、撒拉族等23個民族聚居交融。
近年來,黃南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強力推進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著力營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良好氛圍,用生動實踐走出了一條具有黃南特色的民族團結進步之路。
如今,黃南州著力發展生態有機畜牧業,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各族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一幅政治上團結統一、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的多民族和諧共生畫卷正徐徐展開。
多元一體的文化之“融”
多元文化是建設美美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生動力。
黃南州委、州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工作,把民族團結進步作為事關全局的基礎性和戰略性工作來抓,特別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創建工作啟動以來,全州上下圍繞“兩個共同”主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著力推動“一優兩高”,全力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在黃南,不謀民族工作,不足以謀全局。州委、州政府通過高點謀劃與高位推動,強化意識形態主體責任,將“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融入國民、黨員、法治及家庭教育,頒布《黃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條例》等法規,增強文化認同與自信。同時,推動地區高質量發展,實施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發展生態有機畜牧業,促進文化旅游融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升各族群眾獲得感。此外,堅持問題導向,探索社會治理新模式,促進各民族繁榮發展,為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奠基。在一系列舉措的耕耘下,全州呈現出政治大局穩定、經濟持續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順、各族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2019年12月9日,國家民委發布相關文件,正式命名黃南州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
黃南州積極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既是對長期以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實踐成果的鞏固和提升,也是在新起點上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科學發展的重大舉措,標志著黃南州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邁入了新的階段。
經濟繁榮的發展之“和”
產業興則經濟興,產業強則城市強。
近年來,黃南州還立足功能定位和資源稟賦,按照“數字化賦能,標準化提升,品牌化打造,全產業鏈發展”的思路,做大主導產業、做強優勢產業,以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奠定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質基礎,在探索產業致富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尤其是特色餐飲服務業,已發展為推動全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
作為黃南州群眾購物的最佳選擇地之一,行走在同仁市中山市場,藏、漢、土、撒拉語在耳邊交織回蕩。
在這里,生活氣息濃厚,瓜果蔬菜攤、牛羊肉店鋪、面點行當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店一路排開,一應俱全;在這里,語言不通、溝通難從來不是問題,買賣雙方能夠自如切換藏漢雙語進行交流。
“老板,給我挑個瘦一點的羊。”
“不不不,老板,要肥一點的。”
“你孩子們說要瘦的。”
“肥的、瘦的,各要一只。”
……
在隆務草原牛羊肉鋪里,前來買肉的藏族老人和兒孫們商量著購買羊肉事宜。
肉鋪老板雖是回族,但他正用一口流利的藏語與這幾位藏族同胞交流溝通著。
“老板的藏語說得很好,這樣做買賣,對大家都很方便。”旁邊,一位說著純正漢語的藏族老常客笑著對肉鋪老板豎起了大拇指。
其實在隆務老街和中山市場,像肉鋪老板一樣會說藏語的回族人很多,他們對藏、漢、撒拉語的靈活運用及語言上的無障礙交流,讓人感受到黃南州多民族大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團結與和睦。
如今,像晶黃果飲品、熱貢土燒饃、各類特色乳制品、向陽村土豆粉、海蘭褐蛋雞、同仁老八盤等一大批獨具特色的地方餐飲,琳瑯滿目,不僅豐富了群眾的餐桌,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更成為了黃南餐飲文化發展的有力見證。
為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除了餐飲業,黃南州在探索技能增收、產業致富的途中不斷尋找“好路子”。
年初以來,全州工信系統通過打好由政府引導、銀行配合、全民參與的促進消費“組合拳”,陸續開展了“神韻黃南、知味同仁、靈秀尖扎、樂享澤庫、約惠蒙旗”等為主題的一系列“青親U惠”促消費活動。
通過在全州篩選商超、加油站、家電、餐飲和住宿等300余家商貿流通企業,推出“滿300元立減60元”“滿200立減40元”中石油、超市、餐飲、酒店、零售商戶電子消費券,及“滿1000元立減300元”“滿600元立減150元”家電消費券,累計投入促消費資金950萬元,發放消費券75期、27萬張,預期拉動消費4700萬元,產業高質量發展結出累累碩果。
“這一系列舉措有效提升了市場消費信心,促進了經濟循環暢通。各族群眾共推產業經濟一體化,共享經濟繁榮成果,共同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經濟共同體。”州工信局商務科科長馬燕表示。
揚帆正當時,起航砥礪行。全州大力提升開放程度、創新力度和市場活躍度的各項舉措,讓各大商超、市場,成為廣迎各族群眾共慶共樂的大舞臺,為促進各族群眾廣泛交往、推動經濟深度交融注入新活力。展現了黃南州在推動經濟發展與促進民族團結方面的積極成果,也見證了多民族的和諧共處與文化交融。
以民為本的長治之“安”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是一座城市幸福感的重要源泉。
黃南州市場監管部門始終緊緊圍繞“食品安全狀況良好、食品安全工作落實到位、群眾認可社會滿意”的標準,把食品安全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民生大事來抓,不斷提升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能力,切實保障餐飲服務環節食品安全,確保食品安全形勢平穩。
“我們深入一線,走進學校食堂、機關食堂及各餐飲門店,細化就餐區環境、設施、清潔和消毒操作要求,指導餐飲服務提供者加強環境和衛生規范化、精細化管理。為的就是抓牢源頭治理,抓好過程監管,抓實質量標準,抓嚴執法懲戒,堅決筑牢安全防線和產業根基。”黃南州市場管理局負責人表示。
餐飲業中,“四千年喇家拉面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店老板對從業人員的個人衛生及店內環境衛生要求都極為嚴格。
“我們致力于打造‘清潔廚房’,優化廚房布局及硬件設施,提升后廚衛生環境管理水平,就餐顧客也非常認可我們的環境衛生。”店老板微笑著說道。
談及用餐感受,正在就餐的顧客顧先生對該店的環境布置、衛生條件以及餐品味道也十分滿意。他說:“因為家人不在身邊,我一個人做不好飯,所以經常在這里吃。這家店的味道好、衛生好,我們作為顧客也吃得放心。”
使命重在擔當,實干鑄就未來。餐飲業不僅是黃南州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餐飲文化和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載體。
全州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將“團結、和諧、發展、奔小康”作為主基調主旋律,將新文化、新理念、新思想不斷融入城市建設中,加快構建符合黃南州實際的產業體系,穩步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后勁,不斷提升地區自我發展能力,使各族群眾在經濟追趕式發展中享受到更多民生紅利。
讓各個民族同頻共振、奏響和聲,讓黃南州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更有厚度、更有保障,讓經濟水平“優化、活化、顯化”成為黃南自信從容的共融底色,共同譜寫出民族團結、互嵌融居、和諧共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絢麗篇章!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