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寧市城中區宏覺寺考察時指出,“宏覺寺這座千年古剎,在增進歷代中央政府與藏傳佛教聯系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要保護好這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作出新貢獻。”西寧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充分挖掘、整理、宣傳宏覺寺歷史故事,著力提升宏覺寺作為省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的影響力,將其打造成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窗口,引導各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一、共繪“同心圓”,打造愛國主義教育窗口。將傳承紅色基因、抒發愛國情懷作為宏覺寺愛國主義教育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將宏覺寺打造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依托宏覺寺現有展廳,組織開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等現場教學,深入開展國旗、憲法、法律法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寺廟活動,組織僧眾、信教群眾舉行升國旗儀式,教育引導僧眾和信教群眾牢固樹立“四個與共”“五個認同”思想。實施藏傳佛教寺廟書屋暨“中華文化書屋”標準化建設,配齊硬件設施,建立完善書屋管理、圖書借閱等制度,打造集“僧眾學習教室、思想交流平臺、教育宣傳陣地”為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窗口。扎實開展教義闡釋,大力弘揚藏傳佛教教義中的積極思想,在講經過程中深入挖掘有利于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常態化開展移風易俗活動,著力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二、共播“石榴籽”,打造民族團結宣傳窗口。充分發揮宏覺寺省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作用,深入挖掘宏覺寺深厚歷史文化資源,設置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展館、習仲勛同志與十世班禪友誼紀念館、班禪行宮、大殿四個部分,總結十世班禪大師、喇欽·貢巴饒賽、喜饒嘉措大師等藏傳佛教歷代大師們的愛國愛教優良傳統,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今年以來,宏覺寺累計接待參觀學習團隊500批次,覆蓋群眾2萬余人。打造宏覺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以“文成公主進藏”“涼州會盟”為主題,講述各族群眾共同開拓疆域的歷史,展現各族群眾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民族團結壯美畫卷,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和睦相處、共同進步。廣泛征集宏覺寺民族團結進步故事新聞線索,邀請新華社、中央電視臺青海總站、青海日報等中央及省級媒體赴宏覺寺開展采風活動,刊發《宏覺寺:千年古寺見證民族團結進步歷史》《文成公主筑土壇、班禪駐錫地帶你了解這座高原古寺的前世今生》《西寧市“鑄牢+文藝+旅游”融合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優秀稿件62篇,進行專題宣傳報道9次,不斷拓寬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渠道。
三、共施“營養肥”,打造宗教中國化示范窗口。加強民管會班子建設,將“愛國愛教、遵紀守法、品行端正、辦事公道”作為民管會班子成員推薦任用主要依據,成立民主管理評議委員會,制定評議辦法,定期對民管會履行職責、宗教活動、財務管理、宗教人員操守等情況進行評議,接受社會監督,持續提升寺廟管理民主化、規范化、制度化水平。按照“簡明、管用、能用”原則,從融合寺廟傳統寺規戒律和現行規章制度入手,修定完善寺廟各項制度,延伸到寺廟內部管理的全流程各環節,實現用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形成傳統管理與現行制度管理的有機結合。嚴格落實“駐寺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工作要求,選優配強駐寺干部,認真開展駐寺各項工作,推動寺廟管理規范高效運轉。以支持宗教團體加強自身建設為主要內容,以學習憲法和貫徹落實新修訂的《宗教事務條例》為重點,常態化開展國情教育、安全教育、法治教育,深入推進藏傳佛教寺廟“教風年”活動,確保寺廟僧眾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加大寺廟僧人保障力度,將宏覺寺15名宗教人員全部納入養老保險參保范圍,完成寺廟供暖系統升級改造。
四、共護“團結花”,打造鑄牢意識模范窗口。加強宏覺寺文物保護工作,實施宏覺寺過廳、釋迦殿修繕2項文物保護工程,實施寺廟內外基礎設施提升改造工程,推動宏覺寺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中發揮更大作用。堅持把政策法規宣傳教育貫穿于寺廟管理工作全過程,以“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示范寺觀教堂”建設、“和諧寺廟”建設及“法治宣傳月”“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等活動為載體,采取召開宣講座談會、觀看愛國主義主題教育片等多種形式,開展分層次、有針對性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規和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等宣傳教育活動。積極舉(承)辦“全國第十屆因明學術研討會”“青海因明學會成立暨第一屆因明學術專家交流會”等研討會,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講座,進一步激發宗教界人士與信教群眾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熱情,堅定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近年來,積極協助相關部門舉辦各類宣講會70場次,參加人員達2000余人次,發放宣傳材料2萬余份,制作宣傳展板210塊、橫幅100條。
五、共架“連心橋”,打造各族群眾“三交”窗口。大力宣傳、教育、引導信教群眾發揚中華民族“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優良傳統美德,積極服務社會,持續釋放正能量,推動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在日常開展宗教活動的基礎上,把佛教教義教規與現代慈善精神相結合,規范慈善活動,推動愛心傳遞,促進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2010年玉樹特大地震期間,宏覺寺弘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華美德,帶領僧眾將價值100余萬元的食品、帳篷、被褥等救災物資送到災民手中;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宏覺寺僧眾心系群眾安危,密切關注疫情防治工作,積極參與同心抗疫公益慈善活動,籌集善款10萬元支援湖北;2021年河南多地遭受洪災,宏覺寺認真踐行社會責任,第一時間通過慧海公益基金捐助5萬元現金,為災區群眾送溫暖。
(來源:青海石榴籽家園)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