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初,“中國西藏與南亞各國關系的歷史與現狀研究”課題組成員一行來到林芝市巴宜區,參觀調研巴宜“紅旗頌”紅色研學主題教育聯展館。
自2021年9月以來,林芝市巴宜區委立足習近平總書記曾考察到訪地——八一鎮巴吉村、林芝鎮嘎拉村及老林芝縣委舊址,電影《雪山淚》取景地、“一面國旗”故事發生地林芝鎮立定村等紅色資源,圍繞“黨建領航、優勢驅動、先鋒巴宜”工作思路,突出紅色資源賦能綠色產業,將全區紅色文化教學點、黨建示范點、生態旅游景區景點串點成線,推出“黨性教育精品線、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產業線”,形成了4個核心展覽館,2條精品線路,23個教學點的“4+2+23”黨性教育總體布局。
巴宜區“紅旗頌”聯展館示意圖
一、巴宜“紅旗頌”的四個故事
(一)立定村唱響“解放頌”
1951年5月23日,在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英明決策下,《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簽訂,由此結束了西藏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的屈辱歷史。西藏人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祖國大家庭中,經歷民主改革,擺脫政教合一封建農奴制的奴役,獲得新生,西藏地方歷史也翻開了嶄新的一頁。“解放頌”展覽館里的故事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展開的。
立定村“解放頌”展覽館
旺久書記和一面國旗的故事:1937年,旺久出生在巴宜區米瑞鄉的一個農奴家庭,是當時處于農奴制度的西藏社會地位最為低下的“朗生”。1951年,中國共產黨的光輝照進雪域高原,西藏和平解放,旺久和他的家人也翻身當家做了主人。1958年,21歲的旺久被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推薦到北京參加為期兩年的少數民族學習班。1960年,旺久在北京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合影留念。回來后為了慶祝新生活,旺久就帶著黨員們縫制了這面國旗。這些年來,旺久播撒的愛黨、敬黨的種子已在立定村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旺久書記的一生是老一輩共產黨員奮斗不息的真實縮影,也是西藏翻身農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啟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
旺久老書記親自縫制的紅旗
立定村的“國旗護衛隊”
電影《雪山淚》在立定村取景的過程:西藏第一部反映民主改革題材的彩色電影《雪山淚》改編自西藏話劇團1964年首排的大型話劇《不準出生的人》。農奴扎西與央金朝夕相處,彼此相愛。在扎西舍命救下主人之后,農奴主珠瑪答應扎西替央金還清債契后,就讓他倆成親。然而朗色活佛企圖霸占央金,他以扎西和央金的結合違背神意為由,剜去了扎西的一只眼睛,還不準他們的孩子出生。央金偷偷生下她和扎西的一對雙胞胎女兒一一姐姐達娃和妹妹尼瑪,把她們交給鐵匠洛桑夫婦收養。誓死不從朗色的央金跳進了雅魯藏布江,扎西從此裝啞不再說話。1957年,西藏一小撮上層反動分子準備叛亂,這時達娃和尼瑪已經十八歲。達娃發現農奴主珠瑪從國外偷運武器,正要去報告解放軍時,被朗色殘忍殺害,并被剝下人皮做成一面擂鼓。1959年叛亂被平息,兩年前投奔解放軍的尼瑪回到家鄉。扎西經歷了無盡苦難,又親眼目睹了妻女的慘死,在訴苦大會上,他終于發出“我要把珍貴的哈達親手獻給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心聲。農奴們在工作隊的領導下紛紛揭竿而起,珠瑪和朗色受到了應得的懲罰,扎西和尼瑪父女團聚,世代當牛做馬的農奴站起來了。《雪山淚》的取景即在立定村,我們驅車途經央金跳江取景處時,對暗無天日的舊社會的痛恨油然而生。如今,當人們來到立定村旅游參觀,電影《雪山淚》的情節便歷歷在目。不忘歷史,才會倍加珍惜今天美好的幸福生活。
電影《雪山淚》及其主演
“解放頌”展覽館圍繞“綠色家園”“紅色傳承”“金色立定”三個篇章進行布展,重點講述旺久老書記“一面國旗”感人故事、《雪山淚》在立定村取景拍攝的臺前幕后故事。巴宜區依托優越地理位置,積極探索生態旅游、文創產品、網絡直播帶貨等產業發展新路徑,實現了習近平總書記“讓日子越過越紅火,生活更上一層樓”的美好期許。
(二)巴宜區高歌“英雄頌”
西藏和平解放之后,中國共產黨在西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在迎難而上的精神鼓舞下,西藏開始修建兩條進藏公路,這既是改變西藏落后面貌的開端,又空前密切了西藏與祖國內地的聯系。
和平解放前的西藏,沒有一條真正意義的公路。據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紀要》一書記載,只有從布達拉宮到羅布林卡的一條不足1公里的土路,當地出行和運輸物品僅憑人背馬馱。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各族人民群眾組成11萬人的筑路隊伍,在“世界屋脊”之上修了整整4年的公路。1954年12月25日,康藏(后改為川藏)和青藏公路全線通車,結束了西藏沒有現代公路的歷史。自此,“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無名英雄,為建設西藏繼續貢獻力量。
修建川藏公路時使用過的解放牌卡車
解放軍戰士在修路(場景復原)
繼立定村“解放頌”之后,巴宜區“英雄頌”圍繞“老西藏精神”和“‘兩路’精神”進行布展,全面展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林芝市、巴宜區歷史沿革變遷的大事記,“老西藏”“新西藏”接續奮斗歷程,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巴宜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激勵引導各族干部群眾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矢志不渝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的建設中。
(三)團結就是力量,嘎拉村高唱“團結頌”
2021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赴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嘎拉村考察時指出:“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一個縮影,這里是民族團結進步之花盛開的地方。”
西藏和平解放以來,嘎拉村實現了從“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民族團結示范村的跨越。嘎拉村現有農牧民33戶149人,以產業興旺為重點,做好“旅游+”文章,推進壯大村集體經濟,培樹桃花旅游文化節品牌。該村投資1400萬元實施基礎設施提升改造、人居環境整治等項目,打造以“團結頌”為主題的教育展覽館,升級改造3家家庭旅館,打造“桃花源”景區、觀光采摘園,組建農牧民運輸隊。2022年,嘎拉村集體實現收入1206.1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9萬元,高出巴宜區平均水平0.89萬元。2023年,嘎拉桃花源已接待游客11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310萬元,進駐餐飲、文創、旅拍、民族文化體驗等各類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共28家,創收31萬元。這些企業和個體經營者,既是嘎拉村鄉村振興路上的代表,也是民族融合、互幫互助的成功典范。
嘎拉村“團結頌”展覽館
嘎拉村“桃花文化旅游節”收入柱狀圖
如今的嘎拉村,已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帶領群眾致富、維護社會穩定、守衛邊疆領土、開展反分裂斗爭的堅強戰斗堡壘。“團結頌”展覽館高度還原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嘎拉村考察調研相關情景,并探索了嘎拉村的“致富密碼”。該展覽館在2022年7月被評為“林芝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四)面向未來,巴吉村與“振興頌”的故事
2021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紀念日,2021年也是中國建成小康社會之年。西藏各族人民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開啟“鄉村振興”的美好生活。與其它鄉村不同的是,巴吉村是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關心的一個地方。1998年和2011年,習近平同志曾兩次到巴吉村考察調研,為這片土地留下了深深關愛和殷殷囑托。
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到巴吉村考察調研
2023年9月的林芝,秋高氣爽,群山翠綠。當我們走進位于國道318線上遠近聞名的巴吉村,整潔寬敞的村道、錯落有致的藏式樓房、村民家門口的一輛輛轎車,現代、文明、富裕的高原新農村景象映入眼簾。
巴吉村“振興頌”展覽館
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如今在巴吉村全部實現。全村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小學六年級升學率、養老保險參保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保率全部達到100%,70歲以上老人每年領取2000元養老金。如今,巴吉村集體資產評估達10億元,年收入連續三年突破1000萬元。
巴吉村近年來經濟總收入柱狀圖
巴吉村文創產品展銷
“振興頌”展覽館全面展示了巴吉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1998年、2011年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并將其轉化為團結帶領全村黨員群眾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動力。如今,巴吉村已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產業村”“富裕村”“文明村”,村民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二、“紅旗頌”展覽館的特色與啟示
(一)尋訪老物件,挖掘紅色記憶
為講好西藏故事,挖掘紅色記憶,展覽館籌備工作人員努力搜集一手資料,包括老十八軍首批進藏女干部楊星火作詞《一個媽媽的女兒》手稿,“獻身綠色事業的忠誠衛士”李彬烈士生前日記、革命烈士登記報告表,電影《農奴》海報、連環畫,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時期老照片、老物件在內的珍貴資料600余件,做到有事可說、有物可看。截至目前,展覽館已經吸引區內外400余個黨組織、2萬余人次黨員干部慕名“打卡”。
(二)加強培訓力度,打造多元化講解隊
作為連接展覽館與參觀者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巴宜區委高度重視講解員隊伍建設,組建了以“農牧民黨員為主,機關干部為輔”“縣、鄉、村三級聯動”的紅色講解員隊伍,并舉辦了兩期紅色講解員培訓班,采取“專題講座+現場觀摩+情景演練”的模式,邀請11名專業老師授課,組織35名參訓講解員走進部隊、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工布公園等地觀摩交流、現場試講,全面提升講解能力和綜合素質。
嘎拉村展覽館開館后,已有13名講解員(農牧民講解員5名)參與到講解工作中,帶動村內增收6.5萬余元。講解員隊伍成為傳承“老西藏精神”、“‘兩路’精神”,弘揚正能量,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橋梁紐帶。
(三)開辟精品線路,發展紅色旅游
把紅色展覽館建設成為群眾感念黨恩的重要陣地、深化黨員教育的生動課堂、助推鄉村振興的有效平臺,推出“打卡‘紅旗頌’·藏鄉看振興”紅色研學主題教育聯展精品紅色旅游線路,在打卡展覽館的同時,延伸參觀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基層治理成果,變單點參觀為全線游覽,并增加體驗教學、情景教學、影視教學等多種現代教學模式,引入沉浸式黨課,配置多功能展播廳,變走馬觀花為深度體驗。切實形成主題鮮明、特色突出、配套完善的紅色教育精品線路。2022年桃花節期間,嘎拉村創新推出“紅色展覽館+桃花源景區”旅游套票,創收110余萬元,紅綠產業協同發展成效明顯。
(四)開發文創產品,壯大村集體產業
依托展覽館,不斷健全紅色產業鏈條。以開發文創產品為切入點,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嘎拉村開發了紅色文創套盒(桃花胸針、書簽)、桃花口罩、桃花雨傘;立定村則以DADA(工布阿達)、牛皮船為主題,開發了帽子、T恤、鑰匙扣、抱枕、項鏈、手鏈、冰箱貼、汽車擺件等20多個品類的文創產品,為村集體增收24.2萬元。同時,積極搭建銷售平臺,在嘎拉村試點推行文創供銷社,在城市主要街道推行城市紅色驛站,對文創產品、特色農牧產品、土特產進行展銷,切實以城市黨建助推鄉村振興,形成城鄉一體振興大格局。
黨性教育活動合影留念展示墻
三、結語
2019年末至2020年初,當武漢因疫情面臨嚴重困難之際,巴吉村101戶捐款25.2萬元,嘎拉村33戶捐款37.8萬元,書寫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感人篇章,成為西藏各族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共渡難關的生動寫照。
林芝巴宜區“紅旗頌”已成為挖掘紅色故事、開發紅色資源的成功案例。紅色主題聯展傳遞出中國共產黨為各族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責任擔當,傳遞出各族人民團結友愛、手足相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奮斗的精神力量。這是最生動的黨性教育,也是最好的課外學堂。
課題組成員聆聽講解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