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民俗、文化
1.關于西藏文化保護與現代化的幾點戰略思考/格勒《中國藏學》2018:1
2.邊緣理性的田野呈現:白馬峪白馬人池哥晝知瑪角色的文化闡釋/權新宇《西藏研究》2018:3
3.四川平武白馬藏族婚俗儀式中的音聲元素探析/楊揚《西藏研究》2018:1
4.儀式與文化記憶——以山南扎囊縣扎塘村“望果”為例/萬代吉《西藏藝術研究》2018:1
5.試論阿里普蘭婦女傳統服飾及其文化特征/伍金加參《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8:1
6.藏族傳統裝飾圖案中動物紋樣的流變及其文化表現/格桑多吉《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8:1
7.藏族傳統紋樣中幾何紋樣的類型及其文化解讀/格桑多吉《西藏藝術研究》2018:1
8.珞巴族的生活習俗/吉太加《西藏藝術研究》2018:1
9.光輝的歷程豐碩的成果——改革開放40年來西藏文化綜述/崗青《西藏藝術研究》2018:2
10.“古道游牧情,奔向新時代”——2018年“當吉仁”賽馬節/嘎瑪尊追桑布《西藏藝術研究》2018:2
11.融合虛擬現實技術的布達拉宮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張孝飛《西藏發展論壇》2018:3
12.山崇拜與神山文化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貢獻——以青海省藏區神山為例/趙海鳳、張嘉馨等《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8:1
13.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非遺”的傳承與重構——以青海省尖扎縣藏族“神箭”文化為例/王淑琴《青藏高原論壇》2018:2
14.論明清時期儒學在卓倉地區的傳播及影響/祁文壽《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8:2
15.傳統的發明:和日村藏族石刻流程、工具與技藝/馮雪紅、向錦程《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18:2
16.藏族通婚禁忌與守護神信仰關聯性研究——基于安多藏區田野調查的人類學思考/劉軍君《西北民族研究》2018:2
17.甘青藏區民間工藝的傳承與創新——以瑪尼石刻和敲銅工藝為例/王東《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8:2
18.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影響因素及政策分析——基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探討/李少惠、成廣星《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4
19.論“雍仲”符號的形式與內涵/拉旺《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2
20.傳統藏式家具審美特征及成因研究/呂荔、呂埴《民族學刊》2018:3
21.藏族傳統首飾藝術設計的影響因素及啟示/祁璇《貴州民族研究》2018:2
22.文化協從機制與青藏高原的生態系統——基于西藏斯布村與甲多村的研究/李靜、王彬斐《貴州民族研究》2018:3
23.白馬藏族“池哥晝”及其文化層的金字塔型構造/權新宇《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8:6
24.藏族碉樓的“神性”——理性與遺產性/李春霞《民族藝術》2018:3
25.西藏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和模式分析/王桂勝《中國藏學》2018:3
26.喪葬與宗教:少數民族喪俗信仰研究發凡——基于藏族喪葬文化研究綜述的反思/葉遠飄《西藏研究》2018:6
27.白馬藏族家庭祭祀儀式調查研究/拉先《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8:3
28.安多熱貢地區的主要民族與文化形態研究/李加才讓《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8:3
29.從飲食類諺語看藏、英文化異同/扎桑《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8:4
30.藏歷特征及“節氣”文化管窺——他者的角度/陳映婕、張虎生《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8:4
31.日喀則市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及保護研究/楊婭、原佳麗《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8:4
32.新時代西藏文化傳播的價值關懷和基本訴求探析/袁愛中、郭鋒、李聿哲《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8:4
33.青海江河文化的梳理思考與學理建構/趙宗福《青海社會科學》2018:4
34.認同與重構:基于“熱貢原生態文化建設試驗區”的民族學思考/李加才讓《青海社會科學》2018:5
35.家屋的意義:嘉絨藏族的房名繼承與親屬關系/李錦《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9
36.藏族創新發展的文化模式探析/劉然《貴州民族研究》2018:12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