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學領域的科技論文,主要介紹藏族傳統科學技術方面的研究進展。本年度所發表論文和出版專著的內容涵蓋傳統天文歷算、數學、手工業、生產生活等。具體如下:
(一)傳統數學和天文歷算
天文歷算屬于藏族傳統文化“小五明”之一,又稱“歷算明”。本年度發表的論文,既有傳統的對天文歷算和數學的文獻研究,也有從現代角度的認識等。
現代研究如:夏吾才讓的《論藏族歷算中的數學思想》(《高原科學研究》第3期)認為,歷算學中蘊含著豐富的現代數學思想和方法,通過分析藏歷紀年法和農歷干支紀年法之間的關系,指出藏歷紀年法與現代數學的關系,并分析藏歷中三種不同的五曜推算法(太陽日推算法、太陰日推算法和宮日推算法),提出藏族天文歷算領域中數理運算的科學觀點、定位和特色,以及其中呈現的現代數學的邏輯思維、基本思想、推算性質和應用方法等。邊巴、拉窮的《藏族傳統籌算的運演方法分析》(《高原科學研究》第3期)通過對藏族傳統籌算本《八章算法》和《八章算法考釋》的比較研究,從算法角度分析藏族傳統籌算數學的運算符號的功能和藏族傳統籌算的符號表現、運演方式和數學體系的構建,并介紹傳統籌算數學的四則運算的具體算法、求解應用題的常用方法和特殊圖形的面積算法。
傳統研究如:才項多杰的《敦煌出土的藏文九九乘法表與西藏傳統籌算中出現的九九乘法表對比研究》(《青藏高原論壇》第4期),介紹了敦煌藏文九九乘法表和西藏籌算中的九九乘法表的淵源關系及其發展演變。拉毛吉、旦增尼瑪的《藏文史料與天文歷算文獻中的相關問題糾錯舉隅》(《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認為,《青史》《拉卜楞寺志》《白史》為藏族歷史文獻中重要的三部著作,但在其藏文原文尤其是漢文譯本中存在著年代、人名等或大或小的問題,《西藏的天文歷算》是漢文書寫的藏傳天文歷算方面的專著,存在著重要的公式和關鍵數據的錯誤。該文針對這些著作中涉及藏傳天文歷算的章節,進行舉例糾正或指正翻譯錯誤。
(二)傳統手工業
本年度有3部著作出版,分別關注藏族傳統服飾、木碗的制作與文化:李燕、王春霞主編的《藏服的發展與制作》(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介紹了藏族服飾文化的發展概況以及傳統藏服的設計、制作方法。格桑白瑪措姆的《云南藏木碗考記》(云南民族出版社),介紹了藏木碗的起源、分類、文化內涵、制作工藝、裝飾紋樣和技巧以及云南迪慶藏木碗產業發展等。李志農、劉虹每的《云南藏族木碗文化》(云南美術出版社),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角去認識云南藏族木碗的制作及其與民眾生計、生活、信仰等的關系。
論文主要關注藏族傳統科技、手工業的現代轉型。例如:劉玉等的《文化資本可持續發展視域下西藏山南民族傳統手工業的現代轉型研究——以澤帖爾為例》(《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以歷史上專供高僧及官員貴族使用的精品面料澤帖爾為例,分析藏族傳統手工業的現代轉型,認為澤帖爾成功實現了現代轉型,既實現了文化價值,也實現了經濟價值,為西藏其他類型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模式,提出傳統民族手工業要實現現代轉型,必須同時重視手工業本身的經濟文化二重屬性,兩者不可偏廢。馮雪紅、向錦程的《傳統的發明:和日村藏族石刻流程、工具與技藝》(《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介紹了青海澤庫縣和日村傳統石刻手藝的流程、雕刻工具、技藝以及村民在移民搬遷后對石刻技藝的延續和發展。楊明芬的《淺談西藏制陶技藝的歷史與現狀》(《西藏科技》第5期),介紹了西藏制陶技術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過程,以及發展中面臨的挑戰和困境,分析了制約西藏制陶技藝發展的因素。其他還有:李國政的《從傳統到現代:制度變遷視野下的西藏民族手工業發展》(《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劉英的《四川藏族傳統金屬手工藝的產業化探索》(《美術大觀》第4期),等等。
(三)其他
李何春的《西藏芒康縣和青海囊謙縣兩地傳統曬鹽技術的比較研究》(《云南社會科學》第6期)認為,鹽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物質,制鹽技術的分析對于掌握人類社會的文化變遷尤為重要,通過對青海省囊謙縣境內的8個鹽場和西藏自治區芒康縣境內的鹽井進行調查和比較發現,就二者取鹵的方式而言,實為井鹽,制鹽技術采用曬鹽法。土登多杰(??????????????????)的《薩迦時期安多地區藏文木刻版形成歷史考究》(《西藏研究》第4期),考證了公元13世紀安多地區藏文木刻版的形成歷史。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