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臨床研究
臨床研究是藏醫藥學術研究的重要領域,發表的論文較多,按研究內容主要可分為4個專題:藏醫循證醫學研究、藏醫療效觀察研究、疾病的藏醫診療、藏醫臨床護理。
(一)藏醫循證醫學研究
近年來,循證醫學研究方法被引入到藏醫之中,成為藏醫臨床科研的亮點。本年度有3篇論文發表。
徐志偉等的《藏藥如意珍寶丸治療神經性疼痛療效的Meta分析》(《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1期),采用循證醫學系統評價研究的方法,納入藏藥如意珍寶丸治療神經性疼痛的臨床研究文獻8項,總樣本量1327例,結果發現,如意珍寶丸的療效優于對照組(OR=5.07,95%CI:3.56,7.2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故認為如意珍寶丸在治療神經性疼痛方面存在一定的優勢,但尚需更多高質量、大樣本的臨床試驗進一步驗證。
澤碧等的《藏藥相關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文獻評價》(《中國藥房》第16期),采用循證醫學文獻評價方法,收集了藏藥隨機對照試驗235篇,用Cochrane協作網偏倚風險評價工具5.1.0評價文獻質量,研究發現,現有的藏醫臨床隨機對照研究存在數量較少、整體質量較差、結局指標設置不科學、安全性報告不足等問題,并提出了改進策略。
羅輝等的《藏醫藥臨床研究指南制定的方法探討》(《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第7期),基于2015年《中醫藥與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方法指南》發布的背景,提出在該《指南》的基礎上,結合藏醫藥學自身的特色進行相應的調整或細化,形成特異性的藏醫臨床研究方法指南,以便更具針對性地指導藏醫藥臨床科研的開展,從而為藏醫藥的發展和推廣應用提供可靠的循證醫學證據。
(二)藏醫療效觀察研究
主要是藏醫醫生開展的臨床觀察性研究,以及對所治療患者病歷資料的回顧性總結,評價藏藥或藏醫外治療法的臨床療效,部分研究還設置了對照組,比較藏醫和西醫常規治療的療效差異。代表性的研究如:
.藏藥與西藥或中藥的比較
伍筱銘、王思農的《藏藥二十五味兒茶凝膠外治手背部慢性濕疹的對照研究》(《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第1期),評價藏藥二十五味兒茶凝膠對雙手背部慢性濕疹的療效,納入42例雙手背部慢性濕疹患者,隨機分配單手背進行治療,一只手背采取兒茶凝膠外用,另一只手背應用西藥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治療序貫治療15天,結束治療后隨訪28天,采用癥狀、瘙癢度評分法評價皮損改善情況及瘙癢緩解情況,觀察復發情況。結果顯示,藏藥組、西藥組的有效率、癥狀改善、瘙癢度緩解率均無統計學差異,藏藥組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對照組還出現了色素沉著、毳毛增多等副反應,提示藏藥二十五味兒茶凝膠治療慢性濕疹療效與激素相當,且具有復發率低、不良反應低的優勢,可遴選為傳統藥治療慢性濕疹的外用新劑型。
類似的研究還有:華太本的《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藏醫辯證治療效果研究》(《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第18期),米瑪次仁的《研究藏藥二十五味驢血丸對痛風的治療效果》(《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第10期),丹增卓瑪、邊巴堅參的《藏藥14味羚角丸治療痛經的臨床觀察》(《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2期),等等。
1.藏藥聯用西藥與單用西藥的比較
柴多的《藏藥七味地骨膠囊聯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治療高原地區糖尿病合并肺炎療效觀察》(《北京中醫藥》第2期),納入97例長期居住于高原地區的糖尿病合并肺炎患者,給予藏藥七味地骨膠囊聯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治療;并以90例接受阿莫西林鈉舒巴坦鈉及對癥常規綜合治療的患者為對照組,比較2組的療效。結果顯示:藏西醫結合組的有效率,FBG、2hPG、WBC緩解率,治療后癥狀、體征及胸片陽性改善情況,均優于單用西藥組,提示藏藥七味地骨膠囊聯合西醫常規治療,有助于提高對高原地區糖尿病合并肺炎的臨床療效。
類似的研究還有:陳曉培的《藏西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體會》(《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第31期),格日多杰、才旦多杰的《藏醫治療高原地區風濕性心臟病120例臨床觀察》(《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第33期),化毛加、米瑪的《藏藥西切楚巴聯合色朵阿巴治療腹瀉的療效觀察》(《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5期),等等。
2.不同藏醫藥療法之間的比較
羊壯扎西、德吉措的《七味能消丸治療慢性便秘的臨床研究》(《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第18期),比較藏藥七味能消丸和傳統藏藥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臨床療效差異,兩組各納入38例患者。結果顯示,七味能消丸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類似的研究還有:德慶玉珍、達瓦次仁的《藏醫治療隆滯布病(腦梗塞)臨床療效觀察研究》(《西藏科技》第10期),瑪久措等的《藏藥催湯顆粒治療流行性感冒的54例療效觀察》(《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第27期),等等。
.藏藥聯用西藥與單用西藥比較的衛生經濟學研究
邱懷德等的《藏藥藥浴應用于腦卒中康復的衛生經濟學評價》(《中國康復醫學雜志》第12期),是目前可見的首個評價藏藥衛生經濟學的臨床研究。此為本年度藏醫臨床研究的亮點。該研究采用隨機對照試驗設計,納入腦卒中患者403例,隨機分為常規康復組202例和藏藥藥浴組201例(常規康復加藏藥藥浴)。治療4周。采用Fugl-Meyer評分(FMA)、改良Barthel評分(MBI),分別在治療前、治療2周后、治療4周后評估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記錄全部醫療花費。衛生經濟學指標采用成本效果比,以直接醫療費用與FMA和MBI評分變化值的比值評價,同時計算藏藥藥浴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進一步衡量其成本效果。結果顯示:治療4周后常規康復組FMA值、MBI值較治療前分別提高(6.92±8.48)分和(7.78±9.49)分,藏藥藥浴組FMA值、MBI值較治療前分別提高(10.26±10.86)分和(11.05±12.00)分。FMA每提高1分,直接醫療費用常規康復組為3064.22元,藏藥藥浴組為2343.90元,較常規康復組節省720.32元;MBI評分每提高1分,常規康復組直接醫療費用為2725.51元,藏藥藥浴組為2176.33元,較常規康復組節省549.18元。ICER分析結果也提示藏藥藥浴組較常規康復組具有更好成本效果。故認為,腦卒中常規康復結合藏藥藥浴的綜合治療比單純常規康復治療具有更好的成本效果。
3.無對照的病例系列觀察
力毛措、擁巴的《藏藥十味膽寧散對高脂血癥療效觀察》(《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11期),觀察藏醫經驗方十味膽寧散對高脂血癥的療效,納入32例高脂血癥患者,給予患者十味膽寧散口服,1.5g/次,日兩次,療程45天。結果顯示: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變化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表明該方具有較好的降脂效果。
類似的研究還有:白瑪、頓珠旦達的《藏醫“扎梅”療法治療20例肝癌臨床療效觀察研究》(《中醫臨床研究》第11期),代青措等的《藏醫脈瀉療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30例》(《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2期),胡燕芹、袁發榮的《藏藥安兒寧顆粒治療小兒喉感冒84例的臨床觀察》(《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4期),等等。
4.外治療法的療效觀察研究
除藥物治療外,外治法也是藏醫獨具特色的療法,本年度發表了多篇評價外治法療效的論文,涉及放血、鹽敷、油脂、瀉脈、鐵烙、灌腸、藥浴、針刺、艾灸等。例如:楊毛才讓、貢卻堅贊讓的《藏醫放血療法治療痛風的臨床研究》(《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第6期)、多果、鬧增等的《藏醫袋浴療法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疾病的臨床有效性研究》(《中醫臨床研究》第31期)、仁青卓瑪的《藏醫貼敷療法治療直后乃(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觀察》(《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3期),等等。
(三)疾病的診療研究
學術論文主要是藏醫臨床醫生和研究者對疾病的病因病機、病型、診斷、治療等方面的認識、體會或臨床研究總結。近年來,數據挖掘技術在藏醫臨床研究中得到應用。例如:洛桑東智等的《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藏藥胃病方劑用藥規律分析》(《中華中醫藥雜志》),采用數據挖掘關聯規則功能等方法,收集衛生部頒《藏藥標準》中有關胃病方劑,分析藥物頻次、關聯規則、核心組合、新方分析,認為利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對藏藥方劑規律分析,結合藏醫理論原則,可為胃病藏醫治療的規范化提供依據,為新藥開發提供思路。仁青東主等的《基于中醫輔助傳承系統的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藏藥方劑組方規律分析》(《遼寧中醫雜志》第1期),收集115名慢性萎縮性患者的藏醫處方,應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中集成的數據挖掘方法進行分析,發現以培根增盛引起的“三火”功能失衡所致慢性萎縮性胃炎藥頻數較高,主要的關聯規則為六味木香散和六味寒水石散,共挖掘出新處方共4個,明確了藏醫治療該病的用藥規律,組方以胃的血氣暢通、調節胃“三火”失衡、健胃生火、抗炎消炎為主,為規范藏醫治療萎縮性胃炎和新藥研發提供依據和思路。其他還有:貢保東知等的《基于數據挖掘和整合藥理學平臺的藏醫治療脾胃病用藥規律及作用機制》(《中國中藥雜志》第16期),聶佳等的《基于數據挖掘技術分析含“三果”藏藥配伍規律》(《遼寧中醫雜志》第3期),等等。
常規的藏醫疾病診療理論探討或經驗總結類論文仍占多數,涉及的病種廣泛,覆蓋臨床各科常見多發疾病。例如:多杰仁青等的《探討措如·次郎教授治療乙型肝炎的臨床思想》(《藏醫藥教育與研究》第4期),介紹了藏醫大師措如·次郎教授治療乙肝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任小巧等的《藏醫特色技術—白脈病療法臨床應用分析及推廣應用思考》(《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第3期),通過對現有文獻的分析,認為白脈病療法是治療藏醫白脈病的重要治療手段和特色技術,臨床適用于中風、骨關節病、神經性疼痛等多種疾病的治療,今后需要進一步規范其技術標準以便推廣應用。劉東武等的《淺述藏醫對痛風的認識》(《中國民族民間醫藥》第20期),介紹了藏醫對痛風的病名、病因、分型的認識,以及藥物、針灸、放血療法治療痛風的方法。周先卡的《淺談藏醫防治病毒性肝炎的意義》(《智慧健康》第19期),綜述了近年來藏醫在病毒性肝炎的病因認識、臨床研究的進展。其他類似的還有:仁青東智、當增才讓的《肺導療法的臨床應用》(《中國藏醫藥》第3期),楊忠輝的《藏醫藥浴療法用于養生保健的價值探討》(《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第21期),等等。
(四)藏醫護理
本年度的成果包括專著和論文兩部分。
專著為青海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編的《藏醫護理規范》(青海民族出版社),該書參考借鑒《四部醫典》《中國藏醫百科全書》等文獻中有關護理的資料,由青海省藏醫藥學會護理專業委員會及省藏醫院組織專家共同編撰完成。全書共四章:第一章基礎護理由藏醫理論基礎、護理基礎組成,第二章為24種常見病的護理規范,第三章為14種藏醫特色療法的護理規范,第四章為各種護理相關制度與文書書寫規范。該書對藏醫護理臨床教學、藏醫護理文書書寫和技術操作規范等方面具有指導作用。于2019年10月獲第二十七屆中國西部地區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
論文按照內容可分為藏醫護理實踐的效果評價研究、常見疾病的藏醫護理實踐知識介紹兩類。前者如:卓瑪加等的《藏醫霍麥療法對14例中晚期食道癌患者的護理觀察》(《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2期),介紹了采用霍麥療法緩解晚期食管癌患者嘔吐、癌性疼痛的做法及效果。后者如:黨措吉、趙慧萍的《淺談藏醫脈瀉療法的護理》(《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2期)從脈瀉療法的適應癥、術前護理準備、術中操作護理要點、術后注意事項等方面,介紹藏醫脈瀉療法的護理知識。類似的研究還有:江永求卓、索南周杰的《妄彩(產后風)的藏醫護理》(《中國民間療法》第7期),黨措吉的《淺談寧才的藏醫護理》(《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6期),裴紅英的《凱真患者的藏醫辨證護理》(《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12期),等等。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