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礎研究
本年度有一部藏醫診斷學的科普專著出版,即王智森等編著的《中藏醫診治歌訣》(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該書嘗試將中醫、藏醫的診治理論進行結合,對藏醫和中醫的基本理論、診斷和治療,都以歌訣的形式加以概括,然后詳細論述,對臨床工作者有一定參考價值。
論文方面,按照內容可分為藏醫藥理論研究、探討和基礎知識介紹三類。本年度發表的論文較少,且以基礎知識介紹類文獻居多。
(一)理論研究
這部分的論文以藏醫和其他傳統醫學體系理論的比較研究較多。代表性論文有:普措拉藏、貢卻堅贊的《藏醫“隆”型體質與各傳統醫學體質的類似特性比較研究》(《中國民族民間醫藥》第21期),介紹了藏醫隆型體質的特征,并與中醫學、印度醫學、古希臘醫家希波克拉底等對體質的分類進行了比較。Luo H等的《Correlation between Tibeta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ody constitutions: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Tibetan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第3期),采用量表調查了西藏某高校466名在讀大學生的藏醫和中醫體質特征,并進行了相關性比較研究,證實藏醫和中醫兩種傳統醫學的體質分類有一定的相關性。其他還有:羅輝等的《中醫和藏醫對體質分類的比較研究》(《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第6期),陳月梅等的《中藏醫放血療法臨床應用比較研究》(《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第34期),等等。
(二)理論探討
索南卓瑪、扎西東主的《淺談藏醫熱病學思想在神志疾病診治中的應用》(《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8期),介紹了藏醫熱病學理論及其在神志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認為藏醫熱病學思想對于神志疾病的診治具有獨特的優勢,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應用。劉俊杰等的《藏醫尿診五行觀及其研究展望》(《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10期),闡述了五行學說對藏醫尿診的指導作用和意義,提出將五行學說理論與代謝組學等現代研究手段相結合,以揭示疾病本質、指導臨床實踐的研究展望。其他還有:桑吉才讓、仁青措的《淺析胚胎成因中性別的產生》(《中國藏醫藥》第3期),董騫、張碩的《三因學說——從藏醫看中醫》(《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5期),央金卓瑪的《藏西藥學結合探析》(《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第90期),等等。
(三)基礎知識介紹
主要是關于藏醫治療方法、養生等知識的介紹。例如:色轉本的《淺談藏醫季節時令與養生保健》(《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3期),根據《四部醫典》對時令季節的劃分,分別介紹了不同時節的飲食、起居和外治養生方法。其他還有:白瑪澤旦的《探討藏醫對飲用水水質的分辨方法》(《中國藏醫藥》第1期),多杰扎西等的《淺談藏醫灌腸療法》(《藏醫藥教育與研究》第4期),林扎西卓瑪的《簡述藏醫火灸療法——以艾灸為例》(《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第1期),等等。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