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間文學研究
本年度民間文學研究關注了故事、傳說、民歌和諺語等方面的體裁。大多研究仍然處于概要性的介紹,深入內部的分析性論文并不多見。這里介紹幾篇具有一定新意的論文。
李連榮、高木立子的《藏族民間故事〈斑竹姑娘〉的生成及其與〈竹取物語〉關系谫論》(《民族文學研究》第5期),討論了被認為藏族民間故事的《斑竹姑娘》的結構特點與傳統藏族故事之間的差異性,以及其與日本古典小說《竹取物語》之間的關系問題。作者認為一直引起學界懷疑的藏族民間故事《斑竹姑娘》,盡管從作為“異常誕生”“異類婚姻”等故事類型群所具有的一般特點來看,均具備了藏族故事的特點,但從其故事結構(比如藏族故事嚴格遵循三情節模式)、母題設置(如藏族故事關注人物身份特點)及文化特征(比如藏族故事重視自己熟悉的“寶物”)等等方面來看,它與傳統的藏族故事之間存在許多沖突或者說不一致,由此推斷這是一篇“新藏族故事”。而且通過對比,推測其可能的來源正是日本古典小說《竹取物語》的改寫本。
王丹的《藏族湖泊來歷傳說“泉水成湖”母題——兼與漢族湖泊來歷傳說“地陷為湖”母題比較》(《中國藏學》第3期),討論了包括“羊卓雍錯、納木錯和青海湖”等幾則藏族關于“泉水變成湖泊”的傳說的文化內涵。作者認為,相比于漢族“地陷為湖”傳說強調的對人性善良與邪惡的道德評判以及用倫理道德和佛道思想宣揚真善美的人性特點不同,藏族的“泉水成湖”傳說,反映了藏族的傳統觀念、苯教與佛教的思想、生態觀念以及自然知識記憶的延續等特征。比如在泉眼上蓋上白石以及“魯”神世界則反映了藏族苯教觀念,而蓮花生大師等降伏管理青海湖的赤雪女王,則反映了藏傳佛教對此傳說的影響,等等。作者將藏族的湖泊形成抽繹出母題,進而嘗試分析其文化意義,并與漢族湖泊形成傳說進行比較,這是本文值得肯定的地方。
扎西平措的《探尋迪慶古典熱巴舞》(《民族音樂》第3期)介紹了迪慶州古典熱巴舞的特點。作者認為,迪慶熱巴舞分為古典熱巴、表演性熱巴、流浪熱巴、塔城英都灣熱巴、古典熱巴舞蹈等幾類。其音樂古樸而簡約,由引舞者吟唱,帶領群體表演起舞。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厚的思想內涵。
古典祭祀熱巴是一種宗教祭祀歌舞,是以音樂、舞蹈為重要祭祀手段的禮俗傳統。流傳于迪慶州維西縣塔城鎮的熱巴舞是典型的古典宗教熱巴,它與流傳于其他藏族地區的流浪熱巴大不相同。其傳入塔城的時間大約有800年,據說它傳自圣者米拉日巴。其道具以鼓與牛尾為主,服飾也有自己特色。音樂方面由山歌《阿拉拉姆》、嘛呢經歌《嘛呢啦》《熱巴鼓贊》《扎史珠》等組成,音樂為人聲演唱。舞蹈方面,一般熱巴舞有18段,其間純舞蹈的場次中有馬鹿舞,戴著馬鹿面具,年少者模仿鹿起舞。有跳烏鴉舞、有跳鉆牛角舞等。這些舞都有一些寓意或由佛教經典故事演變而來。
杜成穎的《探析甘南藏族民歌“拉依”的音樂特征》(《北方音樂》第19期)介紹了傳唱于甘南州的情歌“拉依”的總體特征。作者認為,總體上來看,拉依曲調高亢、節奏自由、遼闊;演唱方式上多為一人獨唱,也有對唱、輪唱等。完整的對歌拉依具有一定的程序,
如引歌、問候歌、相戀歌、相愛歌、相思歌、相違歌、相離歌和尾歌等,
反映了愛情生活的各個方面。甘南地區的拉依受其牧業文化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唱詞多由演唱者觸景生情,即興編創。表現手法方面善用比興、比喻、影射、暗示等。從其音樂特征來看,其曲式結構一般為由兩個平行樂段構成的單樂段。旋律方面,上句一般比較奔放,音區比較高,音域寬廣,跨度比較大,無限寬廣的延伸,富于激情。下句往往收攏,旋律曲折舒緩下行,表現出感嘆性的特點。具有純粹、圓滿的審美特點。
武慧的《論白馬藏族民歌演唱技巧中的“顫”“擻”》(《西南科技大學學報》第3期),介紹了白馬藏族民歌中的兩種演唱技巧“顫”與“擻”的運用特點,并提出了白馬藏族民歌的保護建議。作者認為,首先,白馬藏族民歌主要分為酒歌、勞動歌曲、敘事歌曲、婚嫁、祭祀歌、兒歌等。其次,從其演唱技巧來看,白馬藏族的酒歌或者是勞動歌中,“顫”和“擻”常常連在一起使用,“顫”的使用多于“擻”。“擻”也多是單“擻”,演唱比較快速、輕巧,常在強拍或強位置出現并且馬上連接“顫”。同時,“擻”的呼吸很淺,常常像是“顫”的裝飾,偶爾帶有一點音高。有時以咽腔與口腔共鳴為主的“擻”,常常出現在以腹腔共鳴為特點的“顫”音之前面,等等。總之,白馬藏族民歌非常喜歡使用這兩種裝飾音技巧,并具有自己的顯著特色。
白馬藏族民歌所具有的這些特征,與本民族的語言關系密切。從中可以感受到白馬語言對于歌曲的結構組織和旋法特征有著重要的支配作用,語音音調對歌曲旋律的構成更是白馬藏族民歌重要的特征之一。透過白馬藏族民歌的旋律還可以感受到白馬人深厚、沉重的歷史沉積和承載以及民族的心理屬性。此外,作者建議,通過民歌進校園、建立民歌傳播中心以及數字化等方式,今后應該加強保護和傳承其民歌音樂文化。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