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漢藏語比較研究
本年度的成果主要涉及漢藏語的語音和詞匯研究。利用對音材料推測藏語語音面貌的研究有:施向東《〈同文韻統〉所見清初藏語概貌》(《民族語文》第1期)一文,以藏文為核心關聯梵-藏-滿-漢四種文字語音,規范了梵漢、藏漢、梵藏之間的對音,為相關研究提供了規則。通過此書提供的資料和線索,對清初藏語的概貌進行了探索。朗杰扎西《〈象鼻高山譯語〉藏漢對譯音義關系初步考查》(《西藏研究》第6期)一文,對清乾隆年間編纂的丁種本“西番譯語”的《象鼻高山譯語》進行了研究,經對譯語的藏文和漢字初步認讀,發現其記錄的大多為口語。并對譯語的藏文進行了校訂和分析,認為《象鼻高山譯語》記錄的語言是藏語,漢字對音在推導藏語詞源方面有重要作用。王寶紅《〈御制五體清文鑒·漢藏文鑒專輯〉中的藏語漢借詞》(《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第5期)一文,對《漢藏文鑒專輯》以及《御制五體清文鑒·漢藏文鑒專輯》中所收藏文詞目進行了分析,認為研究這一時期藏語書面語吸收漢語的特點,對清代藏語書面語的研究很有幫助。
劉丹青《漢藏語言的音節顯赫及其詞匯語法表征》(《民族語文》第2期)一文,用庫藏類型學顯赫范疇的概念分析漢語及其他漢藏語言中音節顯赫現象。文章指出,音節顯赫度在漢藏語系語言內部存在顯著差異,壯侗語族語言、苗瑤語族語言等東南部漢藏語系語言音節顯赫度最高,往西往北漸次降低,位置偏東南的彝語支語言則是藏緬語中音節相對顯赫的。漢語方言音節顯赫度差異的地理態勢與之基本相符。這一區域性表現顯示語言接觸在音節及其相關范疇的顯赫中起關鍵作用。陳榮澤《漢藏語中的清鼻音》(《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第4期)一文認為,藏緬語中的清鼻音來自-sN,其音變過程為-sN>hN>N。漢藏語中的清鼻音是清擦音在音節內同化濁鼻音的結果。
相關研究還有:周洋《云南水磨房話的格標記及其來源》(《方言》第3期)一文,介紹了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三壩鄉安南村的水磨房話的格標記,認為水磨房話的語序,較為嚴格,是SOV型,水磨話是一種詞匯系統以漢語為主、語法系統高度藏語化的混合語。水磨房話有套后置詞格標記系統,主要標記的是施事—工具—從格、受事—與事格、伴隨格、替代格、比較格和處所格等六個大類。
此外,本年度還有一些論著出版:高華年的《高華年漢藏語論稿》(中山大學出版社),該書共分兩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為漢藏系語言概要,主要內容包括標點符號及其應用,漢藏系語言的分類及其特點,漢藏系8種語言的音素和語法簡要、常用詞的比較等;第二部分為彝語語法研究,比較全面系統地研究彝語語法,在分析彝語的語法現象和規律方面富有獨創性。華侃、桑籍蘇奴、貢保杰、貢去乎尖措等人編著的《藏語語言學史稿》(民族出版社)一書,除導論外共分3編22章,每一章分若干節,將藏語研究劃分為不同時期。第一編介紹古代時期的藏語研究,暨吐蕃時期,7至9世紀的藏語;第二編,近古至近代時期的藏語言研究,暨11—19世紀的藏語研究;第三編,現代藏語語言學研究,介紹了20世紀至今的藏語語言學研究情況。該書是對藏語語言學研究的學術梳理,對于從事藏語語言學及相關學科研究很有幫助。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