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
本年度,藏族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共發表論文130余篇,比去年減少40余篇;出版圖書4部,比去年減少7部。與往年相比,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研究成果減少,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與往年持平,現代文化、文化傳播與出版、生態文化、公共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增多。下面從不同研究視角和領域分別予以介紹。
(一)傳統文化
郭雙節、柳楊《西藏傳統文化及其新時代價值》(《法制與社會》第7期)一文,闡述了西藏傳統文化的構成,分析了西藏傳統文化的宗教性、世俗性、道德性、封閉性、消極性的區域特征,從弘揚新時代道德規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培育新時代集體主義觀念、構建新時代公平正義情懷、形成自律自覺的行為準則六個方面探討了西藏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價值。文章指出,對待西藏傳統文化,要堅持揚棄的態度,繼承和發展其中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積極因素,摒棄其消極成分,從而使西藏傳統文化得以科學地傳承。
陳映婕、張虎生《藏歷特征及“節氣”文化管窺——他者的角度》(《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一文,從他者的角度,探討了藏歷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藏歷中的“節氣”文化與其歷書。指出藏歷是一部地域性和族群性的歷法,族群文化特征,除以藏文書寫和藏語交流表達外,主要表現在歷法內部名詞用語等外在形式的替換使用上,以及地方歷史、民族宗教觀念的滲透影響等方面。藏歷中的“節氣”文化,重點承載在季節劃分和季節轉換“春分”的中分節點上,以及只注重二十四節氣中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四個季節轉換的時間節點,都是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天人合一之路的表征。
薛德軍、供秋澤仁、范忠雄《四川阿壩藏區傳統文化中的數學思想探析》(《高原科學研究》第1期)一文,對阿壩地區傳統文化、傳統服飾與傳統建筑中的數學文化進行了分析探討,揭示了數學知識和思想方法在藏族傳統生活中的應用。文章指出,藏族傳統數學文化已經成為藏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去發現和探究藏族傳統數學文化,對更加全面地認識藏族傳統文化的本質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李加才讓《安多熱貢地區的主要民族與文化形態研究》(《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3期)一文,在介紹安多熱貢地區藏族、漢族、土族等主要民族及其相關學說的基礎上,指出元明以來伴隨著蒙古勢力的進入或中央政府在保安設置軍屯和郡縣,一些新的民族成分進入熱貢地區,這些民族與當地主體民族的接觸、沖突和融合,使熱貢地區的民族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文章還進一步探析了熱貢地區的古文化形態、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三個方面的特色文化資源,并指出這些文化資源對安多地區族際互動與文化變遷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趙娜娜《西藏高校圖書館參與西藏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四川圖書館學報》第5期)一文,在介紹西藏文化保護現狀和高校圖書館社會職責的基礎上,闡述了西藏高校圖書館參與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優勢,并從開展傳統文化資源的采集與保存、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建設、傳統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地方文化資源的相關研究、地方文化資源的宣傳教育及推廣等五個方面提出了西藏高校圖書館參與西藏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策略。
東·華爾丹、馮雪紅《從青海和日村的變遷看藏族石刻文化的傳承》(《中國民族報》2月23日)一文,以雪域高原上享有“石雕藝術之鄉”和“高原石刻第一村”美譽的青海和日村為個案,闡述分析了藏族石刻的傳承主體、傳承方式及傳承意義。并針對藏族石刻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從應當明確石刻文化傳承的主體是村民、發揮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引導和扶持作用、積極推動其他力量對和日村石刻文化的關注和保護三個方面提出了對策與建議。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