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態環境評估及其保護政策
關于生態環境評估及其保護政策的研究文獻,主要涉及生態評估、防治技術和政府管理等領域。
(一)生態評估
馬年圣、支曉娟等在《干旱區資源與環境》第11期發表了《基于PSR和GM(11)模型的西藏耕地生態安全評價與預測》一文。此文運用熵值法和灰色預測GM(1,1)模型,對西藏耕地生態安全水平進行評價與預測。結果表明:西藏2000—2015年耕地生態安全指數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安全等級經歷了“臨界安全—較不安全”的演變過程。壓力指數總體呈現上升趨勢,狀態指數和響應指數呈現波動下降趨勢,耕地糧食生產壓力指數、單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單位面積耕地農膜使用量、土地墾殖率、水土流失治理面積指標對西藏耕地生態安全狀況影響較大。
宋福強、李卓卿等在《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9期發表了《藏朋曲河流域淡水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一文。此文采用市場價值法、影子價格法、影子工程法和當量因子法等方法,對朋曲河流域淡水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評估。結果表明:2014年流域內淡水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為792937.95萬元。其中調節服務價值遠遠高于其他服務價值,供給服務價值最小。
馬素潔、花蕊等在《草原與草坪》第2期發表了《基于RUE和NDVI的三江源區草地生態評價》一文。此文利用三江源區15年(2001—2015)的生長季最大NDVI數據(NDVImax)及同期65個氣象站的年降水量數據為基礎數據,計算每個像元的RUENDVI及其變化趨勢,綜合評價三江源區草地生態退化、改善趨勢和空間分布。結果表明:近15年三江源區草地生態呈明顯好轉態勢,草地退化面積僅占三江源區總面積的5.85%。從空間分布上草地退化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區中東部,呈明顯的西北—東南條帶狀分布。在三江源區東部,草地退化呈點狀分布格局。三江源區RUENDVI與年降水量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與NDVImax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
陳多聞、吳迪在《安徽農業科學》第8期發表了《藏族聚居區牧民生態認知的調查研究——以四川省阿壩州阿壩縣神座村為例》一文。此文以四川省阿壩州阿壩縣神座村為調查對象,對該村牧民進行了生態知識、生態態度、生態行為以及生態歸因等生態認知方面的測量。結果表明:神座村牧民具有生態知識較為匱乏、生態自信較高、生態行為差異較大、傾向把生態問題歸于個人原因等樸素特征。
高潔、劉玉潔等在《資源科學》第6期發表了《西藏自治區水土資源承載力監測預警研究》一文。此文選取2005—2014年作為研究時段,利用層次分析法和專家打分法確定指標權重,對構建的西藏自治區水土資源承載力監測預警指標體系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人均糧食產量、人均耕地面積和草地退化程度等指標的變化對區域水土資源承載力影響較為明顯,需加強應對和調控措施。區域水土資源綜合承載力10年間呈上升趨勢,由橙色預警區間降至藍色預警區間,西藏自治區水土資源承載狀況有所好轉。
高潔、蓋艾鴻在《中國集體經濟》第33期發表了《西藏自治區草地承載力監測預警初步研究》一文。此文利用MODIS NDVI遙感數據和GIS技術,結合多種計算方法,從高到低劃分紅色、橙色、黃色三個預警區間對西藏自治區2005—2014年草地承載力開展監測預警研究。結果表明:2005—2014年西藏自治區草地退化問題嚴重,2005、2006、2009、2012和2014年草地退化程度處于紅色預警區間,其余監測年為橙色預警區間。草畜平衡指數由橙色預警區間降至無預警區間,草地載畜量趨于合理。西藏自治區草地承載力總體呈上升趨勢。
胡姍的碩士論文《貧困地區生產—生活—生態時空變化分析——以甘孜藏族自治州為例》(西安科技大學),采用熵權法為各指標賦權重,結合灰色關聯方法,計算2010—2016年甘孜藏族自治州各縣的生產—生活—生態評價指數。結果表明:從2010年到2016年,甘孜州生產—生活—生態綜合狀況隨時間呈緩慢的上升趨勢。生產狀況整體呈緩慢的上升趨勢,生活狀況上升趨勢十分明顯,而生態狀況卻有明顯的下降趨勢。空間上有明顯的區域差異,北部地區整體發展狀況相比較東部和南部地區較差。北部地區德格縣和甘孜縣的“三生”綜合評價指數處于較低水平,但比全州整體“三生”狀況發展更快。
《三江源區生態資源資產核算與生態文明制度設計》課題組的《三江源區生態資源資產價值核算》(科學出版社)一書,以三江源區生態資源資產評估為核心,厘清了生態資源資產的概念框架和內涵,分析了三江源區生態系統格局與質量、氣候變化特征及影響,摸清了三江源區生態資源資產家底,包括生態資源資產存量和流量,提出了三江源區生態資源資產標準物質當量;并與資源稟賦相似地區進行類比,估算了三江源區發展機會成本,分析了三江源區對區域和全國生態保護的貢獻,測算了三江源區生態保護恢復成本,為建立三江源區生態文明制度提出了具體建議。
邵全琴等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生態效益監測評估》(科學出版社)一書,以三江源生態建設效益評估為核心目標,以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生態模型等核心技術為主要手段,結合地面調查,構建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生態效益監測評估指標體系與技術體系,對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生態效益進行了綜合評估。主要內容包括: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生態效益監測評估指標體系、技術方法體系,三江源生態系統宏觀結構,生態系統服務及生物多樣性變化分析,生態系統變化的影響因素分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生態效益評估,基于規劃目標的生態效益評估、評估結論與政策建議等。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