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生物多樣性
廖承銳、呂國屏等在《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期發表了《西藏河灘流動沙地植被恢復及物種多樣性變化》一文。此文基于雅魯藏布江中游河灘流動沙地的多年植被恢復試驗,結合2011年、2016年對試驗地植物優勢種的抽樣調查數據,分析物種豐富度、α多樣性的變化特征,不同處理條件下沙地植被恢復情況。結果表明:2008年以來,雅魯藏布江中游河灘流動沙地植被恢復的存活植物種數可達10種。花棒、籽蒿和藏沙蒿在個體數量與生長狀況上均優于其他植物種,可以作為河灘流動沙地植被早期演替階段的先鋒植物。物種多樣性則表現為石方格及塑料方格>秸稈沙障>無處理措施。
榮新山、何敏等在《生態環境學報》第9期發表了《藏北退化高寒草原土壤細菌和真菌多樣性分析》一文。此文運用宏基因組學方法,基于高通量測序技術,對藏北退化高寒草原土壤細菌和真菌群落多樣性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藏北退化高寒草原土壤化學成分組成以SiO2為主,占比為63.5%。細菌多樣性、豐富度和相對豐度均顯著高于真菌。放線菌門、變形菌門和酸桿菌門是藏北退化高寒草原土壤細菌群落的優勢門類,占比分別為44.9%、16.4%和14.5%。藏北高寒草原土壤肥力已比較低下,且生態系統呈退化趨勢。
馬和平、鄭維列等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12期發表了《西藏慈巴溝自然保護區苔蘚植物種類及其生活型的初步研究》一文。此文利用2016年7月慈巴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個樣地數據,分析苔蘚植物種類及其生活型和生長基質。結果表明:慈巴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苔蘚植物29科85屬166種。優勢科以青蘚科、曲尾蘚科和叢蘚科種類最為豐富,分別占慈巴溝苔蘚植物總種數的15.06%、9.03%和8.43%。保護區內苔蘚植物的生活型以叢集型和平鋪型為主,生長基質以土生和土石混生居多。
楊欣蘭、巴桑等在《高原科學研究》第1期發表了《利用PFU法研究拉薩河城區段藻類群落時空變化特征及其與水環境的關系》一文。此文采用PFU采集水樣、活體觀察法鑒定物種、直接計數法計數藻類數量。結果表明:藻類共有56種,隸屬于4門6綱11目16科28屬。平均多樣性指數較高(夏季2.68,秋季2.37),優勢度指數不明顯,拉薩河城區段夏、秋季藻類物種分布較均勻,群落結構穩定。夏、秋季影響藻類群落結構的主要理化因子分別為pH和水溫。
索南措、巴桑在《高原科學研究》第2期發表了《拉薩河下游秋季浮游植物群落多樣性與水質評價》一文。此文利用2015年拉薩河下游的9個采樣點數據,分析拉薩河下游秋季浮游植物的群落多樣性與環境因子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拉薩河下游有浮游植物121種,隸屬于4門7綱13目22科39屬,其中優勢種均為硅藻門,群落結構屬典型的硅藻—綠藻—藍藻型水體。拉薩河下游秋季浮游植物群落Shannon多樣性指數均值較高(2.34),Pielou均勻度指數較高(0.67),Simpson優勢度指數均值較低(0.18),浮游植物群落多樣性豐富,結構穩定。pH和水溫是影響拉薩河下游秋季浮游植物群落多樣性的主要環境因子。
張明旭、葸玉琴等在《干旱區資源與環境》第9期發表了《甘肅迭部多兒自然保護區大型真菌初探》一文。此文利用迭部多兒自然保護區大型真菌調查數據,分析大型真菌的種類和分布情況。結果表明:保護區內有76種大型真菌,隸屬5綱,12目,26科,45屬,其中毒菌9種,藥用菌21種,食用菌種36種。該保護區的大型真菌受到不同海拔和不同植被類型的影響,其生態分布特點具有明顯的差異性。
董世魁等的《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科學出版社)一書,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理論為主要內容,詳細介紹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樣性的現狀,闡明了高寒草地植物多樣性、土壤動物多樣性和微生物多樣性的分布特征和相互關系,揭示了高寒草地生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和草地退化的響應機制。本書綜合集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生態學、土壤生態學和全球變化生態學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可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理論依據,同時為世界同類地區高寒草地的生態保護提供科學借鑒。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