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口與健康
黃祖宏、高向東的《西藏人口分布變動及人口功能區規劃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一書,認為不同歷史發展時期西藏主導經濟形態的轉變對西藏人口規模和分布影響巨大;西藏人口分布呈現東南部人口眾多而西北部人口分布稀少的特征,地域間差異明顯,人口分布極不平衡;呈現中高海拔人口數量多密度大,分別向高海拔地區和低海拔地區遞減規律;呈現明顯的空間集聚狀態,人口分布的空間集聚區域主要以拉薩為中心;城鎮化和坡度是西藏人口分布模式的主要影響因素;西藏城鎮體系人口規模和城鎮體系空間結構都呈現分形特征;自然環境、國家投資和政策、宗教文化和城鎮腹地都對西藏城鎮空間結構產生影響;該書將西藏分為人口限制區、人口疏散區、人口穩定區和人口集聚區。全書共9章。
費勝章的《青海藏區農牧民素質與生活水平關系研究》(青海民族出版社)一書,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從自然環境、傳統文化、政府投入、農牧民自身和社會環境等方面分析影響因素;構建了提升農牧民素質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長效機制,從生態移民、教育培訓、醫療衛生等10個方面提出政策建議。該書認為關鍵是大力提高農牧民素質,培養新型農牧民;核心是加快該地區經濟建設,持續提高農牧民生活水平;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全書共10章。
楊成洲、楊帆等人的《當代西藏家庭的變動趨勢分析——以人口普查數據為基礎》(《西藏研究》第6期)一文,認為當代西藏家庭總體呈現數量增加、規模縮減、代際層次簡化、結構核心化的變動趨勢,表現出有老人家庭增加,單身家庭比例上升且藏漢家庭構成變化存在差異等特征。西藏經濟社會轉型中的家庭變遷確實有對家庭政策的訴求,有必要及時考慮家庭發展支撐體系的構建。盡管西藏家庭變動表現出一些“現代性”特征,但傳統家庭功能變化程度、家庭關系變化等仍需進一步研究。
龐洪偉、鞏艷紅的《西藏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就業效應分析——以日喀則市為例》(《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第2期)一文,認為幸福感以提高西藏居民生產率、改善居民的社會資本、激勵居民搜尋工作的意愿等機制,影響居民的就業概率。因此,以提升西藏居民幸福感為目標的包容性經濟發展方式,不會加劇西藏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壓力,反而可以緩解西藏勞動力市場上出現的招工難和就業難并存的矛盾。
陳東的《川西藏區人口流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意義》(《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第6期)一文,實證分析人口流動對民族地區非遺保護與傳承產生的積極意義。認為激發非遺傳承實踐主體形成文化自覺意識,是做好人口流動背景下民族地區非遺保護與發展的關鍵。對于最具流動性的青年群體,可將其培養成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中的“生力軍”。積極運用政策杠桿、旅游開發并結合現代科技,是新時代背景下推動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的有力舉措。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