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產要素與企業發展研究
黃祖宏、高向東的《西藏人口分布變動及人口功能區規劃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一書,廣泛吸收國內外地理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運用理論探索和實際資料分析相結合、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結合、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等方法,利用幾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對西藏的人口分布變動與人口功能區劃進行了深入研究。此書關于人口空間結構優化問題的建議頗有新意,有較強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對促進西藏人口合理分布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重要借鑒作用。
李波的《青藏高原重點開發區國土空間利用與保護規劃研究》(科學出版社)一書,以海東市作為青藏高原重點開發區域國土空間利用的典型案例,通過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分析,剖析了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的現狀特征。作者基于生活、生產、生態空間科學配置的研究,完成了以鄉鎮為基礎單元的全覆蓋與重點區域自然單元相結合的國土功能區劃方案,進一步細化了海東市的功能定位,提出了生態保護網絡和生態紅線劃分方案、重點產業空間配置引導指向、基礎設施建設布局方案。不僅為海東市其他專項規劃的編制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也為青藏高原重點開發區域的國土空間利用研究奠定了基礎。
劉強、沈宏益、趙瑩合著的《西藏非公有制企業健康發展的綠色財務體系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一書,共分為8章23節,約21萬字,以引導西藏非公有制企業健康發展的綠色財務體系構建為主線,闡述了西藏非公有制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分析總結了西藏非公有制企業在生態資源約束條件下的綠色財務核算、綠色財務審計、綠色財務管理和綠色財務評價等有關內容。全書采用規范研究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主要探討西藏非公有制企業財務運行的一般模式與實現路徑,設計了具有西部民族地區特色和西藏地域特點的“本土化”的非公有制企業綠色財務體系。該書立足發展經濟學角度揭示西藏綠色經濟運行的規律與特點,有效促進了西藏非公有制企業健康成長與綠色經濟發展之間的有機融合,對于提升社會生態效益、優化西藏產業結構、豐富和發展現代財務理論等具有參考價值。
王士勇、景芳、何淑英的《西藏藏族民營企業發展現狀研究》(《中國藏學》第3期)一文認為,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藏藏族民營總量持續增長,占比逐年上升,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行業覆蓋領域不斷拓展。但由于產業發展、行業分布及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的現狀,藏族民營企業對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有限。促進藏族民營企業發展,須強化教育的基礎性地位,提高從業人員的人力資本水平,完善針對藏族民營企業發展的社會化服務。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