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牧業研究
徐伍達的《西藏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西藏研究》第5期)一文,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受資源稟賦、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等因素影響,農牧業是西藏農牧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短板。產業興旺成為西藏實施以“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為主題的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基于鄉村產業振興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上的重大變革,應在生產端和需求端上精準發力,構建現代農牧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產業體系,形成農牧業和農牧區發展的新動能和新業態,以進一步推進高原特色現代農牧業建設。
邢伯倫的《西藏農牧業發展實證研究——以〈西藏統計年鑒〉為例》(《中國藏學》第4期)一文,認為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實現西藏農牧業發展轉型是解決新時代“三農”問題的關鍵。文章結合《西藏統計年鑒》2000—2016年相關數據和學界相關研究成果,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得出,農業機械總動力、農作物播種面積等因素與西藏農牧業發展呈長期穩定的正相關關系,同時根據西藏各地市資源稟賦結構差異和草牧業發達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西藏農牧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建議。
王延中、寧亞芳的《新時代西藏高原牧業縣的現代化探索——來自阿里地區改則縣“六統一”的實踐經驗》(《中國藏學》第4期)一文,認為西藏阿里地區改則縣是全國生產生活和工作條件最為艱苦的地區之一,帶領牧區農牧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一直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各級黨委、政府開展工作的頭等大事。在新時代,改則縣在傳統游牧生產效率低下、人地資源矛盾突出、牧民市場化意識薄弱等背景中探索出了旨在實現牧業現代化的集體經濟合作社“六統一”模式。“六統一”模式健全了畜牧業生產抵御風險的機制,提高了牧民收入水平和市場參與能力,增強了牧區社會治理能力。“六統一”模式不僅是我國深度貧困牧區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也是新時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繼剛的《西藏高原傳統游牧業對新時代西藏新型牧業經營體系構建的啟示》(《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第1期)一文,分析了藏北牧區傳統游牧文明的生態耦合性,這種“游而牧之”是對生態環境的適應,“逐水草而居”則滿足了牧民的生存需要,草場使用的共同性協調了草與畜的平衡,這些都給構建新時代符合西藏牧區實際的新型牧業體系以重要啟示。新型牧業經營體系的功能定位應為發展綠色牧業,行為特征應是遵循自然規律,構建思路應是對傳統游牧業的傳承與發展。
張華國的《關于推進西藏農牧業綜合開發建設的思考》(《西藏農業科技》第3期)一文指出,西藏農牧業綜合開發建設是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之下,基于獨特生態環境特點、特色農牧業資源、優越國家政策等多因素的綜合考慮,文章就目前西藏特色農牧業發展基本建設、農產品市場培育體系、科研推廣普及方式、創新營銷發展模式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研究與評價,提出未來西藏農牧業綜合開發建設應如何促進農產品市場產業化形成,為推進西藏原生態的優質、無污染農產品邁向區外市場提供重要參考。
才吉卓瑪的《青海藏區農業資源傳統可持續利用方式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4期)指出,農業資源傳統可持續利用方式作為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重要內容正發生著顯著變化,受到學術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該文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為研究地點,選取了8個縣,采用資料收集、野外調查、統計分析等方法,探討了青海藏族地區農業資源傳統可持續利用方式的特征和歷史變化,旨在針對面臨的危機提出保護藏族地區農業資源傳統可持續利用方式的措施和建議。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