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寺院研究
寺院研究在宗教哲學領域研究成果最多。研究內容包括寺院歷史與現狀、管理、作用、教育等方面。
拉卜楞寺為藏地負有盛名的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華銳·東智的《拉卜楞寺成名原因淺析》(《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第1期)一文,認為拉卜楞寺之所以聞名遐邇,乃至成為藏地重要的宗教文化和藝術中心地之一,是因為她有容量宏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建筑藝術、繪畫藝術、雕塑藝術,并以珍貴稀有的文物古籍和龐大的活佛轉世系統、教區及眾多馳名中外、超凡脫俗的高僧大德為依托。郭志合的《殼與核:空間與權力互動視域下的城鎮化——以夏河拉卜楞為例》(《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第1期)一文,闡述了在夏河城鎮化進程中拉卜楞寺所發揮的主力作用以及相互依存關系,進而探討了權力和資源配置等。
德吉卓瑪的《拉卜楞上塔哇尼寺及其覺域教法儀軌建構》(《世界宗教文化》第2期)一文,對塔哇尼寺的歷史淵源、教法傳統、尼眾信仰和法事儀軌等進行考察,著重論述了覺域教法與該寺的關系,以及對寺院尼眾僧團、組織制度、儀軌建構、尼眾信仰產生的影響。德吉卓瑪的另外一篇《敦煌吐蕃佛寺隆福寺及藏經洞之探究》(《西藏研究》第4期)通過對敦煌吐蕃佛寺隆福寺的“達摩庫”進行研究,探討了莫高窟藏經洞的真實歷史“身份”以及莫高窟藏經洞與吐蕃政權上層及吐蕃佛教的關系。
羊真卓么的《貴德縣藏傳佛教寺院尕旦寺的歷史與現狀考察》(《青藏高原論壇》第2期)一文,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地方民族文化受到外來文化沖擊的背景下,以貴德縣藏傳佛教寺院尕旦寺為研究對象,對其歷史、人文環境、經濟來源和生存現狀等進行了考察。多吉措姆的《格魯派拉卡寺現狀及其改革的幾點思考》(《中國藏學》第2期)結合文獻記載和實地調研采訪,對青海省黃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拉卡寺的現狀及改革進行了梳理與概括,并就藏傳佛教小型寺院、寺院教育、寺院管理、寺院經濟等問題提出了幾點思考。崔寧的《庫倫喇嘛教寺廟文化歷史沿革與現狀》(《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2期)梳理藏傳佛教在庫倫地區傳播、發展的歷史脈絡,并著重介紹了庫倫旗著名寺廟興源寺、福緣寺、象教寺、吉祥天女廟和壽因寺。
納森巴雅爾的《準噶爾汗國時期藏傳佛教固爾札廟芻議》(《西部蒙古論壇》第2期)以新疆滿文檔案為主要依據,闡述其他檔案內未曾記載的固爾札廟資料,將固爾札廟曾經的輝煌再現于世。認為公元17世紀藏傳佛教格魯派傳入準噶爾汗國,18世紀初葉琿臺吉噶爾丹策零在其汗國中心伊犁修建了固爾札廟,該廟為當時新疆最大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隔伊犁河與海努克廟南北相望。有關該廟的歷史傳奇流傳很多,它也是藏傳佛教在伊犁地區興盛的典型代表。雖然該寺存在時間不長,但是它對清代伊犁地區的藏傳佛教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另外,固爾札廟也是研究18世紀新疆衛拉特蒙古史的重要依據之一。
索南卓瑪的《西藏的寺院和城鎮關系研究》(《西藏發展論壇》第4期)一文對西藏寺院與城鎮關系進行了探討,認為歷史上,以拉薩、日喀則為典型例證,宗教直接影響了西藏城鎮的興衰,而寺院則直接參與了西藏城鎮的興起和發展,并一度左右了西藏城鎮的發展方向。同時藏地寺院發揮著集市貿易中心的功能。它在地廣人稀的西藏以特殊的社會影響和經濟作用,為促進藏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而發展起來的鎮又對寺院的發展壯大起到了輔助性作用。
仁青龍珠、卓尕措的《支扎上寺傳統寺院教育調查報告》(《青藏高原論壇》第1期)通過對青海化隆縣支扎上寺傳統寺院教育模式的調查,結合訪談個案,反映出當代寺院教育發展的現狀,并對寺院教育未來的發展進行思考。
林扎西卓瑪《論藏傳佛教寺院曼巴扎倉傳統師承關系對培養現代藏醫藥學人才的積極作用》(《青藏高原論壇》第3期)則以藏傳佛教格魯派著名寺院甘肅拉卜楞寺曼巴扎倉修習體制為例,討論寺院曼巴扎倉對甘肅藏醫藥學高等院校的借鑒意義。
寺院管理也是本年度熱門話題之一,這方面共有4篇論文。參看加發表的《青海藏傳佛教寺院經師培養管理研究》(《青海社會科學》第3期)對青海藏傳佛教寺院經師的培養管理情況進行調研分析,梳理了存在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當增吉的《隆務寺傳統管理模式及其特點》(《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2期)以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的隆務寺為個案,探析隆務寺內部傳統管理模式。當增吉《青海熱貢隆務寺管理模式研究》(《青藏高原論壇》第2期)以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寺為個案,對同仁縣落實“省委統戰部民宗委關于進一步加強藏傳佛教寺院管理工作”的具體實踐情況進行考察分析,對藏傳佛教寺院的社會化管理作了一些思考。更桑措毛的《略論新時期藏傳佛教寺院管理》(《攀登》第4期)針對新時期藏傳佛教寺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作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解決的方法路徑。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