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全面部署了新時代新征程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之義,既包括建設繁榮富強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也包括建設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廣泛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防范化解國內外影響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消極因素,建設中華兒女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繁榮富強;團結統一;尊重和包容差異性;增進共同性
【作者簡介】沈桂萍,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研究員,暨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地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周鵬,山東大學中國政治思想與政治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文章來源】《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2022年第6期,原文注釋從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專項“網絡空間統一戰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 ( 21VMZ008)、浙江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研究”成果。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經過十年砥礪奮進,在2022年召開的黨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本文將圍繞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精神,結合2014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有關論述,探討立足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的歷史方位,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時代命題。
一、學界對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學理闡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特點,在民族工作上先后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等新思想新論斷。如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新征程上的新命題,也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圍繞這一時代命題,近年來,學界從政治學、民族學、歷史學等學科進行了多維度的學理闡釋。總體上看,這些學術探討大體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歷史文化共同體,也是現代國家民族共同體
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是由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以來陸續提出的“56個民族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等系列論述組成的。王希恩論證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建設中華民族的新思想,是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指導,總結學界關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成果形成的。李大龍、石碩等學者從歷史學的角度論證了在“大一統”總目標中,中華民族是民族交融的產物,是由共同歷史記憶、共同未來聯結起來的民族共同體。麻國慶認為:“多元一體”內在結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各民族“合之又合”的歷史產物。王延中論證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實實在在的民族實體。周平指出,作為“一體”的“中華民族”是千百年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文化共同體,也是現代中國的國家民族共同體。郝時遠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鮮明地表達了“中華民族是唯一代表中國現代民族的共同體名稱”。中華民族體現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族同胞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唯一代表。
郝亞明、張會龍、馮育林等人認為中華民族既是一個歷史共同體,也是政治共同體、社會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周超、劉虹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價值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涉及責任、利益、文化等建設邏輯。周平、劉永剛等認為既要建設“全民一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也要建設“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可以看出,經過幾年來多學科討論,學者們一般認為,黨中央提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新話語,指的是56個民族同胞組成的、具有共同歷史文化記憶的“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既要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中華民族,同時也要建設大家庭內各族同胞共有歷史文化記憶、共有精神家園、共同走向現代化、共同發展進步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2.多種途徑統籌推進,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郝亞明認為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既需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法律層面展開,也需要從價值、利益、身份等方面著力。祖力亞提·司馬義等學者認為,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需要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推進民族事務法治化等。向琳等學者探討了民族地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措施,建設“共同發展進步”的經濟共同體。嚴慶、蒙曼等學者探討了培塑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中華民族共同體價值觀建設,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陳立鵬、烏小花、海路等學者探討了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深化城市民族工作創新、建設校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機制等路徑。
3.妥善把握“一”與“多”的關系
在對民族間共同性與差異性關系的處理上,學者郝亞明認為過去的民族政策導致了民族差異性與共同性的失衡,民族間差異性被宣揚和擴大,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理念出臺的背景。周平認為過去的民族政策導致了中華民族這一國族被虛化和架空了,強調要增強中華民族的實體性建設。朱軍、朱麗蓉等從增強各族群眾“五個認同”視角探討了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路徑。嚴慶認為,新時代高質量的民族工作實踐的方向是增進共同性,重點在于做好基層工作。
上述學者的多維學理闡釋表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前提是承認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元一體”的民族實體,二者是互為前提、相互推進的關系。沒有“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實體,就不可能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反之,以什么樣的思想引領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事關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結構是否具有生機和活力,事關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面貌。
二、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建設繁榮富強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首先要建設“繁榮富強”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繁榮富強的中華民族,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基和保障。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不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論斷。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全面部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報告特別強調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等。
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國家整體現代化進程,沒有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各族同胞是“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推動民族地區各族群眾與全國人民一道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的本質體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總體性事業中統籌布局、協調推進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財政補貼、對口援助、脫貧攻堅以及興邊固邊富民戰略等政策,在民族地區先后建設了一大批諸如南疆鐵路、青藏鐵路等基建工程和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重大經濟聯動項目,不僅帶動東西部經濟合作乃至全國經濟整體聯動發展,而且帶動民族地區各族群眾走出家鄉,在全國各地創業發展。國家在民族地區實施的退牧還草、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提升了民族地區生態質量。如內蒙古“全區超過一半的國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72%的國土面積劃入生態空間”,西藏“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2.31%,草原綜合植被蓋度47.14%,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9.8%,地表水水質達標率100%”。這些扶持民族地區發展戰略,極大地改變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面貌,推動民族地區跟上全國現代化發展步伐,推動各族群眾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大踏步邁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新時代新征程是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時代,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新起點。黨的十九大制定了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黨的二十大強調“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并明確了2035年我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方面發展的總體目標,細化了未來五年這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的主要任務。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族同胞共同的“中國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建設繁榮富強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必然要推動各民族同胞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加大了對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全面推動民族地區融入“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布局。民族地區抓住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新戰略和深化對外開放的“一帶一路”新機遇,利用自身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不僅同全國一道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了全面小康,而且民族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由2012年的9.5%穩步提升至2021年的10.3%。步入新時代新征程,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部署的,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特別是關于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同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等高質量發展的有關部署,除需要黨中央繼續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加大對民族地區扶持力度外,更需要民族地區立足自身優勢、統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旅游、生態和公共服務等多種資源配置,積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努力實現頂層謀篇與基層布局、東部開放與西部開發一體聯動的現代化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砥礪前行,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共同邁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新征程上,建設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首先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原則,堅定不移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全面推進邊疆各民族跟上社會主義現代化整體步伐,與國家整體現代化建設同頻共振,建設一個各族同胞共同發展進步、滿足各族同胞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三、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建設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不僅要建設物質上繁榮富強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更要建設思想上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族同胞思想上的團結統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表現為各民族平等聯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發展為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在改革開放后進一步鞏固為“三個離不開”,黨的十八大以來逐步深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就是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建設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無論是“建設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還是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探索開展的。從2014年提出“八個堅持”到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十二個必須”,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了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歸根到底是中華民族走向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的復興之路”。2022年8月17日,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民委闡釋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五個特色”: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華民族共同體、共同繁榮發展。特別強調“既要把各民族發展好,更要把共同體這個大家庭建設好、發展好”“推動56個民族作為一個整體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共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
1.弘揚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歷史傳統
一部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發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互鑒的歷史,就是一部各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歷史。在5000年的中國歷史上,各民族先民開拓疆域、培育文化,在和合、大同等中華文化理念的氤氳下,經過不斷的交往交流交融,匯聚成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更高層面的共同體。
團結統一是對古往今來中華大地上各族先民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心理寫照。在2019年召開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四個共同”的中華民族歷史觀;隨后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四個共同”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核心是各民族共同締造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各族同胞培育了維護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歷史傳統。
在千百年來各民族共同經歷的非凡奮斗的歷史歲月中,團結統一的愛國主義精神沉淀到各族兒女的內心深處,特別是近現代各族同胞共同投身中國革命,血流在一起,心融在一起,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精神逐步升華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內各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意識。歷史發展證明,團結統一是凝聚各民族的基石,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之所在,也是中華民族的不懈追求。新時代新征程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需要大力弘揚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歷史傳統,將歷史上各民族共同經歷的非凡奮斗形成的愛國主義傳統根植各族同胞內心深處,這是建設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根基。
2.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重視中華民族大團結,是中國共產黨處理民族關系的重要傳統,也是我國民族團結、社會和諧、邊疆穩定的重要保障,是有別于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重要優勢。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就將“國內各民族的團結”視為“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穩步發展,不斷鞏固和深化了中華民族整體的團結統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將各民族的交往模式總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對新時代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族同胞相互關系實踐表現的生動概括,充分體現了各族同胞的血脈相連、手足相親。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伴隨日益便捷的交通和經濟生活的一體化,各族同胞跨區域、長時段、多頻次流動成為常態。大到整個城市,中到社區和村落,越來越多的社會空間成為各族同胞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地方,越來越多的城市社區和新農村,建設起各族同胞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包容的社會氛圍,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日益鞏固和深化。
個人(群體)間的交流互動是熟知彼此、進而在社會共同體中團結友愛互助共進的基本前提,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健康發展的根本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各民族大流動、大散居、大融居日益深化,各民族共同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和法治意識日益增強,對區域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共同需求日益增強。因此,民族工作需要順應這種客觀形勢,在包容差異但不是強化差異、尊重民族特性但不是強化民族特性的基礎上,因勢利導推動各民族公民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依法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努力創造各族同胞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社會氛圍,推動各民族共同發展進步。對此,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要求在充分考慮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基礎上,推動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這一重要論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建設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了根本遵循。
3.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夯實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
“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提出的原創性論斷,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完善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共有歷史文化記憶,是我們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樹立中華文化自信、形成中華民族自豪感、鞏固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根基。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既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使命,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路徑。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首先應樹立“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集大成”的中華文化觀。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古往今來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各民族及其先民創造的,反映中華民族大家庭獨特精神標識的文化符號和思想價值。中國土生土生的維吾爾族傳統文化、藏族傳統文化等各民族傳統文化,以及歷史上不同時期加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中國俄羅斯族、朝鮮族等民族,在經歷文化重組后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俄羅斯族文化和中國朝鮮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燦爛輝煌的組成部分。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需要在傳承保護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工作中,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闡釋這些共享文化符號背后孕育的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這是增強中華文化自信自強的需要,是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的需要。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因此,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除了挖掘各族先民維護團結統一的歷史傳統,也要講述好近現代以來各族兒女投身于中華民族解放與發展事業中體現出來的革命精神、團結精神、改革精神、奮斗精神、創造精神,更要宣傳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各族人民用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思考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未來。這是指引各民族同胞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增強“五個認同”,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的精神動力和行動指南。
4.團結爭取海外僑胞,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動員全體中華兒女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一起來想、一起來干。
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各族兒女,包括大陸各民族同胞,也包括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海外僑胞主要指僑居世界各地的中國移民。據不完全統計大約6000多萬。海外僑胞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一部分。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時代,團結爭取海外僑胞和一切對我友好力量,助力國家現代化建設,傳承傳播中華文明,推進中外交流互鑒,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共同推動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既是建設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要求,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關注,同時有利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特別是隨著交通和通訊技術的日益發展,近年來海外僑胞與祖國的聯系日益頻繁而深入。比如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與祖國各地的親人朋友在微信上互動交流,除了交換信息,也分享共有歷史文化,進一步增強了海外僑胞的中華民族認同。特別是越來越多的華僑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他們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的認同內化為熱烈真摯的愛國主義情懷,外化為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自覺行動。歷史上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患難相扶是中華民族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新時代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大聯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西方反華勢力通過控制輿論,刻意抹殺黨和國家為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采取的政策、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挑撥民族關系,破壞各族同胞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因此,新征程上按照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發揚斗爭精神”,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等新部署,團結爭取海外僑胞,根據海外僑胞不同群體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語言習慣等差異,創新凝聚人心的理念、方法和載體,除了充分發揮僑胞人脈、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為中華民族“強起來”加油助力,還要團結爭取包括少數民族僑胞在內的海外中華兒女,向住在國政要、智庫媒體和民眾,全面客觀介紹我國民族政策價值理念,讓中國道路、中國故事得到國際社會廣泛理解和認同,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去”,在中外文化的互通互鑒中,努力營造友好合作的國際環境。
總之,團結統一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的致思趨向和優良傳統,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因。新時代新征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上,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必須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揚團結統一的優良傳統,不斷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鞏固和壯大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大聯合。
四、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關系而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目的是充分發揮思想的能動作用,增強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族同胞之間的相互吸引力,增強各族同胞對中華民族的向心力,有了這些相互之間的親近,才能增強中華民族整體對各族同胞的凝聚力,扎實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民族工作既要看到物質層面工作的重要性,更要看到精神層面工作的重要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是建立在物質層面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各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但僅有物質手段是不夠的,在繼續用好物質手段的同時,還要把“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根植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族同胞內心深處,在各族同胞內心深處構筑起抵御分裂破壞的堅固的思想長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建設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保證。
如果說中華民族實體建設可以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成員相互親近、整體凝聚打下物質基礎,那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吸引各族同胞相互親近、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凝聚力的精神支撐。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可逆轉,二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構成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坐標和時代背景。在這一歷史坐標系中,我國發展環境正面臨深刻復雜的重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一方面,“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顯著體現,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另一方面,我國發展還面臨許多新的挑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必須清醒看到,我們的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多種思想意識交鋒前所未有,中國社會進入轉型期、利益調整期、矛盾多發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途中還面臨諸多風險挑戰,鞏固思想政治共識的任務艱巨而復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進行思想溝通、思想交鋒、思想碰撞、形成共識、深化共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質上就是做人的工作、爭取人心的工作,牢固占領意識形態戰略高地,引導全體中華兒女牢固樹立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共識,凝聚起全體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團結奮斗、破除一切艱難險阻的磅礴偉力。新時代新征程要求各族同胞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共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這正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之所在。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新時代新征程建設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組織保障。黨領導下的新時代民族工作格局是一個遠遠超出傳統民族工作部門的新格局,要求全社會各部門積極參與,協同聯動,形成合力。比如,在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上,要建構黨委宣傳統戰部門統籌、政府文旅教育部門主導,各級各類學校為主體,全體社會參與、線上線下聯動的大宣教格局。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加強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將黨的領導落實到方方面面,建設一支“四個特別”的民族地區干部隊伍,以保證其在復雜多變的民族事務處理中擁有更為強大的組織力量和組織優勢,保證黨的各項工作部署落地落實。
五、結語
建設一個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族同胞的心之所向。在“兩個一百年”交匯期,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就要從物質上和精神上,從歷史和現實多個維度同步推進,有效抵御各種境內外分裂勢力滲透、分化、破壞、顛覆,構筑起團結統一的堅固的思想長城,不斷鞏固和深化各族同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關系。
作為一項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的戰略性、基礎性工作,在民族因素越來越嵌入在不同領域,方方面面都有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任務的今天,應充分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更好地保障各民族同胞合法權益,更廣泛地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設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