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研究
(一)農牧業研究
白瑪朗杰主編的《西藏農村發展報告:脫貧攻堅專題》(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一書,總報告2篇,專題研究報告、地市研究報告、典型案例報告各7篇。其中總報告包括《西藏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西藏2016年脫貧攻堅首戰告捷》,專題研究報告包括《產業精準脫貧政策與實踐》《異地搬遷脫貧政策與實踐》《生態補償脫貧政策與實踐》《發展教育脫貧政策與實踐》《轉移就業脫貧政策與實踐》《社會保障脫貧政策與實踐》《金融精準扶貧政策與實踐》。
于明瀟的《草場承包及經營流轉過程中的公正——以西藏那曲為例》(中國藏學出版社)一書,主要研究西藏對于草場這種特殊資源在由集體向個人讓渡的過程中如何確定分配原則,該分配原則與牧民的習慣法出現沖突時如何調節,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后,牧民如何從事牧業生產,會出現哪些形式的新的草場經營流轉方式等問題。該書共9章,主要有草場承載力與草場承包、草場產權制度變遷、那曲及其草場情況簡介、草場承包資格、草場承包的分配原則、草場承包后的經營流轉方式;結論包括血緣和地緣關系共同決定承包資格,國家法和習慣法相互適應,草場經營流轉方式多樣,草場承包影響家庭內部生產資料分配。
曹佛寶、狄方耀等人的《西藏特色農產品高端品牌原型形成機制研究——基于供應鏈視角》(《中國藏學》第1期)一文,認為西藏特色農產品的發展出路在于走高端的品牌化經營。作者以供應鏈的視角,對西藏農產品的原產地形象、企業產品優良品質形象和商業形象的認知與塑造進行了初步的探討,指出只有加強消費者對商品典型性的認知,才能形成高端產品形象和高端品牌原型,高端品牌原型反過來會通過類別化影響消費者的商品典型性認知。
鄧亞凈、方曉玲等人的《西藏環境資源型產業發展路徑分析——以白朗縣蔬菜產業為例》(《西藏研究》第6期)一文,認為蔬菜產業綜合運作了白朗縣資源、環境、經濟、人口、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成效顯著。說明在西藏發展環境資源型產業應立足自身優勢資源,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開發出具有高原經濟特色、環境特色的商品型產業。
參木友、曲廣鵬等人的《從帕里牦牛調查數據探討西藏牦牛產業發展的現狀》(《草學》第4期)一文,調查認為帕里牦牛主產區帕里鎮主要采用“牧主”式經營模式,牦牛養殖是當地牧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分析認為,加快轉變生產方式、培育新型牧民、適度控制養殖規模、建立適合產業化經營與發展的牦牛產業鏈環節是牦牛產業真正發展的突破口。
李文龍、余翠等人的《基于能值生態足跡模型的青藏高原東部高寒牧區可持續發展研究》(《草業學報》第4期)一文,基于能值理論,運用改進的能值生態足跡模型,對2005—2013年甘南州各縣、市可持續發展狀態進行定量研究。認為9年間,迭部縣、瑪曲縣和碌曲縣處于可持續發展狀態;夏河縣、卓尼縣和舟曲縣處于不可持續發展狀態;合作市和臨潭縣處于嚴重不可持續發展狀態。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