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旅游業研究
把多勛、梁旺兵等人的《多元目標體系導向的西北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研究:以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書共十章。認為民族地區單一經濟價值引領的民族旅游發展產生了一系列負面效應,導致民族旅游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持續。試圖建立一個引領我國民族旅游發展的新的價值體系和目標體系,反思并評價我國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的結果及影響,探索滿足我國民族地區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人的價值同步發展并實現經濟價值的民族旅游新型模式、運行機制、路徑和實現方式,研究保障這一模式科學和有效運行的宏觀政府層次、中觀產業層次及微觀經濟主體層次的體制機制。
楊明洪、劉建霞的《旅游資源規模化開發與農牧民生計方式轉換——基于西藏“國際旅游小鎮”的案例研究》(《民族學刊》第3期)一文,認為在旅游資源規模化開發下,魯朗農牧民生計方式轉換較大,為此政府采取了保護性措施。但由于政府與當地農牧民的視角不同,在一些政策實施上,當地政府的實施愿望與當地農牧民想法產生了差異,故當地農牧民并不完全認同政府推行的一些政策。
楊濤的《西藏珠峰大本營旅游收益的共享機制研究》(《西藏研究》第3期)一文,認為珠峰大本營形成了行政與市場相結合的收益共享機制,但受金融資本門檻和牦牛數量的制約,貧困群體較難參與到旅游之中。因此,需優化收益共享機制,推進扶貧資本參與到帳篷租賃、牦牛托運、班車司機培訓中,完善新建旅游服務設施與珠峰大本營的功能分工和利益關系。
趙劍波、楊雪豐等人的《基于旅行費用法的拉薩市主要旅游點游憩價值評估》(《干旱區資源與環境》第8期)一文,通過問卷調查得出:2014—2015年拉薩市主要旅游點游憩價值為875.67億元,平均每人每次旅游可享有7766元的游憩價值;認為多目的地旅行的影響在特殊情況下可忽略不計,調查對象選擇時也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
向寶惠、曾瑜皙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生態旅游系統構建與運行機制探討》(《資源科學》第1期)一文,認為鑒于國家公園資源屬性,將社會—生態系統理論運用于試點區生態旅游研究具有合理性與必要性;試點區生態旅游系統由管理、運營、社區參與和公眾支持4個子系統有機構成,以實現四維目標;從系統變量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出發,系統運行機制包含政府主導、分區利用、綠色運營、游客管理、環境教育、社區參與、公眾支持7個方面。
李佳、田里等人的《連片特困民族地區旅游精準扶貧機制研究——以四川藏區為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6期)一文,剖析連片特困民族地區旅游精準扶貧的作用機理,提出了包容性可持續的旅游精準扶貧戰略思路,構建包括啟動激勵、目標導向、參與共享、監測評估的旅游精準扶貧機制體系,明確了四川藏族地區旅游精準扶貧機制的優化方向。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