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生態文化
丁燕的《藏傳佛教的生態內涵:以郭雪波的生態小說為例》(《貴州民族研究》第2期)一文,認為作家郭雪波將藏傳佛教基本教義的生態文明理念滲透到其生態文學作品之中,不斷地向廣大讀者傳遞“尊重生命”“與自然和諧共處”等生態思想內涵;并自覺地從宗教文化出發去追尋生態意識并尋找救贖之路。
郭海青、賈偉的《藏區地方話語結構與生態保護實踐研究:以青海藏區S村為研究個案》(《青海民族研究》第2期)一文,認為藏族地區地方話語體系蘊含著地方樸素的生態系統觀,在生態保護中具有廣泛的行動能力,這在當前生態文明的建設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常麗霞、袁崢嶸的《藏族生態倫理觀的當代變遷:生態習慣法文化的視角》(《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6期)一文,認為當代藏民族的生態倫理觀發生了急劇的變遷;社會轉型期構建藏族地區生態法治,應當以生態文明為導向,防止維系區域生態和諧的傳統習慣法文化發生扭曲;將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納入藏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決策之中,緩沖市場經濟對于以生態倫理觀為重要內容的地方性知識的沖擊和擾動。
張輝的《地方性生態知識與生態保護:以滇西北藏區奔子欄鎮神山崇拜為例》(《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第1期)一文,認為地方性生態知識依靠其特有的生態觀、認知體系、技術實踐和社區組織管理體制,去實現其生態環境的功能;滇西北藏族地區普遍存在著神山崇拜的社會事實,對于維護藏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始終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
劉培勇等的《在雪域大地慈悲地棲居:關于藏族傳統生態倫理的當代價值思考》(《西藏發展論壇》第2期)一文,認為藏族的生態倫理奇跡就是人間的凈土,悲憫情懷是藏族生態倫理的生命態度,知行合一是藏族生態倫理的實踐智慧;同時藏族生態倫理面臨著社會發展進步、現代化和全球化帶來的挑戰。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