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
本年度,藏族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數量上比去年略有增加,共發表論文170余篇,出版圖書11部。論文仍以個案研究為主,圖書多以宏觀研究為主。與往年一樣,研究成果仍以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為主,傳統文化方面的論文多側重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問題的研究;民俗文化方面的論文多側重對節慶、服飾、民居的研究;文化傳播與出版、生態文化、公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論文與去年基本持平。
(一)傳統文化
更敦阿錯的《云南藏區藏語地名與地域文化》(《西藏研究》第2期)一文,從云南藏族地區藏語地名與生態文化、族群交往、藏族宗教、游牧文化、農耕文化、崇尚安定幸福的心理六個方面探討了云南藏族地區藏語地名與地域文化的關系。指出云南藏族地區藏語地名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很多地名與農耕定居生活方式有關,研究云南藏族地區藏語地名與地域文化的關系,對藏語方言和地域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李文勇、何花、王娜的《時空視角的少數民族傳統社區文化變遷研究——以甲居和甘堡藏寨“建房換工”習俗為個案》(《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一文,運用索緒爾的時態理論,從社區文化變遷的理論與實踐、田野調查對象、不同時空形態中藏族社區換工習俗的變遷三個方面,分析比較了甘孜藏族自治州甲居藏寨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堡藏寨兩個典型藏族社區的建房換工習俗,認為建房換工習俗雖然是一個小事件,但它的適當恢復會喚醒根植于民族居民內心的傳統文化基因,激發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覺意識,無論民族傳統社區文化如何變遷發展,始終能維系文化的根本特質。
李緒穩、丁玲輝的《對西藏舞獅文化的探討》(《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第3期)一文,從舞獅源于藏族崇獅習俗、民間舞獅習俗與西藏宗教文化、西藏舞獅與漢族崇獅習俗有一定的淵源、舞獅是西藏民間傳統的娛樂活動四個方面論述了西藏舞獅文化。認為西藏的舞獅習俗與宗教信仰、民俗風情有著密切的聯系,加強舞獅文化的研究,對我們從另一種角度闡釋歷史上漢藏文化的交流融合,對西藏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崔延哲的《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及發展前景研究》(《鄂州大學學報》第3期)一文,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出發,對比研究西藏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分析兩者之間的共性和西藏文化的獨特個性,從西藏傳統文化應發揮中國文化的基石作用、西藏傳統文化應建立創新機制、西藏傳統文化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西藏傳統文化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四個方面指出了西藏傳統文化的發展前景。
商海博、更智才讓的《西方人眼中的藏族文化魅力——以藏傳佛教為例》(《牡丹江大學學報》第10期)一文,介紹了藏族文化的表現及內涵、藏傳佛教的獨特之處,從西方人對藏族文化的探索、西方人對藏傳佛教的推崇、藏傳佛教與西方思想的相似之處三個方面分析了西方人眼中的藏族文化。指出西方人認為藏傳佛教具有獨特的魅力,是世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同時藏傳佛教的科學性及對西方人追求幸福的現實意義也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王春英的《藏族原始計量方法探析》(《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期)一文,在查閱文獻資料、走訪和調研的基礎上,梳理了藏族計量發展的歷史,歸納和分析了藏族原始的長度、面積、容積和重量的計量方法及其發展,并對度制混亂、復雜的原因進行了探討。認為這些計量方法是藏族社會生產力方式、社會制度、文化融合、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早期階段的產物,盡管不成熟且處于不斷提高的過程中,但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林青的《西藏“打阿嘎”傳統技藝》(《尋根》第1期)一文,從傳統悠久的“打阿嘎”、阿嘎打夯的特殊建筑工藝技術、“打阿嘎”的文化內涵和傳承價值三個方面介紹了拉薩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阿嘎”,指出“打阿嘎”是西藏特有的一種體力勞動,是一種獨特的、與體力勞動巧妙融合的民間藝術形式,反映了西藏民眾獨特的樂觀心態和文化風貌。
尕的木草的《談〈格薩爾〉諺語的教育功能》(《漢字文化》第6期)一文,從哲理思想、法律、軍事三個方面分析論述了《格薩爾》諺語的教育功能,指出《格薩爾》史詩中的諺語是藏族人民文化的結晶,具有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分清是非、棄惡揚善的作用,推動著藏族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也對現代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