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語言研究
格桑益西與洛桑次仁的《〈西藏的語言和社會〉一書對當代藏族語言使用情況曲解辨析》(?????????????????????????????????? 《???????????????????????????????》??????????????????????????????????????????????????????????????????????????????????????????????《西藏研究》第4期)一文,指出國民經濟基礎的提升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多元文化的發展滿足了人們的精神追求與求知欲望。藏語言文字的研究理論與方法的借鑒從傳統到現代在逐漸過渡中,實現過渡的道路往往是曲折的。文章從社會學與方言學理論角度清晰地區分了“雙語現象”與“語言混用”(???????????)現象的區別,批判了《西藏的語言和社會》一書中對關鍵術語“雙語現象”的誤讀現象而導致的不客觀的社會語言調查結論。
仲克才讓的《語音學概述》(?????????????????? ?????????????????????????????《攀登》第2期),簡要介紹了語音學理論的起源與語音學分支學科等領域,提到語音學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語言的發音機制,語音特性和在言談中的變化規律。由于它的研究內容關系到發音動作(生理現象),語聲特性(物理現象)以及聽感(心理作用),而人類的不同語言集體各有自己的語音特點,因此現代語音學的研究需同時具備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作為基礎。
東主才讓的《現代藏語書面語和方言語法比較研究》(??????????????????????? ????????????????????????????????????????????????????????????????????????????????????????《中國藏學》第2期),解讀豐富多彩的言語現象必須認識到言語背后的語言(語法),文章以共時比較法從藏語三大方言,即衛藏方言、安多方言、康方言的書面語和方言的語法理論與實踐角度討論了三大方言之虛詞所指、構詞規律、句法結構的特點,結合例句詳細論述了傳統虛詞所指內容與語法理論之間的差別現象,探討了三大方言的構詞規律,提出了語言學研究要重視總結語言規律的建議。
李先的《安多方言與書面語語音比較》(????????????????? ??????????????????????????????????????????????????????????????????《中國藏學》第2期),從自然語言層面安多方言與書面語語音兩者的呼應關系脫離了傳統語法理論范疇,作者把安多方言與書面語語音的差別現象作為研究導向,充分利用田野調查法,赴青海、甘肅、四川省的共十多個屬于安多語言圈的縣區進行了走訪調研,以豐富翔實的例證從十三個語法范疇論證了方言語音變化規律,其中作者提到在自然語言運用中基字的變形、前加字和后加字變化、基字互換、個別后加字的互換、虛詞變化等語言調查結果是安多方言與書面語語音變化的重要的理論依據與方言變化規律。
普片多的《西藏山南恩巴地區的方言特征》(??????????????? ???????????????????????????????????????????《西藏大學學報》第2期),文章通過文本資料與實地調研結合,對屬于西藏山南“俄”地區所指地理范圍結合史料進行了地域考證并對什么是“方言”(???????)給予了清晰的定義,比較分析了“俄”地區語言特殊語音現象,提到“俄”地區方言與衛藏地區方言相比其基字聲調具有尖和細的特點,聲調具有拖長和??????音明顯等現象,而且從書面語角度分析了方言特殊詞匯的構詞特點及、特殊動詞及后加字互換等語言現象。
關卻乎尖措的《藏語語言學術語規范化方面的幾點建議》(??????????????????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第1期),術語標準化實際上是一種對術語的質量控制與規范的過程,它包含著術語的使用者能夠就某一個已知的術語或尚未確定的術語在待定情景中或者在特定領域中的使用,達成權威的、公認的統一看法。文章針對藏語語言學領域術語不統一的現象提出了建立藏語語言學標準委員會的設想。
拉杰的《試論藏語中的外來詞》(????????? ???????????????????????????????????????????????????????《西藏大學學報》第2期),外來詞或借詞是語言系統中的一個重要成員,它是文化交流的產物,并且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產生在語言與文化的碰撞之中,并且也反映著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漢語借詞翻譯方法分為音譯法、半音半義法、音譯為主義譯為輔法、相似字形互用法,文章在借鑒漢語借詞分析法的基礎上對藏語中的借詞按借用地域的不同,羅列了不同的借詞,主要從文化交流的角度討論了借詞的定義和借詞產生的歷史淵源,清晰地區分了語言(口語)操作中使用符合語言習慣、不符合語言習慣和語法規則的借詞(口語)現象。
東主才讓的《藏語方言語法的性質、成因及特點》(??????????????????????? ?????????????????????????????????????????????????????? ???????????? ????????????????????????????《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第2期),文章對什么是方言理論,對方言理論的構成因素和方言理論的特點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其中對藏語方言理論的構成因素從語音系統、字音系統、詞匯差異和詞匯系統、構詞和語言詞序等方面論證了藏語方言學理論的獨立性,并提到這種理論具有系統性、規律性、不變性等特點。
完德加的《藏東培米方言初探》(???????????? ??????????????????????????????????????????????????《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第2期),生活在我國西南地區青藏高原和川滇原交界處,自稱“培米”或“仲米”的藏族群體,成為國內學者多年研究的對象。普米族和四川西南的部分群落是該方言的使用族群,從民族組成的因素和現代語言學等理論角度該方言在語言學界被稱為“培米話”,文章在充分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培米話的語言、詞匯、語法等方面論證了培米話與古藏文之間的特殊關系。
久西杰的《達孜方言的語音特點》(????????????????? ????????????????????????????????????????????????????????《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第2期),達孜縣城距拉薩市20公里,素有拉薩“東大門”之稱,縣境內共有寺廟、日追拉康14座,其中始建于公元15世紀初、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格魯派六大寺之首的甘丹寺,在宗教、建筑、藝術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達孜方言是衛藏之拉薩方言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達孜方言具有基字字形無雙重拼法、無單個基字形表多義、基字前加字上加字不出聲等特點,與拉薩方言有區別,文章體統地分析了達孜方言的基字、單復元音、音高、音色等的拼法特點,總結了區別于拉薩方言的特殊語言規律。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