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歌舞
格桑曲杰的《再探藏族“囊瑪”藝術的起源與稱謂——西藏聶拉木縣充堆民間音樂實地考察與分析》(《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期)一文,作者通過實地考察、分析相關歷史文獻和民間囊瑪藝術家有關囊瑪藝術溯源的傳說及當地民間藝術家口述材料,結合當地地域環境與音樂文化語境,多維分析了囊瑪的起源和稱謂。文章指出,囊瑪形成于今日喀則聶拉木充堆一帶,由當地“柴魯”“羌諧”等民歌演變而成;囊瑪的稱謂與當地特殊的地域環境、音樂語境直接關聯;“囊瑪”一詞是“聶囊瑪益諧”的簡稱;囊瑪并非外來而是西藏本土的藝術等觀點。
貢布多加的《試論藏族弦子舞被冠以“古道神韻”的歷史由來》(《西藏藝術研究》第2期)一文,對藏族弦子舞被冠以“古道神韻”的歷史淵源以及與茶馬古道的關系進行梳理,認為藏族弦子歌舞文化傳播與茶馬古道經濟貿易活動之間存在內在共生關系。
銀珠桑毛的《薩班〈樂論〉所體現的音樂知識體系和審美特征研究》(《西藏研究》第5期)一文,認為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撰寫的《樂論》是一部迄今發現最早的藏族音樂理論著作,《樂論》對俱聲樂作了重點論述:一方面對詞和曲進行了基于規律和特性兩方面的分析;另一方面對詞曲創作提出了基于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的要求,同時對表演和欣賞提供了基于審美和習俗兩方面的標準,呈現出較為完整的音樂知識體系和審美特征。
更敦阿錯的《云南藏區藏族民間說唱藝術祝贊詞初探》(《青藏高原論壇》第1期)一文,主要探討了云南藏族地區藏族婚禮祝贊詞。文章認為,云南藏族婚禮祝贊詞內容包括了贊頌田地、牲畜、房舍、長輩、客人和長輩對新人祝福與教誨等,按照儀式程序分為緣起頌、神靈頌、招財納福頌、哈達頌、訓誡頌等五種。祝贊詞的形成與藏民族信仰、民俗、儀式、節日息息相關。
覺嘎的《論阿吉拉姆戲劇藝術的象征手法與類型技法》(《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期)一文,認為阿吉拉姆戲劇已經形成了由“頓”“雄”“扎西”,即開場、正戲、結尾三個部分組成的完整的表演程式。阿吉拉姆戲劇藝術的象征手法主要表現在戲劇角色、服飾道具及表演程式的象征性三個方面,而其藝術類型技法主要體現在表演動作、音樂織體以及歌舞節目的類型化三個方面。文章對藏族表演藝術進行了實踐總結和理論概括。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