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類論文按照內容可分為藏醫藥理論研究、藏醫文化學研究和藏醫藥基礎知識介紹三類。本年度發表的論文較上年略多,且藏醫藥理論研究文獻的比例增加,基礎知識介紹類文獻比例降低,提示藏醫基礎研究學術水平的提升。
(一)藏醫藥理論研究
有關藏醫藥理論的研究類論文,涉及的領域包括藏醫藥基礎理論、哲學基礎、診斷學、心理學、術語翻譯等。代表性論文有:羅輝等的《藏醫體質量表的研制和初步評價》(《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第12期),運用國際通用量表研制的程序化方法,以藏醫理論為指導,基于藏醫《四部醫典》和其他古籍的記載,通過專家咨詢、語言測試和人群橫斷面調查等方法,研制了藏醫體質量表,對該量表的條目分析、內部一致性信度和內容效度評價顯示,量表具有較好的性能,提示運用量表研制方法對藏醫體質進行規范化研究具有可行性。文成當智等的《藏醫五源學說與現代物理學認識物質本質的哲學思考》(《中華中醫藥雜志》第4期),從宏觀和微觀層次對藏醫五源學、世界起源、五源形成六味等藏醫基礎理論對物質本質的認識,與現代物理學“自然界中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力”作用于物質的認識進行比較,發現藏醫五源學與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力對物質的形成、衍變等方面具有殊途同歸的特點,且在微觀上兩者的子層面具有很多相似之處,認為這對量化藏醫五源或探討夸克之六味等方面可提供新的科學依據。王杭的《基于語料庫視角的藏醫術語翻譯研究》(《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期)認為,當前國內關于藏醫術語的翻譯研究缺少系統化的可參照資源,研究視野狹窄,指出語料庫翻譯學可為翻譯研究提供真實豐富的語料,也為翻譯實踐提供有益參考,并提出利用網絡語料促進藏醫術語翻譯實踐的建議。其他還有:羅杰的《藏醫診斷方法之望、問、切三診的應用價值》(《藏醫藥教育與研究》第2期),邊巴次仁等的《試論藏醫疾病分類體系》(《中國病案》第1期),秦大平等的《治未病思想在中醫學及藏醫學發展中的指導意義》(《新中醫》第2期),拉毛才讓的《淺述藏醫心理學的理論依據》(《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4期),娘毛才讓的《藏藥藥性理論及其對現代藏藥藥性理論研究的啟示》(《現代養生》第12期),等等。
(二)藏醫文化學研究
此為本年度藏醫藥研究的一個亮點,各學者從不同角度探討藏醫文化現象和特征。例如,王靜等的《醫學人類學視野下的藏羌彝走廊民族醫藥文化特色初探》(《中華中醫藥雜志》第1期),以醫學人類學視野從環境、社會、心理及文化等方面,探討藏羌彝走廊中藏、羌、彝醫藥對健康和疾病獨特的認知,并對其文化特色進行了研究。華青加的《用醫學人類學觀點解讀藏醫治療中的咒治儀軌》(《中國藏醫藥》第1期),用醫學人類學的觀點解讀了《四部醫典》咒語療法的歷史、與苯教的淵源、實施的過程和方法以及地方性知識對治療儀軌的影響等。拉目加等的《基于藏醫藥視角下的溫泉養生醫療文化探討》(《中國療養醫學》第12期),從藏醫藥理論和臨床角度對溫泉的養生醫療文化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對溫泉的概述、醫療、養生、注意事項等方面做了簡要的介紹,為研究溫泉和對溫泉感興趣者提供參考。
(三)藏醫基礎知識介紹
對藏醫相關理論和知識介紹類的論文在基礎研究文獻中所占比例較以往有所下降,主要是關于藏醫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養生、文化等知識的介紹。例如,楊毛才讓等的《藏醫老年保健與疾病治療方法初探》(《中國藏學》藏文版第2期),德吉卓嘎等的《胚胎發育的不同階段及其保健方法》(《西藏大學學報》藏文版第1期),完么安建的《藏醫學概論》(《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第15期),李加的《淺述藏醫臨床用藥原則》(《中國民間療法》第9期),次仁德吉等的《淺談藏醫體質學》(《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12期),等等。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