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臨床研究
臨床研究是藏醫藥學術研究的重要領域,相關的成果較多,按研究內容主要可分為五類:藏醫藥專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研究、疾病的藏醫診療、藏醫藥臨床療效評價研究、藏醫特色療法介紹、藏醫臨床護理。
(一)藏醫藥專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研究
本年度有一篇探討藏醫藥專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傳承和研究方法的論文發表,即周洛等的《探討藏醫藥專家的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繼承方法》(《藏醫藥教育與研究》第2期),該文分為藏醫藥專家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繼承工作的重要性、應繼承的內容和繼承的方法三部分,提出既要傳承各醫家獨立的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也要傳承他們的醫德,繼承方法上可從醫家個人、病種和藥物三個角度開展研究工作,應用現代科技將專家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數據化,以便存儲、分析和利用。另還有數篇研究名老藏醫學術思想的論文,均以藏文發表。例如索南項秀等的《木覺·克珠嘉措醫學學術思想芻談》(《中國藏醫藥》第3期),介紹藏醫大師木覺·克珠嘉措的生平,總結其主要學術思想,包括對內外五行學說的認識和臨床應用、對疾病寒熱和藥物溫涼性質的認識等,并介紹了其對于乙肝、肺心病、腹水的診療經驗。其他還有:扎西東主等的《著名藏醫旦正加教授學術思想》(《中國藏醫藥》第1期),普布扎西等的《洛桑伊妮大師對腎寒癥遣方布藥探討》(《中國藏醫藥》第2期),達瓦索朗等的《藏醫大師欽繞諾布創建的醫算學位帽簡述》(《中國藏醫藥》第2期),等等。
(二)疾病的藏醫診療
本年度有一部學術專著的出版:四川省阿壩州藏醫院、阿壩州藏醫藥研究所編著的《二十二個優勢病種藏醫臨床診療方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該書由阿壩州藏醫院、阿壩州藏醫藥研究所的專家學者總結臨床實踐經驗,并結合藏醫學經典著作《四部醫典》的論述,對22種藏族地區常見疾病的診斷、病因、癥狀、治療方法、護理、療效評價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總結出一套具有藏醫特色的療法。
學術論文主要是藏醫臨床醫生和研究者對疾病的病因病機、病型、診斷、治療等方面的認識、體會或臨床研究總結。近年來,數據挖掘、系統生物學、循證醫學等現代科研方法在藏醫藥領域的應用不斷增加,其中以成都中醫藥大學民族醫藥學院張藝教授團隊為代表,本年度發表的論文有:李海嬌等的《基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的藏醫藥治療胃痛用藥規律分析》(《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第4期),澤翁擁忠等的《基于數據挖掘的藏藥治療痛風的核心藥物關聯規則分析》(《時珍國醫國藥》第12期),王靜等的《基于關聯規則和熵方法的藏醫藥治療“真布病”組方用藥規律分析》(《中華中醫藥學刊》第11期),更藏加等的《基于藏醫宏觀信息的高原紅細胞增多癥藏醫證型分類的研究思路初探》(《遼寧中醫雜志》第9期),等等。其他團隊如青海大學藏醫學院、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藏醫藥研究所學者發表的論文有:仁青東主等的《藏藥復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配伍規律研究》(《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第7期),王茜的《慢性結石性膽囊炎的影像學表現與藏醫證型的相關性研究》(《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1期),等等。
常規的藏醫疾病診療理論探討或經驗總結類論文仍占多數,涉及的病種廣泛,覆蓋臨床各科常見多發疾病,且以藏醫的優勢病種居多。例如,桑珠群培等的《藏醫“薩頓”病與西醫腦梗死和腦溢血的鑒別診斷》(《藏醫藥教育與研究》第2期),針對當前部分藏醫醫師和學者將藏醫“薩頓”病等同于西醫腦梗死和腦溢血的認識,考證藏醫經典《四部醫典》對“薩頓”病病性、治療的相關論述,提出該病有別于西醫的腦梗死和腦溢血,而與癲癇病更為相似。其他還有:羅輝等的《論藏醫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認識和治療》(《中華中醫藥雜志》第8期),鄭麗娟等的《基于藏醫白脈理論的中風病診療規律探析》(《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第2期),巴桑次仁的《藏醫對痛風病的臨床診療評價》(《藏醫藥教育與研究》第1期),拉加太等的《藏醫對坐骨神經的病機與病癥分析》(《藏醫藥教育與研究》第2期),仁青達杰等的《結合蓄、發、息探析培根病的發病機理》(《中國藏醫藥》第1期),旦正項秀的《血隆病診治體會》(《中國藏醫藥》第3期),索南才旦的《藏醫治療神經性嗅覺障礙的臨床體會》(《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12期),等等。
(三)藏醫藥臨床療效評價研究
常見的研究類型包括隨機對照試驗、臨床病例觀察。從各文獻的方法學質量看,高質量的臨床研究仍相對較少。
隨機對照試驗:本方法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組,對不同組別患者實施不同的干預,以比較療效差異,在藏醫藥領域中主要用于比較某種特定藏醫療法與其他療法的療效,部分研究得到了各級課題的資助。本年度發表的藏醫隨機對照試驗研究論文較少。代表性論文有:德吉等的《藏醫尼如哈療法治療肝性腦病臨床療效觀察》(《中醫臨床研究》第10期),由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業務建設科研專項課題資助,評價藏醫尼如哈(藥物灌腸)療法治療肝性腦病的臨床療效,選擇40例肝性腦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0例和對照組20例,治療組采用尼如哈療法加常規藏西結合治療方案,對照組單純采用常規藏西結合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精神狀態、數字連接實驗及撲翼樣震顫的改善情況和肝功的變化情況,結果顯示,兩組在改善精神狀態、數字連接實驗及撲翼樣震顫方面均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治療組患者治療后谷丙轉氨酶及谷草轉氨酶均顯著下降,療效優于對照組,故認為藏醫尼如哈療法可以明顯改善肝性腦病患者的癥狀與體征,具有改善肝功能的作用。嘎瑪澤多等的《甘露清血散治療查培病的臨床療效評價和安全性研究》(《中醫臨床研究》第11期),采用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評價甘露清血散治療查培病(慢性高原紅細胞增多癥)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選擇100例慢性高原紅細胞增多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50例,試驗組服用甘露清血散,對照組服用二十五味余甘子,療程為2個月,結果顯示:甘露清血散及二十五味余甘子治療查培病均有效,并能改善查培病的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甘露清血散較二十五味余甘子在降低患者紅細胞壓積方面更顯效,且兩組藥均符合安全性的要求。其他還有:肖佼等的《藏藥十八味歐曲膏治療慢性濕疹35例》(《中醫外治雜志》第1期),貢保東知等的《藏醫頭瀉療法治療斑禿病的30例臨床療效觀察》(《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1期),吉先才讓等的《藏醫多秀療法治療偏癱(薩志布)的臨床觀察研究》(《中醫臨床研究》第12期),仁青措等的《藏藥配合熱敷療法治療肩周炎臨床療效觀察》(《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第21期),普化才讓等的《藏醫外治呷貢森堅溫敷療法治療甲狀腺結節的臨床療效》(《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第72期),拉巴普尺等的《藏藥仁青常覺治療胃癌前病變的臨床研究》(《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第36期),等等。
臨床病例觀察:包括采用自身前后對照設計進行干預措施的療效評價,以及臨床醫生對所治療患者病歷資料的回顧性總結,這一類型的研究論文相對較多。代表性的研究如:桑羅等的《藏藥利膽消石散治療膽結石的臨床療效》(《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5期),采用名老藏醫格桑巴珠治療膽石癥的經驗方利膽消石散治療64例患膽石癥伴膽囊炎患者,比較治療前后的膽囊結石直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東繼芳等的《藏醫藥治療尋常型銀屑病33例療效觀察》(《中國民族民間醫藥》第4期),對33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利用藏藥五味甘露散加減浸浴聯合內服藏藥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顯示藏醫藥治療尋常型銀屑病具有一定臨床療效。其他還有:扎西東智的《藏藥五味甘露藥浴治療天峻地區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療效研究》(《西藏科技》第2期),公巴扎西的《藏醫內服藥與外用涂擦藥聯合治療痛風病的療效觀察》(《西藏科技》第5期),索南仁欠的《藏藥油脂涂擦治療腰肌勞損120例》(《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4期),日灑等的《藏醫藥綜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101例療效觀察》(《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12期),萬瑪的《藏醫治療索隆病50例臨床研究》(《亞太傳統醫藥》第4期),等等。
(四)藏醫特色療法
除藥物治療外,飲食、起居、外治法也是藏醫獨具特色的療法,本年度有論文介紹藏醫蒸汗、灌腸、滴鼻、火灸、放血等療法的臨床應用。例如,周拉友的《藏醫尖滋治療慢性腹瀉的臨床應用》(《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3期),介紹了藏醫傳統灌腸療法“尖滋”治療慢性腹瀉的藥物制備、操作技術、流程、療程等。羅爾吾的《淺談藏醫棉火灸療法治療麥哇技術》(《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7期),介紹了藏醫棉火灸療法治療麥哇(帶狀皰疹)的適應證、技術操作方法、臨床應用和療效情況。其他還有:仁青吉的《芻議藏醫蒸汗療法》(《藏醫藥教育與研究》第1期),昂毛等的《淺談藏醫外治療法之“琪撒”熱敷的用料及作用》(《藏醫藥教育與研究》第1期),卡著杰的《灸后不放血和放血后可灸的認識探討》(《中國藏醫藥》第3期),黨措吉等的《淺談藏醫滴鼻療法治療鼻竇炎的護理》(《中國民間療法》第12期),江永求卓等的《淺談藏醫濃且(油療法)的護理》(《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7期),等等。
(五)藏醫護理
包括藏醫護理實踐的效果評價研究、常見疾病的藏醫護理實踐知識等。如:江永求卓等的《洛君患者的藏醫護理》(《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4期),評價了“洛君”(肺結核)患者藏醫護理的效果,對52例患者存在的相關護理問題,實施藏醫飲食、起居、行為及外治護理,總有效率達96.15%,認為加強對患者的臨床觀察,及時把握治療中的重點環節,及時實施與疾病和身心相關的全方位的藏醫護理對策,有助于提高臨床好轉率。貢巴的《藏醫達日卡(放血療法)的護理操作規范》(《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10期),介紹了藏醫放血療法的適應證、禁忌證以及具體的護理操作方法,包括放血前的準備、護理操作及流程、不良反應處理和放血后的飲食起居護理等,對臨床具有實用價值。其他還有:尼瑪的《淺析藏醫“肝病涂特”的臨床護理》(《藏醫藥教育與研究》第2期),朋毛卓瑪等的《藏醫對白癜風的認識及護理方法》(《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8期),張帥的《老年人高血壓病(查隆堆倉病)的藏醫護理》(《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第45期),趙飛的《喜馬拉雅山礦鹽藏醫熱熨療法在痹癥護理中的應用》(《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第88期),奎萍的《藏藥外敷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護理體會》(《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第39期)和《藏醫汽浴配合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護理方法及效果》(《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第21期),黨措吉等的《隆性兌倉患者的藏醫護理》(《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4期),拉毛德吉的《藏醫擦竇療法治療疼痛的療效觀察與護理》(《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4期),等等。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