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藥研究
關于藏醫方劑或藥物的研究,本年度共有一部專著的出版,以及200余篇學術期刊論文的發表,內容豐富。關于藏藥復方或單味藥物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等的研究歷來是研究的重點與熱點,發表的論文約占本年度全部藏醫藥論文的半數以上。
專著方面:阿壩州藏醫院、阿壩州藏醫藥研究所藏藥制劑中心編著的《藏藥制劑驗方匯編》,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該書參考《四部醫典》等藏醫文獻,挖掘、收集了藏藥系列配方制劑,供藏醫臨床實踐和教學工作使用。
論文方面:按照文章內容可大致分為八個學科:藏藥單味藥或復方的文獻研究、藥物化學、藥物鑒定學、藥理學、藥物炮制學、制劑分析學、藥物資源學和藥用植物栽培學。以下按學科類別對發表的論文進行簡要綜述:
(一)方藥文獻研究
主要包括對藏藥或方劑的知識介紹、文獻考證、理論研究和文獻研究綜述四類:
知識介紹類:本類論文數量較少。代表性論文有:看召本的《藏族傳統配飾天珠的藥用價值略考》(《中國藏學》第4期),介紹了天珠在藏藥中的應用、正品來源、新舊鑒別、化學成分、炮制工藝及藥物的性味功效等。其他還有:吉先才讓的《淺議蒺藜的藥用價值》(《中國民族民間醫藥》第1期),完代加布的《檀香酥油劑配方制作及其功效探討》(《中國藏醫藥》第2期),索朗次仁等的《淺談藏醫“鹽”的食用方法與利弊》(《藏醫藥教育與研究》第1期),等等。
文獻考證類:此為通過研究歷代本草文獻記載,考證藥物的名稱、基源、產地、功效等內容。代表性論文有:劉治民等的《藏藥“榜嘎”的本草考證》(《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第4期),查閱了《月王藥診》《四部醫典》《晶珠本草》等藏醫藥專著及相關漢譯本,對藏藥榜嘎的名稱、基源、產地及采收季節、功能主治等進行本草考證,提出藏藥榜嘎的基源主要為船盔烏頭Aconitum naviculare Stapf或甘青烏頭A.tanguticum(Maxim.)Stapf的干燥全草,為“榜嘎”的規范應用以及質量標準提升提供了依據。吳立宏等的《藏藥白花龍膽的名實研究》(《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第2期),運用本草學和分類學方法對古今涉及白花龍膽(???????????????)的文獻進行分析,發現敦煌吐蕃醫藥文獻中的榜間(????????)即是其后《月王藥診》《四部醫典》等典籍中的白花龍膽,主治音啞、咳嗽等肺部疾病;大花龍膽Gentiana szechenyii Kanitz和高山龍膽Gentiana algida Pall.是白花龍膽的兩個基原,從古至今前者則是其主流品種,認為結合田野和市場調查,使白花龍膽名實相符,可為該藏藥制劑的現代化研究和用藥安全提供基原和文獻依據。其他還有:東知多杰等的《藏藥材懸鉤木的本草考證》(《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8期),李瑩等的《傳統藥用植物甘松的植物學名考》(《中藥材》第6期),盧年華等的《藏藥濕生扁蕾及扁蕾的相關本草考證》(《西部中醫藥》第6期),等等。
理論研究:主要為研究方劑中藥物配伍規律或治療機制的論文。例如,扎西次旦的《淺析常用藏藥的八十四種藏方中含榜那(黑烏頭)的配伍規律》(《西藏科技》第1期),通過統計84個藏醫常用方劑中各藥物的出現頻率,分析配伍規律,研究發現:含有榜那(黑烏頭)的有21個,其配方中均有訶子、麝香、苦奎那布,認為訶子和麝香可抑制榜那的毒性,苦奎那布對榜那的配方有一定的作用。尕藏扎西等的《藏藥安神丸治療心隆病的機理初探》(《時珍國醫國藥》第8期),采用文獻研究與實地調查方法相結合對藏藥安神丸的機理和配制進行探討,認為《工竹札記》記載的心隆病方劑中安神丸的使用率高于其他藥物,符合藏醫藥理論的配伍規律,以及從藥物的藥味、藥性、效能來平衡宿主于心臟的“恰協隆”病的治療目的,故認為該方是治療心隆病的首選藥物之一。其他還有:旦增尼瑪等的《淺談藏醫治療熱病七種湯類的配伍原理分析》(《藏醫藥教育與研究》第1期),文昌東主等的《〈后補續〉中的烈香杜鵑方劑之組方原理及其臨床應用價值探析》(《中國藏醫藥》第1期),等等。
文獻研究綜述:采用數據挖掘技術對現有的文獻進行整理分析,是本年度藏藥文獻綜述研究的亮點之一。代表性研究有:左芳等的《基于數據挖掘的含翼首草藏藥組方用藥規律研究》(《中國中藥雜志》第16期),利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0.1)軟件構建數據庫,采用關聯規則、apriori算法等數據挖掘方法,探討分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藏醫學》《藏醫成方制劑現代研究與臨床應用》《常用藏成藥詮釋》等含翼首草組方中翼首草用藥規律,分析方中單味藥物頻次、藥物組合頻次、關聯規則與核心藥物組合等,共納入方劑215首,研究發現:高頻藥物包括矮紫堇、藏黃連、麻花秦艽等,高頻藥物組合包括翼首草與矮紫堇、藏黃連、麻花秦艽等的組合;含翼首草處方主治疾病主要為外感濕熱穢毒類病證、發熱類、關節炎等疾病,如瘟毒、肺炎以及流行性感冒、類風濕關節炎等,所用藥物多具清熱解毒、消炎、祛風除濕等功效,亦常與清熱類藥物配伍運用,組方法度清晰。王振華等的《基于CNKI數據資料剖析藏藥鐮形棘豆的文獻特征和研究現狀》(《西部中醫藥》第7期),以CNKI數據庫為資料來源,分析國內期刊收錄的鐮形棘豆及“莪達夏”的文獻,研究發現:藏藥鐮形棘豆的相關研究文獻自1984年開始至2016年5月共有117篇,以南京、甘肅、福建、青海等地的高校以及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為主;鐮形棘豆的研究取得諸多成果,但臨床應用及制劑研究不足,需要進一步推進該方面的研究。其他還有:徐文龍等的《基于文獻數據挖掘的七十味珍珠丸與二十五味珍珠丸的現代研究進展對比和分析》(《中國民族民間醫藥》第4期),楊文娟等的《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含訶子藏藥組方規律分析》(《中國中藥雜志》第6期),程陽陽等的《〈中國藥典〉收載民族藥成方制劑的統計與分析》(《中成藥》第4期),等等。
有關藏藥研究的傳統文獻綜述文獻數量較多,內容主要是梳理各種藏藥或復方的研究文獻,介紹研究進展。例如,張琳等的《秦嶺部分高海拔太白七藥的研究進展》(《中南藥學》第12期),盧杰等的《瀕危藏藥植物馬尿泡研究概況》(《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第12期),張景瑜等的《抗高原缺氧藏藥的研究進展》(《中國民族民間醫藥》第22期),潘雅婧等的《藏藥柳茶的藥用功效研究進展》(《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第10期),陳靜等的《藏藥土木香化學成分、藥理活性及其藏藥方的研究進展》(《西部中醫藥》第10期),楊鵬等的《藏藥隴蜀杜鵑研究進展》(《中獸醫醫藥雜志》第5期),等等。
(二)藥物化學研究
中藥化學的研究方法普遍地被用于藏藥單味藥或復方的成分定性和定量分析,通過提取、分離和鑒定,研究各藥物的化合物組成及其含量。這一領域歷來是藏藥學研究的重點。代表性的研究有:尤蓉蓉等的《藏藥印度獐芽菜石油醚部位化學成分及體外活性研究》(《中國中藥雜志》第19期),采用各種柱色譜以及重結晶等方法對印度獐芽菜石油醚萃取部位進行化學成分研究,通過理化性質和波譜數據分析鑒定了15個化合物,其中7個化合物為首次從該植物中分離得到,2個化合物為首次從獐芽菜屬中發現,對5個量大酮類物質進行體外抗腫瘤和抗氧化應激損傷活性篩選,發現其在最高濃度時均無明顯作用。陳星等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同時測定藏藥五味黃連丸中6種有效成分的含量》(《海峽藥學》第12期),采用RP-HPLC測定藏藥復方五味黃連丸(黃連、紅花、訶子、渣馴膏、麝香)中藥根堿、表小檗堿、黃連堿、巴馬汀、小檗堿和山柰素的含量,建立了操作簡單、快速、結果準確的測定方法,可用于五味黃連丸的質量控制。孫明霞等的《中藥指紋圖譜在藏藥研究中的應用》(《中獸醫醫藥雜志》第3期)通過檢索、整理和分析CNKI、萬方、PubMed數據庫收錄的相關文獻發現,中藥指紋圖譜在現有藏藥基礎研究領域應用很廣泛,但在藏藥新藥的開發研究中應用較少,多數研究還停留在基礎研究水平,故建議加大其在藏藥新藥研究中的應用,為藏成藥的開發奠定基礎。其他還有:李海麗等的《ICP-MS法測定苞葉雪蓮中重金屬元素含量》(《上海農業學報》第3期),格央等的《薄層色譜法檢查藏藥二十味沉香丸中士的寧的限量方法研究》(《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5期),白文婷等的《藏藥寬筋藤極性部位的化學成分研究》(《中藥材》第3期),劉輔玥等的《短穗兔耳草的化學成分研究》(《西北藥學雜志》第3期),魏華等的《藏藥川木香的化學成分研究》(《中國藥師》第5期),張盾等的《瀕危藏藥桃兒七ISSR-PCR反應體系的建立與優化》(《分子植物育種》第4期),等等。
(三)藥物鑒定學研究
傳統的文獻考證、基源鑒定、性狀鑒定、顯微鑒定、理化鑒定方法以及現代中藥鑒定技術如DNA分子遺傳標記、指紋圖譜鑒定等,被廣泛地應用于研究藏藥單藥或藏藥復方的來源、品種、質量、質量變化規律等,為藏藥生藥品種和真偽的鑒別、藏藥產品的開發利用等提供科學依據。代表性研究如:
傳統鑒定方法:索朗次仁等的《傳統藏藥鑒定方法之火試法》(《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1期),結合傳統藏藥材鑒定方法及教學經驗,以火試方法對18種藏藥材進行初步鑒定,結果準確,故認為火試鑒定法方法靈活、簡便,是有效的藏藥材鑒定方法之一,對快速鑒定部分藏藥材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項智等的《藏藥“君西”的藥學及礦物學鑒別研究》(《中藥材》第11期),比較分析藏藥“君西”的藏藥學和礦物學鑒別特征,選取青海、西藏、四川、甘肅12個典型產地的君西樣品,應用藏藥學傳統鑒定方法及現代礦物學鑒定方法進行鑒定,從感官、切片顯微等方面總結“君西”的主要鑒別特征,研究認為:現代礦物學的術語和鑒別方法能夠更好地描述“君西”的特征,切片顯微技術的應用能夠為更準確地鑒定“君西”提供技術支持,礦物學鑒別技術的引入可為藏藥“君西”藥材科學鑒定規范的形成及礦物藥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鄭立等的《藏藥康定獨活的生藥學研究》(《中藥與臨床》第6期),對康定獨活的性狀特征、橫切面與粉末顯微鑒定特征、大類化學成分種類、總香豆素含量進行研究,找出了康定獨活藥材的性狀及顯微鑒別特征,確定該藥材的大類化學成分,建立了康定獨活總香豆素含量測定方法。其他還有:白馬扎西等的《巖白菜鑒認淺析》(《中國藏醫藥》第1期),項智等的《石類之精華——寒水石的產源及鑒別探討》(《中國藏醫藥》第2期),格桑頓珠的《幾種藏藥的鑒別疑點分析》(《藏醫藥教育與研究》第2期),呂培霖等的《藏藥大車前草的生藥學研究》(《中國民族民間醫藥》第15期),馬羚等的《藏藥高山龍膽的形態組織學研究》(《中藥材》第3期),張蕾等的《三種藏藥材的鑒定研究》(《中獸醫醫藥雜志》第2期),等等。
現代鑒定技術:賀水蓮等的《應用DNA條形碼鑒定滇西北4種傳統藏藥綠絨蒿》(《西部林業科學》第5期),利用DNA條形碼對4種綠絨蒿(美麗綠絨蒿、滇西綠絨蒿、全緣葉綠絨蒿及總狀綠絨蒿)進行分子鑒定研究,研究發現,4個條形碼片段都具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綠絨蒿屬種間存在相當高的遺傳分化,4個種的分辨率很高,4個條形碼片段都可以找到特異性鑒定位點,從而快速區分4個種,故認為應用這一方法進行鑒定有利于保證藥材在市場上的流通與監管,從源頭上保證藥材的質量與效果。其他還有:任瑤瑤等的《藏藥臭蒿及其近緣種藥材的ITS2 DNA條形碼鑒別》)(《中國中藥雜志》第7期),黃聰琳等的《應用ITS2條形碼鑒定藏藥鐮形棘豆》(《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第2期),鄧余等的《斑唇馬先蒿的化學成分分離與鑒定》(《中國藥學雜志》第24期),等等。
(四)藏藥藥理學研究
學者們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嘗試闡明藏藥單藥或復方對機體的作用及其作用的規律,主要包括對藥效學和毒理學的研究。
藥效學研究:近年來在中藥領域研究較熱的新興學科——網絡藥理學的研究方法在藏藥領域也得到了應用。例如,聶佳等的《藏藥三果湯防治高原紅細胞增多癥作用機制的網絡藥理學研究》(《中藥材》第6期),共預測得到三果湯潛在靶點193個和70條信號通路,其中有24個靶點和25條通路與高原紅細胞增多癥(HAPC)有關,故認為三果湯多元酚、黃酮類和萜類等成分可能通過參與細胞增殖、氧化反應、內分泌代謝、炎癥反應等過程,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及低氧應激能力,從而多靶點、多通路協同發揮抗HAPC的作用。傳統的藥效學研究論文,例如,王日康等的《七十味珍珠微丸對東莨菪堿致記憶障礙小鼠學習記憶功能的影響及機制研究》(《中藥藥理與臨床》第3期),將70只昆明小鼠隨機分為空白組、模型組、吡拉西坦組、七十味珍珠丸組、七十味珍珠微丸組,通過腹腔注射東莨菪堿制造小鼠學習記憶障礙模型,比較各組與學習記憶功能和機制相關的指標,研究發現,七十味珍珠微丸可改善東莨菪堿所致的小鼠學習記憶障礙,作用機制可能與其增加抗氧化酶水平從而降低腦內氧化應激水平有關。其他還有:朱艷媚等的《藏藥十八味黨參丸抑制CIA大鼠滑膜組織炎性因子表達和細胞凋亡誘導》(《中國高原醫學與生物學雜志》第4期),閆清偉等的《藏藥七十味珍珠丸改善APP/PS1小鼠學習記憶能力》(《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第12期),何丹丹等的《藏藥印度獐牙菜抗四氯化碳誘導的大鼠肝纖維化的作用》(《中華中醫藥雜志》第10期),李勝等的《藏藥四味黃芪散對慢性低氧損傷大鼠的影響》(《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第10期),夏青等的《藏醫名方聯用對腦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流變特性及急性血瘀小鼠微循環的影響》(《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第4期),等等。
毒理學研究:藏藥尤其是礦物藥的安全性一直為公眾所關注,也是藏藥學術界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開展毒理學研究,獲得藏藥的安全性證據,有助于解答公眾疑慮,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依據。代表性研究有:趙靜等的《藏藥佐太中汞在小鼠體內的蓄積》(《中成藥》第7期),給予小鼠不同劑量和不同時間的佐太后,觀察汞在體內的蓄積情況,結果顯示:小鼠灌胃佐太后,汞在不同組織中產生蓄積,且表現出劑量和時間依賴性,提示佐太及其復方制劑不宜過量、長期使用。張斌斌等的《佐太和HgS對藥物代謝酶和轉運體基因表達的影響》(《中國中藥雜志》第21期)通過小鼠實驗發現,佐太和HgS在300mg·kg-1的劑量下對肝臟代謝基因的表達沒有產生明顯的影響,而1/10等汞量的
則明顯上調或改變Ⅰ相、Ⅱ相藥物代謝基因和轉運體基因的表達。周莉等的《藏藥紅花如意丸對雌鼠生育力與早期胚胎發育的影響》(《中國新藥雜志》第1期),觀察紅花如意丸對SD雌鼠生育力與早期胚胎發育的影響,評價其對動物生殖的毒性或干擾作用,結果顯示:紅花如意丸對SD大鼠生育力與早期胚胎發育毒性的最大無毒性反應劑量是大鼠等效劑量的10.4倍,臨床劑量的62.5倍。其他還有:娘毛才讓的《藏藥二十五味兒茶膏皮膚用藥安全性實驗研究》(《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第55期),吳國泰等的《藏藥唐古特烏頭總生物堿的急性毒性及抗炎鎮痛作用》(《中國民族民間醫藥》第10期),等等。
(五)藏藥炮制學
與上年度的論文以藏藥炮制學理論探討或知識介紹為主相比,本年度有2篇原創研究的論文發表,分別評價不同炮制方法對藥物有效成分含量、藥效的影響:費文波等的《不同藏醫炮制方法對訶子中訶子酸含量的影響》(《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第3期),以訶子酸含量為指標,采用HPLC測定生藥訶子、茜草制訶子和白狼毒制訶子中的訶子酸含量,探索其炮制前后成分含量的變化規律,結果顯示:與生品比較,訶子藏醫特殊制后訶子酸的含量均有一定的變化,其中茜草制訶子中訶子酸的含量降低50.18%,白狼毒制訶子中訶子酸的含量下降17.32%,提示訶子經過特殊炮制之后有效成分含量發生變化,配伍不同方劑,臨床用途隨之變化。王樹林等的《不同炮制方法炮制藏藥“君西”對大鼠胃潰瘍的影響》(《西部中醫藥》第5期),探討不同方法炮制藏藥“君西”對大鼠胃潰瘍的影響,研究發現:不同方法炮制的“君西”對大鼠乙酸型胃潰瘍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其中傳統熱制、傳統滋補制、傳統“灰”制、現代奶制效果更優。其他理論探討或知識介紹類的文章如:項措卓瑪等的《初探藏藥炮制中的鐵粉煅灰的工藝流程》(《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12期),介紹了藏藥鐵粉的特征和鐵粉煅灰工藝的具體流程(祛毒、去氧化、煅灰)。其他還有:仁青羅布等的《淺談藏藥寒水石的傳統炮制方法》(《西藏科技》第10期),項智等的《寒水石奶炮制不同實踐特色探討》(《中國藏醫藥》第3期),等等。
(六)藏藥制劑分析
按研究內容可分為藏藥制劑的質量標準、提取工藝研究和現狀分析三個部分。
質量標準研究:例如李翔等的《二十五味肺病丸質量標準的研究》(《中成藥》第7期),采用TLC法定性鑒別藏木香、獐牙菜、余甘子、毛訶子,HPLC法定量測定土木香內酯、齊墩果酸、甘草酸、羥基紅花黃色素A,結果顯示,TLC斑點清晰,陰性無干擾;土木香內酯、齊墩果酸、沒食子酸、羥基紅花黃色素A分別在一定范圍內線性關系良好,故認為該方法簡便快速,可用于二十五味肺病丸的質量控制。類似的研究還有:東知多杰等的《藏藥材勒哲的質量標準研究》(《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6期),宋霞等的《珍珠丸系列品種的HPLC整體質量控制研究》(《青海科技》第3期),格央等的《藏藥多刺綠絨蒿質量標準研究》(《西藏科技》第5期),古桑德吉等的《藏藥二十五味獐牙菜丸質量標準提高》(《中國民族民間醫藥》第7期),等等。
提取工藝研究:例如曹馨元等的《藏藥甘肅馬先蒿有效成分提取工藝研究》(《中國藥房》第10期),以毛蕊花糖苷、異毛蕊花糖苷及干膏得率為綜合評價指標,通過單因素試驗及正交試驗對提取溶劑、溶劑量、提取時間及提取次數進行考察,確定了最優提取工藝,該工藝下以青海產甘肅馬先蒿中毛蕊花糖苷及異毛蕊花糖苷含量相對較高,該研究為甘肅馬先蒿提取物的開發利用、藥材品質評價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據。其他還有:呂秀梅等的《均勻設計法優化藏藥多血康提取工藝》(《中國藥房》第10期),尼瑪才讓等的《藏藥愈心安神滴丸成型工藝研究》(《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1期),葉菊等的《響應面法優化藍花荊芥中總黃酮提取工藝》(《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1期),郭敏等的《藏藥羌活魚中總黃酮的提取工藝研究》(《西部中醫藥》第1期),等等。
現狀分析:鄺婷婷等的《基于藥品標準的藏藥制劑品種、主治和用藥特點研究》(《中國藥房》第16期),研究法定藥品標準中藏藥制劑的品種、主治和用藥特點,共納入458種制劑,描述了各制劑被相關標準的收載情況、命名特征、劑型、藥味數、主治疾病、藥物分類(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其他)、高頻用藥、“三果”應用情況等,認為藏藥制劑的品種豐富、藥味數適中、固體制劑較多、臨床應用廣泛、植物藥占多數、常用“三果”,但有國藥準字號的制劑較少。
(七)藏藥資源學研究
可分為藏藥資源保護現狀和藏藥材資源學調查兩類。
藏藥資源保護現狀:關曉燕等的《青海瀕危中藏藥材資源持續利用研究》(《青海科技》第1期),分析了青海省瀕危珍稀中藏藥材的資源分布特征與現狀、資源可持續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應重點加大對野生資源的撫育和人工種植基地的培育,擴大資源量,提高中藏藥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能力,提高資源利用度,創造青海中藏藥產業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李照青等的《西藏瀕危藏藥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探討》(《農業開發與裝備》第5期),基于文獻及在對羊齒天門冬、獨一味、卷葉黃精等藏藥植物進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對西藏瀕危藏藥植物資源的開發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可持續利用對策進行了探討,提出加強農牧民的藏藥材資源保護意識、加快藏藥產業立法進程、建立種質資源庫、培訓藏藥材培植專業技術人才、加大對藏藥資源利用的研發投入、加強與國際的技術交流等相關對策。其他還有:娘毛才讓的《青藏高原藏藥瀕危現狀及其資源保護策略》(《人人健康》第16期),完瑪仁青的《淺談青海藏藥藥用植物資源保護》(《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第A2期),唐曉琴等的《西藏工布江達縣珍稀藏藥植物資源特征及其保護》(《中藥材》第3期),等等。
藏藥材資源學調查:學者們采用實地調查、模型預測、遙感和GIS技術等方法開展藏藥材資源分布的調查。代表性研究如:林麗等的《氣候變化背景下藏藥黑果枸杞的潛在適生區分布預測》(《中國中藥雜志》第14期),基于黑果枸杞149個分布數據及當代(1950—2000年)和未來(21世紀20—80年代)的氣候數據,同時考慮3種溫室氣體排放場景,應用最大墑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定量地預測黑果枸杞在我國的潛在適生區及其適生等級,確定了黑果枸杞當代適生區的分布、總面積、相對穩定區域等,認為氣候變化對黑果枸杞適生區總面積及生境適宜度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雙面影響,通過以氣候變化為主導因素的黑果枸杞潛在適生區分布預測,為保護、開發與利用黑果枸杞資源提供指導。唐曉琴等的《藏藥植物輻冠黨參資源特征及可持續利用對策》(《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第8期),通過野外實地線路調查、樣點—樣方套—樣方調查、市場調查及專家走訪對西藏高原13個縣的藏藥植物輻冠黨參資源進行了調查與分析,描述了各縣輻冠黨參分布面積排序、平均干重、生物量的情況,提出建立藥用植物生態產業的保護區、人工栽培、更新觀念、合理開發利用等建議。其他還有:李彪等的《青藏高原甘南地區龍膽科藏藥植物資源調查研究》(《曲靖師范學院學報》),張海龍等的《運用MaxEnt模型預測藏藥桃兒七的潛在地理分布》(《甘肅科技》第16期),唐策等的《基于最大熵模型的藏藥翼首草生態適宜性研究》(《中國中藥雜志》第10期),洪道鑫等的《藏藥狹葉紅景天的資源現狀調查》(《中國中藥雜志》第6期),周傳猛等的《基于熵權法模糊物元模型的獨一味(Lamiophlomis-rotata)適宜性分布》(《中國沙漠》第1期),等等。
(八)藥用植物栽培學研究
本年度發表的論文較少,主要是開展藏藥材種植研究,探討與藏藥材種植和生長相關的技術、環境、影響因素等。例如:澤仁旺姆等的《不同濃度赤霉素浸種對藏藥植物密生波羅花種子萌發的影響》(《西藏科技》第11期),采用10mg/kg至40mg/kg的赤霉素溶液對密生波羅花種子進行浸種催芽,結果表明,用不同濃度溶液的赤霉素對密生波羅花種子浸種24h后發芽勢均有顯著影響,其中以40mg/kg處理促進作用最大,對發芽率也均有顯著影響,其中以40mg/kg處理發芽率最高。尹秀等的《鹽脅迫和干旱脅迫對藏藥甘青青蘭種子萌發的影響》(《種子》第4期),采用甘青青蘭種子為實驗材料,分別以不同鹽濃度和PEG-6000濃度處理種子,觀察不同濃度鹽脅迫和干旱脅迫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其他還有:劉淑艷等的《移栽措施對工布烏頭群落物種多樣性的影響》(《草地學報》第6期),孫寧陽等的《不同處理對藏藥波棱瓜種子萌發的影響》(《江蘇農業科學》第7期),李燕等的《甘南藏區植物獨一味生長適宜性分析研究》(《農業科技與信息》第7期),達娃頓珠的《藏藥材原產地保護與原產地人工種植栽培基地建設的現實意義》(《西藏科技》第4期),何文娟的《甘南高寒冷涼區藏藥獨活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農民致富之友》第2期)。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