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學領域的科技論文,主要介紹藏族傳統科學技術方面的研究進展。本年度所發表論文和出版專著的內容涵蓋傳統天文歷算、手工業、物理、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科技發展的思考等。具體如下:
(一)天文歷算
天文歷算屬于藏族傳統文化“小五明”之一,又稱“歷算明”。本年度發表的論文主要是介紹藏族天文歷算的歷史、發展、內容、代表人物等。例如:貢巴扎西的《略談桑珠嘉措教授對傳承發展藏族天文歷算學做出的貢獻》(《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藏文版第1期),介紹了當代著名天文歷算學家桑珠嘉措教授對藏族天文歷算學在理論、實踐和人才培養方面所做的貢獻。索郎桑姆的《藏族傳統天文歷算中的二十八宿體系研究》(《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以藏族天文歷算中的物候歷諺語、《虎耳譬喻經》(藏文版)、《白琉璃論》等文獻為研究對象,從命名、觀測與研究三個方面收集并整理了藏族天文歷算中二十八宿體系的起源和演變過程,認為時輪歷思想傳入之前,藏族天文歷算中已經有了對二十八宿的系統命名和對某些星宿的初步觀測,對二十八宿的系統研究始于公元9世紀印度佛經《虎耳譬喻經》傳入西藏地區后。牟金保的《藏族天文歷算的演進歷程》(《咸陽師范學院學報》第6期),根據黃明信《西藏的天文歷算》一書的第五部分藏文歷算典籍《經眼錄》以及崔臣群覺的《天文星算學發展簡史》,把藏族天文歷算演進歷程大致分為藏族天文歷算的萌芽、體系形成、繁榮發展以及持續發展四個時期,介紹了各個時期的天文歷算家及著作,提出現有藏族天文歷算是以物候歷為基礎,吸收《時輪歷》、五行運算、《時憲歷》等歷法歷算內容,通過多次變革而形成的一種藏民族特有的天文歷算體系。其他還有:南加(????????)的《藏族物候歷法之歷史淵源探析》(《中國藏學》藏文版第4期)、傅千吉等的《藏族天文歷算中的〈時憲歷〉傳入藏區的淵源及其發展探析》(《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等等。
(二)傳統手工業
本年度發表的兩篇論文分別關注藏族傳統陶瓷、印刷術的歷史和傳承現狀。據陳熙的《德格麥宿黑陶技藝的傳承和現狀》(《藝術教育》第19期)介紹,麥宿黑陶是藏族傳統文化中最古老的制陶藝術,從原料的采集加工到黑陶的成型與燒制都保留著古老的制作方法。作者通過實地考察找尋古老技藝的傳承人,探尋黑陶的傳承方式和發展現狀,試圖探索黑陶可持續發展的運營模式。蘇發祥的《論木刻雕版印刷術在西藏的發展及其影響》(《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第4期),介紹了西藏雕刻藝術和藏紙、木刻雕版印刷術從內地傳入西藏的發展歷程以及木刻雕版印刷術在西藏的影響,認為無論從科技史還是文化發展史的視角,木刻雕版印刷術在西藏的應用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三)傳統物理
王春英的《藏族原始計量方法探析》(《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期),以計量方法為例研究藏族傳統文化中的物理思想,在查閱文獻資料、走訪和調研的基礎上,對藏族地區解放前后的長度、面積、容積和重量的計量方法進行了初步梳理、歸納和分析,認為這些計量方法是藏族社會生產力方式、社會制度、文化融合、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早期階段的產物,盡管單位復雜多樣且量制混亂,但仍處于不斷提高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四)古代農業
拉勒達的《遠古藏族農業起源及年代》(《青海民族大學學報》藏文版第2期),介紹了人類原始農業的起源、文獻記載的遠古藏族農業起源年代的兩種認識以及現代科學、考古的相關發現。其他相關的論文還有:厚宇德的《少數民族對華夏農業文明的特殊貢獻——以農作物的培育及傳播為例》(《蘭州學刊》第6期),對古代西藏的農業活動有所涉及。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年度出版專著1部,為張蕊主編的《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實錄》(海豚出版社)。該書以西藏有代表性的22位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訪談對象,歷時三年,通過大量田野考察而形成,全書共涉及8類22項非遺保護項目,內容涵蓋西藏音樂、歌舞、繪畫、手工制作、醫藥等多個方面,基本上呈現了西藏非遺保護名錄的特征特色。書中還有數百幅配圖,展示每一傳承藝術的制作場景、傳授過程等,將西藏非遺文化表現得更為立體。
(六)傳統科技發展思考
孫英敏等的《藏區傳統科技與現代科技融合發展機制、模式與對策研究》(《科學管理研究》第4期),探討了藏族地區傳統科技與現代科技的發展現狀,藏族地區科技與傳統的融合狀況,分析了傳統科技與現代科技融合的發展機制,提出藏族地區可實施的發展模式和相關對策建議。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