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研究
(一)農牧業研究
范小建等人的《西藏農牧業發展方式研究》(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一書,共分為五章。該書回顧了 2004—2013年中央支持西藏自治區發展農牧業的系列舉措和發展成效,以統計數據、農業部監測數據為基礎,對西藏農牧業 10年來發展趨勢、特征進行了分析,并以 2004、2013年農戶調研數據為基礎,對農牧戶發展狀況進行了對比分析。同時,對西藏農牧業經營模式創新的趨勢及驅動機制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模式優化的路徑。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總結了制約西藏農牧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發展思路對策與政策建議。
林正雨、李曉等人的《四川省藏族聚居區生態農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一書,主要針對四川省藏族聚居區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引入了生態農業的概念與理論體系,借鑒國內外生態農業發展的具體實踐,進行四川省藏族聚居區生態農業發展評價研究。該書首先對四川省藏族聚居區發展生態農業進行了空間區劃、產業結構調整以及主要農作物種植適宜性評估,研究了該地區發展生態農業的制約因素,總結出該地區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發展對策,并以岷江—大渡河高山峽谷典型地區、金沙江—雅礱江高山峽谷典型地區、川西北高原山原典型地區為個案,提出了四川省藏族聚居區生態農業發展對策。
尼瑪次仁、吳春寶的《西藏農牧業特色產業精準幫扶模式探析——以拉薩凈土健康產業為例》(《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 4期)一文,認為拉薩凈土健康產業在扶貧中的不足包括幫扶政策的逐利導向與貧困戶風險規避行為之間存在沖突,幫扶政策的扶貧目標與基層行政人員行為動機不統一,幫扶項目的示范性與貧困農牧民參與積極性相背離。
夏兆剛、劉祿康等人的《西藏自治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現狀及思考》(《中國食物與營養》第 8期)一文,認為西藏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存在質量安全風險持續增加、機構人員力量得不到強化、開展標準化生產基礎和能力較差、經費得不到相應保障等問題,提出明確方向和任務,積極采取從生產到流通各個環節進一步加強監管、加快建立健全監管檢測體系和提高相關人員能力、推進農牧業標準化工作、加大投入等措施。
楊永俠、施彥如等人的《基于空間聚類的西藏耕地后備資源開發組合模型》(《農業機械學報》第 4期)一文,依據開發適宜性評價模型,得出西藏耕地后備資源最適宜、中等適宜和勉強適宜的地塊分別占西藏耕地后備資源總面積的27.98%、49.09%、22.93%;根據開發組合模型,將西藏具有耕地后備資源的鄉鎮分為 3個組合,分別為近期重點開發、中期適度開發及后期開發區域。
德吉央宗、占堆的《西藏草場制度研究——以制度經濟學的視角》(《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 4期)一文,把現行的“草場承包責任制”作為重點,分析“草場承包責任制”實施的利弊,提出現行的草場承包責任制應把本地資源(人文、自然)作為約束條件,在實踐中通過制度改進降低制度的負面效應,探索符合當地畜牧業經濟發展的經營模式。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