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產要素與企業發展研究
史云峰的《西藏城鎮化與人口就業》(西藏人民出版社)一書,共十一章,主要內容包括人口城鎮化與就業取向關聯度研究、西藏人口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綜合評價、西藏城鎮化發展模式選擇、西藏勞動力資源現狀與就業人口行業結構分析、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就業的思路、農牧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高校畢業生與流動人口就業狀況以及林周、江達、米林三縣實證調查。最后提出了西藏城鎮化、人口發展戰略與可持續發展建議,即應堅持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努力提高人口素質,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合理開發利用資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立循環型社會,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實現產業機構和生態結構的對接。
郎維偉、趙書彬的《西藏人口特點和結構優化淺析》(《西藏研究》第 6期)一文,認為西藏人口質量呈現兩個特點:科學文化素質呈現受教育人口越來越多、文化程度越來越高趨勢,但仍存在學齡人口文盲率高、高中及以上人口比重低、城鄉教育水平差別大的問題;思想道德上呈現民眾社會主義國家觀、民族觀、道德觀、法紀觀等逐步形成,但受宗教及舊有思想的影響,人口思想素質仍滯后于時代發展需要。
李玉華、葉明等人的《西藏上市公司財務杠桿對企業價值的影響研究》(《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 2期)一文,認為在我國上市公司中,財務杠桿與企業價值負相關,即財務杠桿的增加會降低企業價值;財務杠桿對企業價值的負向影響在西藏上市公司中更為顯著。
楊富、姚梅芳的《西藏上市公司核心能力因素對企業績效作用機制研究——基于西藏醫藥工業類上市公司的研究》(《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 3期)一文,認為改善西藏上市公司績效必須加強公司核心能力建設,重點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人力資本水平;藏醫藥類技術進步程度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特別是推動藏醫藥技術與現代西醫技術的有機結合與創新等。
連成國的《西藏小微企業發展現狀分析》(《西藏研究》第 5期)一文,認為西藏小微企業存在整體規模偏小、技術水平不高、資金支持有限、管理水平落后等問題。必須繼續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努力構建涵蓋小微企業的社會信用體系,有效降低企業發展和融資成本,引導其布局于西藏特色產業,實現聯合發展,打造具有西藏品牌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班覺的《那曲縣羅瑪鎮牧民專業合作組織與多種經營探析》(《西藏研究》第 5期)一文,認為羅瑪鎮牧民專業合作組織與多種經營雖取得了可喜進展,但仍需要克服發展規模小、經濟效益低、經營管理不規范的困難和挑戰。
洪志生、李應博的《生態生產力視角下的商業模式創新研究——以青海海西州生態型企業為例》(《生態經濟》第 1期)一文,分析了企業在微觀層面探索生態生產力開發的思路:引入新技術和工藝流程進行精深加工,構建循環產業鏈以及實現組織創新,并提出了基于這些微觀創新思路的區域創新政策。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