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區域經濟研究
狄方耀、圖登克珠等人主編的《西藏經濟學概論》(廈門大學出版社)一書,以西藏特殊經濟運行規律為研究對象,結合西藏民族經濟特色,系統論述了西藏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情況,以及西藏三次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與發展對策。全書共十三章,詳細界定了西藏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依據、功能、內容與任務、研究方法、研究意義,介紹了西藏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歷史前提、發展西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自然地理及生態環境、西藏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及經濟體制改革、三次產業、文化產業、邊境貿易、居民消費、金融與財政、人口與經濟發展、以藏族為主體的西藏各族人民在振興西藏社會經濟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
鄭長德、鐘海燕等人的《藏彝走廊包容性綠色發展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一書,共十三章,主要研究藏彝走廊的稟賦特征,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藏彝走廊發展現狀、驅動機制、區域差距與貧困,并基于對藏彝走廊稟賦—增長—貧困—不平等的分析,提出藏彝走廊包容性綠色發展的思路與政策路徑。該書提出了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支撐與產業升級、包容性綠色城鎮化以實現經濟機會最大化,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跨越;通過強力推進脫貧攻堅、優先發展教育、投資于人民健康確保經濟機會的平等獲得,實現共享發展;通過建立適度普惠型社會保障體系、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建立全面覆蓋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確保最低經濟福利,實現普惠發展;通過強化國土空間管控、建設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加強生態保護和恢復、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經濟、建立并完善生態與資源補償政策確保環境質量的穩定和提升,實現綠色發展。
黃承偉、張琦等人的《高原地區減貧戰略規劃研究——青海省玉樹州的災后重建與可持續發展》(經濟日報出版社)一書,共八章,主要內容有高原地區發展方式轉變與減貧戰略創新,高原貧困地區發展政策減貧效應評估和益貧機制創新,高原地區貧困人口可持續生計與扶貧產業發展研究,中國高原地區減貧戰略和政策規劃體系研究,高原地區特定民族社會文化因素對減貧政策影響和特殊貧困群體減貧政策創新研究,青藏高原大扶貧格局的推進與專項扶貧方式創新,中國高原地區扶貧:國際經驗和建議。
侯仲凱、何卓靜的《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西藏縣域優勢產業評價研究》(《經濟研究參考》第 37期)一文,認為拉薩應當以龍頭優勢做大第二三產業,帶動市內發展較慢的縣,以周邊縣發展第一產業為推手形成支持拉薩發展的鏈條,逐步形成三次產業連接緊密的循環發展;昌都以大牲畜為主的畜牧業發展較有優勢,可探索以畜牧業規?;?、標準化、產業化為主導方向;并對山南、日喀則、那曲、阿里、林芝等地的優勢產業發展提出建議。
李波的《連片特困高寒藏區產業結構協同測度及比較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 2期)一文,認為高寒藏區仍屬于“二三一”產業結構,第一、第三產業比重逐年下降,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三次產業結構呈現低水平狀態。文章從協同規劃、培育特色、夯實基礎、提升開放水平等方面提出促進高寒藏區產業協同發展的政策建議。
狄方耀的《試論中國西藏與南亞相鄰國家經濟文化合作交流的原則與對策》(《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 2期)一文,提出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結合、區域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地緣關系優先、貿易交流與經濟技術合作結合、系統建設與突出重點結合、邊貿經濟與生態保護結合等原則,建議科學定位與南亞相鄰國家的經貿關系,鞏固擴展邊民互市貿易、提升口岸功能作用,擴大西藏自產產品出口比重,申報建設新的口岸經濟發展方式,幫助尼泊爾提升加工和出口能力,發展邊境旅游服務貿易等。
陳文烈、劉暢的《藏區現代化的演進軌跡:理論、經驗與當下實踐》(《青海民族研究》第 1期)一文,認為“十三五”期間藏區現代化須同時完成三大基本任務:一是保證畜牧業安全,二是為藏區牧民提供就業收入,三是為藏區現代化提供穩定器。國家政策如能回應牧民需求,解決牧區經濟中存在的牧戶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藏區就可以同時完成以上三大任務,為藏區整體的現代化提供可靠的畜牧業基礎。
王延中、黃萬庭的《拉薩市彈性城鎮化路徑初探》(《青海民族研究》第 1期)一文,認為拉薩已走上彈性城鎮化道路。由于拉薩城鎮化處于起步階段,彈性城鎮化依然存在城鎮經濟對農村剩余勞動力拉力不足、農村經濟對剩余勞動力推力不足,城鄉交通不便和農村轉移勞動力素質不高等問題。
王欣的《外生型城市化模式下的市場經濟與族群互動——以西藏昌都的昌慶街為例》(《青海民族研究》第 2期)一文,認為援建和漢族移民貢獻的外生型城市化模式是西藏昌都城市化發展的主要特點。昌都本地居民在生活資料、生產資料以及精神文化消費品等方面對內地漢族移民高度依賴,而漢族移民的高流動性以及漢藏族群之間的巨大文化差異,又使漢族移民與本地藏族在市場經濟共同體之下的互動關系呈現孤立、脆弱、不穩定的特點。漢族移民與本地藏族在主觀意愿、社交網絡、文化認知和傳統方面的區隔依然存在。
馬尚林的《略論藏彝走廊回、藏民族的和諧經濟關系》(《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 10期)一文,認為生活在藏彝走廊的回、藏民族由于所處地理環境和文化價值觀念差異,幾百年的友好交往中建立了穩定的經濟分工協作和交換模式,這種互補型交往模式中形成的和諧經濟關系,是回、藏和諧民族關系的基礎。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