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區域發展
歐陽雪梅的《西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狀況及對策研究——基于對西藏自治區五地市的調研分析》(《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 3期)一文,認為目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存在財政困難、投入不足,地區、城鄉發展不平衡,社會參與少,政府唱獨角戲,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不足等問題。提出積極落實中央相關政策、補齊公共文化建設短板、發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用、增進“五個認同”的共識、豐富公共文化資源、轉變發展理念等建議。
李繼剛的《西藏草場產權改革的意外后果:發展抑或停滯》(《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第 3期)一文,認為在維護草場產權費用不經濟的情況下,農牧民往往采取某種傳統和習俗來解決糾紛,造成國家法律與農牧區慣例的相互沖突,草場秩序混亂。同時存在草場細碎化、配套制度不健全等難題。應積極探索草場使用制度改革,保護好草場生態,使草場作為生產資料能夠保值增值;引導牧民流出牧業,從事非牧業活動。
安玉琴、羅英等人的《西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區際差異、影響因子及總體滿意度之關系研究》(《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 4期)一文,分析認為西藏公共服務影響因子與總體滿意度均存在區際差異,不同影響因子對總體滿意度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影響因子與總體滿意度的關系不存在情景效應,但這種關系在區際內部不同個體之間卻存在顯著差異。
普布次仁、美朗宗貞的《西藏邊境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問題研究》(《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 2期)一文,認為西藏邊境地區是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一個難點,主要面臨經濟社會基礎落后、反分裂斗爭任務艱巨、邊界糾紛、地質災害頻繁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等問題,提出了規劃升格、戰略融合和突出開放為重點的政策建議。
王亞欣、李澤鋒的《游客對藏戲認知與態度的差異性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第 2期)一文,認為藏族和漢族游客在觀賞藏戲的動機、了解程度、欣賞重點、影響觀賞因素、對提高藏戲吸引力措施的態度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提出旅游對提高藏戲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是藏戲傳承和保護的關鍵;“保護性開發”是藏戲傳承和保護的重要手段。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