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社會管理與社會穩定研究
扎洛的《增加福利遞送、縮小管理單元:西藏的村莊治理創新——洛扎縣案例分析》(《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第 3期)一文,認為政策立意雖然多在加強基層管控,但在實際操作中,前者體現一種面向基層的以需求為導向的福利遞送意涵,后者的實質是縮小社會管理單元,實現精細化管理。堅持和完善上述措施,還要考慮福利遞送中公平性問題、維護“村兩委”權威問題以及增加“雙聯戶”的激勵問題。
楊繼文、胡靜等人的《藏區涉罪未成年人異地幫教制度研討——基于實證的考察和分析》(《四川警察學院學報》第 3期)一文,認為藏區涉罪未成年人異地幫教制度存在難以有效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幫教模式單一,導致未成年人普遍具有抵觸心理等問題。藏區涉罪未成年人異地幫教制度的構建,需要強化異地親職教育,督促法定代理人肩負起監護職責和建立異地適格被委托人監護模式;完善異地社會化幫教機制,幫助藏區涉罪未成年人回歸社會;完善和細化異地幫教協助機制;借助對口援藏工作,深化和落實異地幫教。
楊飛、李姝音的《拉薩市毒品犯罪實證研究》(《甘肅警察職業學院學報》第 3期)一文,認為拉薩市毒品犯罪查處存在人口流動大的管控困難,販毒手法反偵察趨勢增強的查處困難,禁毒基礎性工作薄弱,毒品交易詭秘的起訴困難。提出加強禁毒宣傳,保持高壓態勢,增強協作機制,加強物流快遞監管,提高打擊力度等具體措施。
魏蓮芳的《四川藏區民用爆炸物品管理問題與創新探究》(《四川警察學院學報》第 1期)一文,認為目前四川藏區涉爆案件屢次發生、管理漏洞仍然存在、爆破作業單位違規較多等突出問題仍然呈現。創新藏區民用爆炸物品的管理,可以通過規范管控主體、完善信息系統功能、創建“一體化”爆破作業有償服務運作模式、成立專職搜爆隊和構建數字化無線遠程監控系統來促進藏區民用爆炸物品管理創新。
楊紅偉、張科的《甘青川邊藏區傳統部落非正式社會控制芻議》(《青海民族研究》第 3期)一文,認為甘青川邊藏區傳統部落非正式社會控制注重精神層面勸諭與教化,培養成員的部落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警戒可能威脅與危及部落團結與安全的個體或群體行為,并以山神崇拜與膾炙人口的史詩、說唱藝術、諺語等等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發揮著非正式的象征控制與儀式控制的功能。非正式社會控制側重于預防越軌行為與社會失序,有利于降低社會成本,但其濃厚的部落色彩卻是現代化轉型中必須揚棄的內容。
阿旺嘉措、次仁卓瑪的《甘南地區藏傳佛教寺院管理現狀調查及其對策研究》(《中國民族學》第 2期)一文,認為加強藏傳佛教寺院管理,應完善寺院現有的組織制度,完善寺廟管理工作領導體制,加強佛教協會建設,嚴格執行僧人入寺制度,實行以戶籍、僧舍管理僧人制度,嚴格執行持證住寺和持證講經制度,實行活佛重大節點住寺制度;并規范寺院財務管理和佛事活動管理;加強依法管理;樹立服務廣大僧眾的理念;加強宣傳力度。
李少惠的《民族傳統文化與公共文化建設的互動機理——基于甘南藏區的分析》(《中國邊疆安全研究》第 2輯)一文,認為民族傳統文化需要借助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導入公共文化的價值理念以實現文化轉換與創新,而民族傳統文化更是公共文化的根基和源泉,公共文化也必須根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才能獲得持久深入的回應和精神共鳴。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