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態環境現狀變化及其引發的影響
2016年關于生態環境變化及引發影響的研究文獻,主要涉及草地植被、濕地耕地、河流湖泊和生態功能等四個領域。
(一)草地植被
曹旭娟、干珠扎布、梁艷在《草業學報》(第 3期)上發表了《基于 NDVI的藏北地區草地退化時空分布特征分析》一文。此文基于歸一化植被指數反演草地植被蓋度,以植被蓋度作為判斷草地退化的標準,綜合計算藏北地區2000—2010年逐年草地退化指數,定量揭示藏北地區草地退化的時空分布規律。
結果表明:截至 2010年,藏北地區草地退化現狀仍然較為嚴重,退化草地的面積占全區面積的 58.2%。其中,重度退化和極重度退化草地面積的比例分別為19%和 6.5%,區域草地退化指數為 1.97,接近中等退化水平。藏北地區中部、東部、北部草地退化情況較為嚴重,均處于中等退化等級,西部地區的退化情況最輕,處于輕度退化等級。
井向前等在《貴州農業科學》(第 4期)上發表《拉薩河上游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退化特征》一文。此文采用樣方法來調查拉薩河上游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物種組成、物種多樣性和地上生物量。結果表明:隨著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草地優勢種由苔草向高山嵩草過渡;中度退化草地的 Shannon-Wiener指數、均勻度指數均最高,分別為 1.5666和 0.7346;Simpson指數則是輕度退化草地最高,為 0.9881;隨著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劇,草地總蓋度下降,草地地上生物量降低,輕、中和重度退化草甸的地上生物量分別為 278.26g/m2,228.32g/m2和 37.46g/m2,草地質量和生產力明顯降低。
梁存利在《草原與畜牧》(第 5期)上發表《西藏草原退化研究現狀分析》一文。此文從文獻綜述的角度,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關于西藏草地退化研究的文獻分布年份,論文所發表的期刊、研究內容、論文作者所在機構以及研究方法等進行了分析討論。研究表明:最近十年關于西藏草原退化問題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利用衛星遙感和影像等現代化技術手段獲得數據是一個重要研究方法,針對草地退化問題建立合理的數學模型也是一個重要的趨勢。
馬玉軍等在《干旱區資源與環境》(第 2期)上發表《青海省共和盆地20年來沙漠化土地變化》一文。此文通過 GIS技術,分析各類沙漠化土地的類間轉化特征及時空變化。結果表明:1990年研究區沙漠化土地總面積為573.66km2,占研究區總面積的 2.83%;2000年沙漠化土地總面積為 577.44km2,占研究區總面積的 2.85%;2010年沙漠化土地總面積為 630.57km2,占研究區總面積的 3.12%。從空間分布上看,土地沙漠化最嚴重的區域分布在龍羊峽庫區周圍的木格灘、河卡灘、塔拉灘,總體來看研究區沙漠化土地面積呈增加趨勢。
杜加強等在《草業學報》(第 1期)上發表《三江源區近 30年植被生長動態變化特征分析》一文。此文利用 1982—2012年的 GIMMS NDVI3g數據集,采用多個嵌套時間序列的分析方法,研究 30年來三江源區各季節植被活動的變化趨勢和過程。研究表明:三江源區生長季和各季節 NDVI在近 30年均呈增強趨勢,春季植被變化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生長季、春季和夏季 NDVI的增加隨時段延長而趨緩,尤其是春季減緩迅速甚至停滯,而秋季植被活動持續增強;盡管區域尺度生長季、春季和夏季 NDVI變化趨緩,但在像元尺度顯著變化的區域范圍卻多呈增加趨勢;不同植被類型顯著變化的季節、時段存在差異。
梁蕓在《草業科學》(第 6期)上發表了《2000年以來甘南植被變化趨勢及原因分析》一文。此文利用 2000—2014年 EOS/MODIS GNDI及同期氣溫、降水資料、2000—2012年載畜量資料,分析甘南州植被時空變化及氣象因子、人類活動對其影響。結果表明:近 15年甘南整體植被穩定性呈增加趨勢,林地穩定性大于草地,植被空間變異主要由草地的空間變化引起。甘南州植被整體趨于好轉,局部有顯著減少趨勢,惡化以草地為主,主要分布在瑪曲、碌曲及迭部。
許寧在《安徽農業科學》(第 9期)上發表《基于遙感技術的 2005—2014年西藏地區植被覆蓋度變化分析》一文。此文基于 MODIS-NDVI數據,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 2005—2014年西藏地區生長季期間的植被覆蓋度。研究表明:2005—2014年西藏地區生長季期間平均植被覆蓋度為 33%-36%,整體表現為穩定的上升趨勢;東南地區植被覆蓋明顯好于西北地區;森林、灌叢、農作物等類型植被覆蓋度較高,而草原、草甸、高山植被以及荒漠等植被類型相對較低;2005—2014年西藏地區趨勢斜率總體保持穩定,植被覆蓋明顯減少的部分集中分布于拉薩市與林芝市的交界地帶、山南地區的東南部及林芝市的中部地區。
李廣泳等在《草業學報》(第 1期)上發表《青海湖流域植被物候格局時空動態變化及其與植被退化的關系》一文。此文利用 2000—2014年期間MODIS16d合成 EVI數據,選用閾值法模型提取了青海湖流域逐年的植被關鍵物候期,分析物候時空動態變化特征及其與植被退化的關系。研究表明:植被陸續進入返青期的時間在流域整體空間上呈現由東南向西北延遲的水平地帶性變化趨勢,多高山分布區域的植被進入返青期時間表現出垂直非地帶性特征。植被進入枯黃期的時間與進入返青期早晚的時間在空間格局上相反,生長季長短空間格局與植被進入返青時間早晚的空間格局一致。氣候變化趨勢下,流域植被物候時空動態變化存在空間異質性,返青期均值年際變化趨勢不明顯,枯黃期均值提前 6.4d,生長季均值縮短 8.9d。流域內植被物候除受氣候因子影響外,與植被退化也有密切關系。植被生長趨于茂盛,返青期呈現延遲趨勢;植被生長退化趨勢,返青期呈現提前傾向。枯黃期與植被退化的關系較復雜,整體上未表現出明顯一致的相關性。植被生長季與植被退化呈現強負相關,即植被生長呈現茂盛趨勢的區域,生長季縮短。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